黃淵紅
佛典譬喻經雙音節連詞考察
黃淵紅
本文從構詞方式、產生時間以及重合現象三個方面,考察了佛典譬喻經雙音節連詞的情況,發現譬喻經連詞呈現雙音化趨勢,且構詞方式以同義復合式和附加式為主,假設連詞與讓步連詞的重合是譬喻經雙音節連詞的一大特點。
佛典譬喻經 連詞 雙音節 構詞方式 產生時間 重合
上古漢語中連詞以單音節為主,東漢開始,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漢語詞匯雙音節化,連詞也逐漸出現雙音節化趨勢。佛典譬喻經作為中古漢語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口語語言材料,充分反映了連詞雙音節化的面貌。本文通過全面調查發現譬喻經①中的雙音節連詞共85個。根據連詞所連接的成分之間的關系,將譬喻經連詞分為10大類:因果、假設、條件、目的、并列、承接、遞進、選擇、轉折和讓步。
(一)復合式
1、同義復合式
同義復合是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語素復合而成,復合之后的意義是由這兩個語素共同承擔的。這些語素都可以單獨成詞,其功能與復合詞功能基本相當。譬喻經同義復合式連詞共發現39個,約占雙音節連詞總數的46%。
因果連詞:因由、以故
假設連詞:若茍、若或、假令假設、設令假設、設使假設、假使假設、若使假設、設當假設、正使假設、假設假設、若必、若令、若設、若脫、其若、若其、茍其、如其、假其
并列連詞:亦復、并復、加復
承接連詞:而便、而乃、尋即、即便、遂便
讓步連詞:縱令、縱使、假令讓步、設令讓步、設使讓步、假使讓步、 若使讓步、設當讓步、正使讓步、若使讓步
同義復合式連詞均由同義語素復合而成,其中“尋即”、“即便”、“遂便”為副詞語素并列,其他為連詞語素并列。從表達的關聯語義關系的類型來看,假設連詞中同義復合式詞語數量最大,高達19個,而表示目的、遞進、選擇、轉折的此類構詞方式的連詞幾乎未見。
譬喻經同義復合式連詞一部分吸收了漢語已有的雙音節詞語,一部分是譯者翻譯時臨時創造的。朱慶之(1992)認為佛典采用的基本是一種便于記誦的講求語言節拍字數但不押韻的特殊文體,為了滿足這種文體的需要,臨時創造了一些多音節的表義形式,諸如“亦復”“ 若脫”“ 亦復”“ 若或”等同義復合式連詞是佛典翻譯時臨時創造。
2、偏正式
偏正式連詞指前一語素修飾、限制后一語素的連詞,結構上有主次之分,譬喻經偏正式連詞有“不但”、“非但”、“不問”、“非獨”、“一旦”等,集中在表示遞進關系意義的連詞中。
3、介賓式
介賓式連詞最初形態都是介賓詞組,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逐漸合為復合詞。 “因是”、“ 于是”“所以”“因此”“為是”等都是介賓式連詞。“因是”由介詞“因”和代詞“是”構成,逐漸演變為表示因果的連詞。“于是”在由介詞“於”與代詞“ 是”構成,表示“在這時”、“在這件事情上”,后逐漸演變為因果連詞。
4、跨層式
跨層式指構成詞的語素最初雖然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處在相鄰的位置上,但在結構上卻分屬于不同的組合層次,不能作為一個更大成分的直接成分。 譬喻經跨層式連詞有“然后”“雖然”“雖爾”“雖或”“然而”“豈況”“何況”“是故”“況是”“況乃”等。這些詞原本都是處于不同的層次結構的詞連用,后來凝固為復合詞。
(二)附加式
附加式是指由一個實詞語素加上一個詞尾構成的詞語。譬喻經附加式雙音節連詞共發現19個,約占雙音節連詞總數的22%。
因果連詞:故復、因復、用自 假設連詞:若復、設復假設
讓步連詞:況復、雖復、雖然、雖爾、況令、設復讓步
承接連詞:遂復 條件連詞:唯復
選擇連詞:或復、為當、或當 轉折連詞:然復、但令、但當
構成這些連詞的語素中,“復”“當”“自”“令”“然”“爾”等為構詞詞尾,無實在意義,構成該詞的雙音節形式。朱慶之(1992)把“自”“復”等主要起擴充音節作用的語素稱為“自由構詞語素”,這些自由構詞語素最初主要是充當“同義連文”的補充角色,自由構詞語素上古已有,但是普遍是在中古漢語發展是在中古時期,與當時的詞匯雙音化進程有關。龍國富(2010)從語言接觸的角度,運用梵漢對勘的方法,論證了“復”和“自”在不同的詞語后面具有不同的語法地位。他認為,當“復”與表示重復或累加的詞組合的時候,“復”是同義連用,如“亦復”;而時間副詞和連詞后面的“復”充當詞綴,以湊足音節,如“尋復”、“或復”。同理,假設連詞后面的“當”和“令”為同義連用,如“設當”、“設令”、“假令”、“若令”,否則為詞綴,如“為當”、“雖當”。
通過逐個考察譬喻經雙音節連詞產生的時間,發現沿用上古的有28個,如“而便”、“若茍”、“爾乃”、“于是”、“況是”等,中古新生的有57個,如“縱令”、“假其”、“亦復”、“遂復”等。
從產生時間來看,譬喻經雙音節連詞以中古新生連詞為主,占所有雙音節連詞總數的68%。可見,中古漢語時期,連詞雙音化趨勢已顯而易見。詞語雙音化是中古漢語時期詞匯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詞匯雙音化的原因,一是上古時期以單音節為主的詞匯系統不能滿足新事物的產生的需要;二是受語言接觸的影響。而漢譯佛經中的詞匯雙音化主要是語言接觸的產物。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盛行,大量的漢譯佛經傳入中國。為了便于記誦,這些佛教經文大多為四字格。除此之外,附加詞綴也是形成四字格文體的一種重要方法。
連詞的重合指同一個連詞形式表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邏輯語義關系。譬喻經雙音節連詞重合,經考察發現有承接連詞和因果連詞的重合,僅有“于是”一項。另發現假設連詞與讓步連詞的普遍重合有9項:“若使”、“正使”、“假使”、“假設”、“假令”以及由“設”與其他單音節連詞或詞綴構成的連詞“設當”、“設令”、“設使”、“設復”。 鄭麗(2009)認為“不管是上古、中古還是近代漢語的連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個連詞往往可以表示數種語義邏輯關系,身兼數職……而這個特點,在現代漢語的連詞身上已完全不見。就以中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中的假設連詞和讓步連詞為例,現代漢語中的假設連詞和讓步連詞之間涇渭分明,各司其職,基本上沒有交叉重疊的情況,而中古漢語中的假設連詞和表虛讓的讓步連詞之間情況則截然不同,假設連詞與虛讓讓步連詞之間有大面積的重疊。”可見,假設連詞與讓步連詞的重合是中古漢語的一大特點。
鄭麗(2010)根據語法化相關理論論證了“若”類讓步連詞即有與之同形的假設連詞的一類連詞是由與之同形的假設連詞語法化而來。本文所討論的譬喻經中與假設連詞重合的讓步連詞均可歸為“若”類讓步連詞。據此可知,與假設連詞同形的讓步連詞是由假設連詞語法化而來,二者存在演變關系。
本文通過全面考察佛典譬喻經雙音節連詞,發現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構詞方式多樣,以同義復合式和附加式為主。
(2)從產生的時間來看,以中古新生連詞為主,中古時期連詞已呈現明顯雙音化。其原因:一是上古時期以單音節為主的詞匯系統不能滿足新事物的產生的需要;二是受語言接觸的影響。
(3)從邏輯語義關系方面來看,存在重合現象,其中假設連詞與讓步連詞的重合尤為突出,且此類讓步連詞由與之重合的假設連詞語法化而來。
注釋:
①本文參照丁敏(1994)對佛教譬喻經的界定,選取《百喻經》(蕭齊天竺求那毗地)和《雜譬喻經》(失譯附后漢錄)、《雜譬喻經》(后漢支婁迦讖)、《舊雜譬喻經》(吳天竺三藏康僧會)、《大莊嚴論經》(姚秦鳩摩羅什)、《撰集百緣經》(吳月氏支謙)、《賢愚經》(元魏涼州慧覺等)、《雜寶藏經》(元魏西域吉迦夜)、《法句譬喻經》(晉法炬、法立)、《出曜經》(姚秦涼州竺佛念)為語料,對這類佛經語言的同義復合連詞進行考察。本文譯經譯者與年代以呂溦《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1981)為準。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文法與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