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鄭靜
?
從微信平臺的角度看信息問題
文/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鄭靜
【摘要】微信作為一款社交軟件自產生起就受到廣泛的青睞,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也正印證了信息這把“雙刃劍”在給我們帶來“福音”的同時也涌現了大量的信息問題。本文從道德規范、技術控制、法律約束3個方面對信息社會中的信息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信息社會;微信;信息問題
目前全球正處于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快速轉型期,由《全球信息社會發展報告2015》可知歐洲地區國家已整體上進入信息社會初級階段,而非洲地區大部分國家仍處于轉型期,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與創新驅動能力的差異,全球信息社會發展水平呈現出明顯的差異,信息鴻溝進一步擴大。
十年前,張輯哲先生就在《信息社會的信息問題》中明確說到“信息社會最大的信息問題(或者說信息社會與以往社會的最大不同)是信息尤其是由信息技術系統產生的大量物化信息在社會生活中開始具有了獨立意義,成為人類必須首先面對的一個單獨的行為對象。”
(一)信息負效應。據統計,目前中國市場上微信用戶已高達8億,可以說將近60%的中國人是微信用戶。隨著微信軟件的普及,微商作為一種新興行業也在悄然興起。許多借助朋友圈社交平臺做廣告、賣產品而發展起來的微商收獲了創業第一桶金。“微商”這一詞不僅僅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體現,同時也是互聯網思維實用性的一種體現。但近來,隨著媒體對微商事件的大量報道和披露,微商的信譽急劇下降。究其原因,是傳銷組織穿上了“微商”的馬甲。朋友圈里的一些“微商”看似是在推銷產品,實則已經卷入了一種新型傳銷組織。微信傳銷組織依托微信運行,管理運作通過遠程進行,給微信商業圈的健康發展帶來隱憂,往往伴隨著非法集資和詐騙。
這種微信傳銷行為不僅會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喪失,也容易誘發人與人之間的惡性爭斗,造成一些暴力事件破壞社會秩序。正如張先生在文中闡述的關于信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負效應,信息行為“擴大了行為成本尤其是風險——如果所獲取且確認的信息錯誤,信息行為失誤,或有人利用信息進行惡意破壞而未能被發現并制止,其行為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二)信息正效應。同樣是微信,與前文所述的微信傳銷案例相反的是微信這一軟件在給我們生活帶來困擾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便利。信息“大大提高了行為的空間效率和精細程度,使人類可同時面對、把握、控制更多的事物(通過信息間接把握),并使行為具有了更高程度的預計性(計劃性)、全面性和精細性”。近兩年,越來越多的“追夢者”通過微信這一平臺發起眾籌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創業者通過微信這一網絡工具發起自己的眾籌項目,快速地聚集感興趣的小伙伴們的資金、智慧和資源,完成自己的項目。在一人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讓更多人共同參與、共同創業,繁榮創業市場,這也呼應了“雙創”的時代召喚。
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在移動技術、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支持推動下,全球數據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在過去的十余年間,數據挖掘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大數據在搜索引擎中的應用,搜索引擎將自動記錄用戶的瀏覽歷史,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以及行為喜好,主動地呈現給用戶相關信息,節約了用戶搜索信息的時間和避免了無關信息的干擾。上升到國家層面來說,大數據作為國家戰略資源的地位已經開始得到重視,許多政府部門與企業對大數據的應用實踐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信息“大大擴展了人類的認識范圍并加深了認識深度,豐富了人類精神生活的內容,使人類的本質可得以充分實現”。
(一)用戶信息素養有待提高。主觀上,人們拜金、仇富、仇官等社會心理的作祟,誘發了許多網絡不道德行為。例如:一些網絡推手在網絡上散布虛假夸張的不實信息博觀眾眼球,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不法分子通過網絡傳播反動言論或不良信息擾亂社會秩序;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制造大量垃圾郵件,造成網絡堵塞等等。
客觀上,由于互聯網使用門檻低,數字產品的普及,網民數量逐年增加,網民結構復雜,互聯網將在一些轉化難度較高的群體中加速擴散,包括低學歷、老年群體以及農村地區居民。這些群體中有些人信息辨別能力較差,易受到利益驅使成為謠言的幫兇或是被謠言蠱惑。
(二)網絡體系存在安全隱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技術實施網絡犯罪、病毒侵襲、信息污染、網絡侵權等活動,網絡安全體系仍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眾所周知,黑客入侵活動頻繁,許多網絡都遭受過黑客的攻擊。黑客總是可以使用先進的、安全工具不知道的手段進行攻擊。這些問題的來源則與網絡技術本身有關。每個安全工具的開發都有使用范圍與使用環境,這就造成了使用弊端。面對不斷更新的網絡攻擊手段,安全工具的開發速度就顯得相對緩慢。
(三)信息立法體系尚不完備。目前我國的網絡信息立法體系還相當不成熟,立法滯后、內容陳舊、缺乏系統性。在現行的16部有關互聯網絡信息安全的法律條文中,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屬于國家法律、《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和《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兩部具有法律性質的決定外,其它均為國務院頒發的行政法規和各相關部門制定的一些規章,而其中距離時間最近的則為2012年發布的《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但是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涌現出了大量的新興事物,信息安全問題趨多趨雜常新,由于對技術發展趨勢估計不足,造成對某些法律法規修訂頻繁。顯然,現有的網絡信息立法體系已經無法適應當今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絡的發展。
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網絡信息問題隨之而來。如何正確對待并使用信息已經成為當下信息社會發展成功與否的核心要素。
(一)道德規范。網絡道德規范一方面在于加強網絡道德規范方面的宣傳。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教育部門將網絡道德規范寫進教科書,普及公眾的網絡道德意識;運營商應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在網站上將網絡道德規范放在醒目的位置,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相關媒體及時披露網絡不法行為,警示人們遠離網絡不道德行為;政府部門大力提倡文明上網,發布文明公約,動員全社會共同營造一個純潔的網絡環境等等。
另一方面在于提高公眾自覺性。“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有網民自身信息素養提高了,才能從根本上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網民作為網絡行為的主體,理應對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責,在尊重信息真實性的前提下不傳播、不談論不實信息。并且還應積極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對虛假信息通過合理途徑及時舉報,共同保護我們的網絡環境。
(二)以技制技。信息技術被加以不同的方式使用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因此,當有人利用信息技術實施網絡不道德行為時最有效的辦法也是“以技制技”,采用信息技術預防或終止網絡犯罪。網絡中運行的各種通信協定,讓不同網絡之間以及網絡經營管理者與使用者之間可以通過協力合作來實現交流;通過密碼設置、身份信息確認等方式限制非法網絡使用者,實現對信息資源的安全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利用防火墻將不相關的用戶與數據拒之門外,盡可能地阻止非法用戶訪問該網絡域網內部;安裝各種殺毒軟件,幫助一些無計算機專業操作知識的用戶有效防止病毒入侵。但應注意的是每一種安全工具在開發時就應具有長遠眼光,盡量避免使用時會出現的安全隱患,避免技術上的漏洞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總之,維護網絡信息安全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依靠單個系統來完成,而需要仔細考慮系統的安全需求,并將各種安全技術結合起來,才能生成一個高效、通用、安全的網絡系統。
(三)法律約束。網絡道德規范一般只對那些有著很強自律性的人有約束力,而對那些品德低下、缺乏責任感的人來說并不具有多大的控制效果;除此之外,信息技術的運用更多的是從預防的角度考慮,通過加強信息技術來實施對網絡不道德行為的控制,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相比前兩種方式,利用法律條約來規范公眾的網絡行為更加具有調控性,當道德淪喪、技術失控時,法律則是規范網絡行為的最后一道防線。國家通過具體的控制準則約束公眾行為有其強大的控制力。
網絡信息安全立法必須克服過去信息立法的弊端。2015年 7月6日,政府通過中國人大網公布《網絡安全法(草案)》,該草案主要包括網絡安全戰略、規劃與促進、網絡運行安全、一般規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行安全、網絡信息安全、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法律責任8個主體部分,對網絡侵權行為的種種具體表現及其民法有關內容作了具體而詳盡的闡述。因此,信息安全立法工作要立足整體,找出其重疊與空白領域,一方面,要對現實社會現有法律法規進行完整的梳理,將其適用部分及時延伸到網絡空間。另一方面,要針對網絡空間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以急用先上的策略,有針對性地制定新的法規,及時地跟上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
信息這個虛實間的精靈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考驗著人類的智慧,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它、利用它,在信息中超越、升華,而不是在信息中沉淪、迷失。
【參考文獻】
[1]"信息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組,張新紅.全球信息社會發展報告2015[J]. 電子政務,2015(06);2-19.
[2]張輯哲.信息社會的信息問題[J].檔案學通訊,2005(06):2.
[3]宋妍.關于微信傳銷的思考及對策[N].中國工商報,201 5-08-26007.
[4]馮芷艷,郭迅華,曾大軍,陳煜波,陳國青.大數據背景下商務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課題[J]. 管理科學學報,2013(01):1-9.
[5]王元卓,靳小龍,程學旗.網絡大數據:現狀與展望[J]. 計算機學報,2013(06):1125-1138.
[6]"中國信息社會測評研究"課題組,張新紅.中國信息社會測評報告2014[J].電子政務,2014(07):67-76.
[7]余志松.淺談網絡安全的技術控制[J].科技資訊,2007 (18):91.
[8]陸冬華,齊小力. 我國網絡安全立法問題研究[J].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58-64.
[9]李小霞.中外信息安全法制建設比較研究[D].山西大學,2006.
[10]張輯哲.論信息效應與信息文化[J].檔案學研究,2011 (06):6-8.
[1 1]顏祥林.網絡信息問題的控制模式建構與比較[J].情報學報,2002(02):158-163.
[12]羅光燦.我國網絡信息政策法規體系構建研究[D].中南大學,2008.
[13]網絡安全法(草案)出臺意義重大[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5(0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