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志 薛慧娜
?
談錢鐘書的詩論方法
韓志1薛慧娜2
【摘 要】錢鐘書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其著作中相關文論章句,梳理概括出錢鐘書的詩論方法。通過“中西對比,觸類旁通”概括錢氏詩論方法的分析視角和理論淵源,以“細讀文本,沿波尋源”總結錢氏論詩的研究基礎和審慎態度。
【關鍵詞】錢鐘書 詩論 方法
錢鐘書不僅具有深厚的國學基礎,對西學也有很高的造詣,比如文學、政治、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生理學等。所以,他在做研究的時候能多角度、多層次地把中國詩歌和西學進行全面的比較,尋找“中西方共同的詩心文心與審美藝術規律。”[2]
例如,在《中國詩與中國畫》一文中,作者要對傳統的“中國舊詩和中國舊畫有同樣的風格,體現同樣的藝術境界”這一比較籠統的認識進行討論,他不僅列舉了大量中國古人的觀點,還引用了古希臘詩人、達文奇以及萊辛等人的原話來說明詩畫一體是很多人的共識。他說:“西洋文評家談論中國詩時,往往仿佛是在鑒賞中國畫……在那些西洋批評家眼里,詞氣豪放的李白、思力深刻的杜甫、議論暢快的白居易、比喻絡繹的蘇軾……都給‘神韻’淡遠的王維、韋應物同化了。”他用莎士比亞式的比喻來類比蘇軾的“博喻”,用斯湯達的話來說明范成大的《田園雜興》,這些方式都很好地把中西理論貫通起來,使我們能在一個廣闊的背景下,用更開闊的視野來把握文學作品。
不過,錢鐘書的這種“中西對比,觸類旁通”的方法并不是亂用和沒有根據的,他有一套自己獨特的見解:“政治、社會、文學、哲學至多不過是平行著的各方面,共同表示出一種心理狀態,……至于心理狀態之所以變易,是依照著它本身的辨證韻節(dialecticalrhythm),相反相成,相消相合,政治、社會、文學、哲學跟隨這種韻節而改變方式。”這些學科在平行的同時又是相互聯系的,他在談陸游詩歌創作的時候就聯系到了佛經。
至于歷史,在他看來也是時代發展中所存在的各種平行的意識形態因素之一。歷史事實,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是不能重演的,歷史學家在著作中不可避免地要重建和闡釋歷史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描繪歷史人物、敘述歷史事件。為此,“以史料為基礎,進行合乎邏輯的想象、虛構和推理就自然不可或缺了。”于是,錢鐘書又發現了歷史和文學之間可以溝通的地方。
錢鐘書的知識體系可以看成是一個立方體,它有很多的層面,諸如文學、哲學、政治等;每個層面又是一張知識的“網”:經線通古今、緯線貫中西。把他的詩學思想分成兩點來討論,實在是不得已,他的知識體系在運作時應該是綜合起作用的。前面我們粗略地談了錢鐘書論詩時“跨中西、跨學科”的特點,下面就簡單說說他的“細讀文本”和“沿波討源”。錢鐘書曾“橫掃清華圖書館”,扎實的功底不僅提高了他的審美水平,還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錢氏論詩真正做到了“細、全、準”。
通過細讀文本,從純文學的角度,錢鐘書在《宋詩選注》里舍棄了多許“大家”的詩,卻把一些無名氣詩人的作品收進書里。他制定了六條選詩的標準,“押韻的文件不選,學問的展覽和典故成語的把戲也不選……”體現了他的辯證唯物主義文藝觀。他從實際生活出發來鑒賞詩歌,著力探求作家的創作心理,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
“西昆體起來了……梅堯臣反對這種意義空洞語言晦澀的詩體,主張平淡……”
這句話引自錢鐘書寫在梅堯臣詩前的一段小序,在這里他主要談了四點內容:梅的詩歌主張及其因由;梅詩的字句特色、風格特征及所受到的影響;梅詩的缺點;聯系《詩經》中的俗字俗句談梅詩,并指出這是梅堯臣改革詩體所付出的代價。
可見,錢鐘書對詩人和詩歌的評價是建立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之上的;不但如此,他言必有據、不作抽象的空談,往往是在大量證據的導引下沿波討源、勾勒詩歌發展的軌跡,揭示文藝發展的規律。通過文本間的連類比較,從創作心態、具體詞句、修辭、風格等方面進行考察,改變了古人零碎而不成系統的評點方式。
錢鐘書以他卓絕的才識和膽力把詩歌鑒賞提到了一個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但是他有意忽略詩歌產生的背景,這點難免有與歷史割裂之嫌。雖然詩歌不能直接反映歷史,但是詩歌是詩人的心曲,它總能折射出時代的特點,尤其上古時期的史詩。所以,我們當代人在進行詩歌研究的時候,不妨盡力吸取錢氏治詩方法中的優長之處,兼收陳寅恪的“詩史互證”之法,勇于創新,讓詩歌研究的方法能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錢鐘書.錢鐘書論學文選(第六卷)[J].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7.
[2]許龍.錢鐘書詩學思想研究[J].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1.蚌埠醫學院 ;2.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作者簡介:韓志,男,安徽蚌埠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2014年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弘揚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醫學生職業道德培育工作室)”項目(立項文號:皖教秘思政[2014]42號);蚌埠醫學院2014年學生工作實務創新項目(立項文號:黨學[2014]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