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
?
娜拉與子君的反抗形象之比較
郭麗麗
【摘 要】《玩偶之家》和《傷逝》塑造了兩位追求平等愛情的進步女性形象——娜拉和子君。她們都是為了愛情,勇敢地反抗自身的“玩偶”地位。但因為種種原因,二人在反抗程度上卻有著很大的區別。本文對娜拉和子君的反抗形象進行比較分析,并就其反抗的悲劇性結局進行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娜拉 子君 反抗形象
1879年,“近代歐洲的戲劇大師”易卜生在其創作的“社會問題劇”《玩偶之家》中成功塑造了一位敢愛敢恨、果決勇敢、充滿旺盛生命力的女主人公——娜拉,其鮮活的形象猶如戲劇結尾處那響亮的關門聲一般,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隨著五四運動在中國大地上的爆發,追求自我個性獨立與解放的新思想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娜拉的形象迅速在中國形成一股“娜拉熱”。于是,1925年,和娜拉處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之中但又有許多相似之處的子君在文學巨匠魯迅的筆下誕生了。作為《傷逝》的女主人公,子君同娜拉一樣以堅毅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反抗形象深深打動了中國讀者。
娜拉和子君的“出走”反抗都是為了成就真正的愛情。
娜拉原本以為自己生活一個無比幸福的家庭之中:有愛她的丈夫,有懂事的孩子。娜拉天真地以為在自己身處險境之時,丈夫能夠用肩膀為他的“小鳥兒”遮擋風雨。冒名借款事件敗露之時,海爾茂卻沒有像娜拉想象的那樣,而是一反常態地指責娜拉。而當一切風波平息之后,海爾茂又恢復了往日的甜言蜜語。這一事件使娜拉意識到自己在丈夫心中只不過是一個“玩偶”: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自然可以捧在手心里賞玩,一旦“玩偶”的錯誤威脅到了自身的利益,那脈脈的柔情當然變成了無情的指責,毫不猶豫地拋棄“玩偶”以自保。娜拉隨即毅然決定出走,力求擺脫這種從屬地位,獲得獨立的人格。
娜拉的出走看似是舍棄虛偽的婚姻,實則是對正常婚姻生活與真正愛情的希冀。娜拉即將出走之時,丈夫海爾茂后悔萬分極力挽留,娜拉回其一句話:“要等奇跡中的奇跡發生。”就是指兩個人都得改變,丈夫能夠尊重自己,自己也能夠在擁有獨立自我的基礎上,愛著丈夫。只有擁有這種期待,并用一種激烈的方式予以表現出來,才可能得到關注,才有可能將希冀轉化為現實。娜拉的出走就是這一期待的強烈表達。
同樣地,《傷逝》中子君的出走,則更加直接地表達對真正愛情的希冀。子君是接受新思想的進步女性,她意識到自己不是任何人的附庸包括家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也就是說,愛情同樣是自己的,無論是家人還是輿論同樣沒有干涉自己的權利。子君依據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選擇愛情的對象,選擇愛情的方式,當封建家庭阻礙了愛情的發展之時,子君毅然沖破了家庭的桎梏,選擇“出走”成就自己的愛情。
娜拉和子君都是被男權社會置于從屬地位,沒有自主權的“第二性”,都是在自我意識覺醒之后對“非人”的地位進行了反抗,但就反抗的程度而言,子君遠遠不如娜拉來得徹底。
娜拉的反抗意識的根基在于整個挪威社會中蔓延的女權主義思想,娜拉的生活從幸福到遭遇波瀾,之后恢復平靜,最后才出現“娜拉出走”這一高潮點。這一完整的戲劇情節不僅使故事更加飽滿,更使娜拉的覺醒與“出走”經歷了足夠長的醞釀成熟的過程。生活中突發的遭遇讓娜拉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愛情與婚姻,丈夫對自己截然相反的態度充分展露了海爾茂的自私與虛偽。娜拉在發現了這些之后才逐漸地產生了自我意識,逐漸覺察自己的“玩偶”地位,進而對其反抗。
而子君的反抗更多地體現在對自由愛情的追求之上。子君將所有的自我意識的覺醒都提煉為愛情觀念的更新,因而她關于人格上的獨立自由觀念全部為她所遇到的“真愛”讓位。如此說來,子君與涓生生活在一起后,完全地投身婚姻生活的瑣事之中,漸漸丟失了之前“新女性”光彩的凄慘結果也是不足為奇的。
正如魯迅所說,最可怕的是夢醒了但無路可走。娜拉生活在自己編織的愛情美夢之中,而由于夢中的男性角色的表現令其大失所望,娜拉從夢中驚醒,進而“出走”。而“出走”并不意味著今后的道路就是一片坦途。整個社會對女性勞動者的偏見使娜拉很難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娜拉出走后將依靠什么來生存,會有怎樣的際遇,易卜生沒有給我們回答,當然這也不是一部戲劇需要交代的情節。但對此魯迅給了我們理智的回答:“不是墮落,就是回來”。作為娜拉形象演變的子君恰恰印證了這一觀點,“出走”之后子君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只能回歸于封建家庭,和柴米油鹽打交道,成為家庭主婦,失去愛情后無奈而歸,最后竟悲慘死去。無論是娜拉的前途渺茫還是子君的“回來”都宣告二人反抗“玩偶”地位的失敗。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娜拉和子君反抗的成功不僅需要個人意識的覺醒,更加需要經濟條件的支撐。這一點,也是當今女性值得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易卜生.玩偶之家[M].潘家洵,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2]魯迅.魯迅全集.娜拉走后怎樣[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
作者簡介:郭麗麗,女,遼寧大學,日本研究所,2014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