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欣民
?
淺談色彩學習中的“得意忘形”
康欣民
【摘 要】“得意忘形”是重要的美學理論,也是存在各種藝術形式中的一種表現方式,是表述藝術作品中的一種狀態。在色彩學習中,“得意忘形”能夠體現作者對形于色、形象與意境的主觀駕馭能力,體現出作者對自然形象的再創造,是主體與客體交融統一的結果。
【關鍵詞】色彩 得意 忘形
色彩課程是繪畫類課程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基礎色彩的學習也早已經成為我國高校美術設計類各專業必修的學科之一。那么,“怎樣才能畫好色彩?”便成為初學者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怎樣才能畫好色彩?”這個問題太過于廣泛了,關于色彩學習的話題可以拉得很長,對于剛接觸色彩不久的學生來說,最難把握的是“形”、“色”、“意”、“象”的處理,所以在這里我們僅僅討論色彩學習中對“形”與“意”的把握,來分析“以意傳神”“知形達意”的重要性,促進我們對“形”“色”與“意”“象”之間關系的了解,從而幫助我們學好色彩這門課程。
從人類漫長的美術發展史中,我們了解到繪畫有兩個主要功能:記事寫景與抒情表意,而色彩課程作為繪畫門類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同樣具有這兩個重要功能。繪畫作為人類的主觀活動,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之中畫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入個人的主觀情緒,所以我認為繪畫的功能還是偏重抒情表意的。直接說來,“情”便是“情感、感受”,“意”便是“意境”。
“得意忘形”中的“意”可以理解為“意境”和主體的“情”。宗白華對“意境”的理解是——在一個藝術表現里情與景交融互滲,因而挖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涌現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為人類添加了豐富的想象,替世界開辟了新境。
簡單來說,繪畫是畫家審美和情感的具體體現,通過繪畫悟道修行、感悟人生是中國古典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這種獨特的審美情節,是一種文化審美方式的傳承延續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愛好和創作方式。
在不同的藝術方式中,都存在“得意忘形”的藝術表現形式,而造型藝術更是這樣。色彩之中的“意”可以簡單理解為需要表達的內容,如形體關系、色彩關系、空間關系、質感、形式感等方面,能夠體現作者對色彩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藝術修養。“形”從字面上來講是指表現對象的形體結構、色彩等外在形象。“忘形”不是簡單地理解成忘掉形象或不需要形象,而應該理解成對形象了然于心,胸有成竹,到了非常了解和熟悉的地步,使主體與客體、心與手達到高度統一的境界,達到自然生動、惟妙惟肖的藝術效果,而不是被動地跟著對象走,而是需要對萬事萬物的仔細觀察和細心體會,并且經過反復的練習,這樣才能掌握其本質,刻畫其內在,而不會忘乎所以,不知節制。
同時,在色彩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不要僅僅以描繪表現對象的客觀自然形態為目的,還應該結合個人的色彩感受,掌握和歸納色彩的本質規律,強化色彩的主觀表現力,用心去感悟大自然中的色彩,打開自己的色域,再反復提取和練習,才能達到合理、自如地運用色彩,從而達到“忘形”的地步,為后期的專業創作打下堅實的色彩基礎,而不至于像一些初學者一樣,借“得意忘形”之名,認為色彩學習中的造型基礎不重要,而忽略了形與色、形與意的結合和統一。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得意”與“忘形”之間,“忘形”是手段,“得意”才是目的。“得意”是繪畫作品中的根本,唯有“得意”才能展現畫家的情感和心境;而“忘形”是做到胸有成竹,物我兩忘,情感與技法相互交融,表現能力達到極度熟練和自由,“得意忘形”能營造出唯美的畫面和意境,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藝術來源于生活和自然,比如我們在色彩靜物寫生中,以物體的固有色、環境色等具有真實感的色彩關系為依據,表現內容多是具體和真實的;藝術又高于生活和自然,我們不要長期停留在模擬自然的淺表層面上,更要開啟想象和情感之門,重點培養自己的創作力、想象力和情感表現力。
情感是藝術的靈魂,繪畫不僅表達人的思想,還表達了人的情感,所以我們在掌握色彩本質規律的基礎上,還要深入到生活和藝術美的意境中去,激起情感上的共鳴,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審美感受,做出審美判斷。
優秀的色彩作品,是在不忘之忘的基礎上,對對象的自然形態特征進行有選擇的提煉、結構和重組,有些用筆看似隨意,實際上是在形與色、松與緊、概括與取舍等方面都“用心良苦”,體現出作者對自然形象的再創造,是主體與客體交融統一的結果。
“得意忘形”是重要的美學理論,也是存在各種藝術形式中的一種表現方式,是表述藝術作品中的一種狀態,是主體思想情感和客體自然形象的提煉和交融,是意與景、形與神的高度融合和統一。在色彩學習中,“得意忘形”能夠體現作者對形于色、形象與意境的主觀駕馭能力。畫面中形體的造型之美,影響甚至決定色彩作品中的意境之美,得意并不是真的忘形,而是在不忘的基礎上得心應手,達到天人合一的藝術造化之功。
參考文獻:
[1]宗白華.談美書簡[J].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1).
[2]葉郎.中國美學史大綱[J].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
(作者單位:廣西河池學院藝術學院)
3、建筑物與周邊環境要協調統一起來。現階段,哈爾濱已經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來推動城市公共藝術發展。哈爾濱市政府鼓勵開發商與設計者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建筑表面與物件等更多的設計雕塑、裝飾等。由于建筑性能差異明顯,因此在進行設計時,需要以公共建筑為本體,以主環境為主體。而居住環境則應該以外部道路或者是環境入口位置為重點。
4、注重公共藝術活動的開展。規劃部門應會同旅游管理、城市管理人員在城市各類人流密集場所,尤其是游客密集場所劃定一定的區域,鼓勵各相關部門組織各類街頭藝術活動,如街頭畫家、活動雕塑、公共展示或特定地點的涂鴉活動。比如街頭藝術表演。要求在城市重要人流聚集地,商業廣場等,劃定特定區域,如步行街、過街地下通道,以此保證城市的公共安全。街頭畫家,分布要求與街頭藝術表演相同。活動雕塑,分布在城市重要人流聚集地,如商業廣場。主題和內容的可以隨機。公共展示活動,開放空間內,如歷史步行街區;文化娛樂類公共建筑內部或前廣場,如博物館前廣場。注重活動的參與性、考慮公共安全。
1、管理水平比較低,政策支持不足。城市公共藝術要想發現起來,科學合理的管理必不可少。但是哈爾濱各個區在發展時,只從本區出發,忽視了整體性,無論是在設置上,還是在設計上都表現出了一定的隨意性。再加之,城市公共藝術建設耗資量非常大,如政府部門不加以幫助支持,很難建設完成,哈爾濱政策支持顯然不足。
2、藝術主題不夠清晰,沒有特色定位。哈爾濱是一座非常特色的城市,但是城市公共藝術卻未完全地表現出這一點,某些藝術作品并未有清晰的主題,空間布局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此外,城市公共藝術作品無論是在尺度上,還是在風格上,都不夠明確。
3、市民并未廣泛的參與其中,與市民生活不夠親近。哈爾濱城市公共藝術在選題方面,策劃方面都未能與市民生活很好地結合起來,所以市民參與程度并不高。再加之,市民對公共藝術并沒有清楚的認知,城市中也沒有一個可以表現公共藝術的空間。
作者簡介:康欣民(1984-),男,漢族,江西吉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美術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