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文秀
?
順應論視角下的哈薩克諺語翻譯研究
桑文秀
【摘 要】諺語是民族語言文化的精髓和社會生活的縮影,本文以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作用為切入點,對哈薩克諺語的翻譯方法、文化翻譯等問題進行初步探討,本文認為:文化翻譯是核心要素,縮小文化差異、保留文化特質是實現全息轉換的首要目的。
【關鍵詞】順應論 哈薩克語 諺語 翻譯問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組成內容,是人類交流的形式與工具,同時又是一種社會現象。由于地域、歷史、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定會產生一定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如何跨越文化差異對語際交流帶來的不便且在保持原文真實性的基礎上再現民族文化背景、做到保真性并實現精神意識層面的全息傳遞,翻譯在其中所承擔的作用非同一般。Verschueren的語言順應論認為翻譯是一個連續選擇的過程,也是動態順應的過程,更是語言順應論下的翻譯模式,簡言之,翻譯的選擇體現在翻譯過程的方方面面。
在多元文化受到高度關注的時代背景下,漢哈翻譯研究對增進民族間的交流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哈薩克語諺語作為哈薩克文化的精髓,是哈漢翻譯研究的重要領域。諺語的翻譯,譯者應身臨其境地投入到原創作的感知空間中去,體味作者的所思所想,感悟并再現原文的底蘊內涵。本文從順應論的觀點出發,旨在探討哈薩克諺語的翻譯策略選擇和文化翻譯問題。
(一)直譯法
直譯法出現在五四運動時期,多用于簡單的一般陳述,強調必須忠實于原文,直譯并非機械的逐字翻譯。在通過譯文表達原文的語義時,使原文盡量與譯文保持類似的對等關系。如:
adamn?? kyni adamm?n. 世上人靠人。
?aqqa zawal d?oq.清白者無慘局。
?er bir ret ?ledi,qorqaq me? ret ?ledi.英雄死一次,懦夫死千遍。
直譯并非硬譯或生譯。在語言轉換過程中,譯者要盡可能低保持原語的結構形式,例如詞序,句式,修辭等,同時也力求譯文的流暢性,真實性及理解性。譯者應遵從原文的寫作歷史背景,民族文化背景等等要素,爭取做到信達雅。
(二)意譯法
意譯法是一種在充分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將原文以自我民族所習慣的表達方式翻譯出來的方法。意譯要求譯者在準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語言文化及對被譯語言文化內涵的理解,是一種既忠于原文,又呈現本民族文化特質的再度創作。如:
ton?n teris ajland?r?w字面意為把皮襖翻過面。
哈薩克族反感皮襖反穿,實譯為喬裝打扮。
?at kekilin kesiw 字面意為將馬的額鬃剪了。
實譯為決裂。哈薩克人民對馬情有獨鐘,馬前額的鬃毛可襯托出馬的高昂神駿,被剪是很忌諱的事情,如果被剪就是受了極大的侮辱,意為要徹底斷絕關系。
?esek d?me 直譯為毛驢的欲望。漢譯為異想天開。
順應性翻譯模式表明:翻譯是不斷順應調整、做出適當選擇的過程,并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的譯文。譯文要綜合考慮翻譯目的、譯文內容、翻譯方法等因素。
由于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最直觀的表現手段之一。文化翻譯不僅要做到源語準確的字面轉譯,源語所內涵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背景的再現也是文化翻譯的必備技巧,這也就是我們這里探討的文化翻譯,簡言之,文化翻譯不僅要要表達文化意識的異同,還要分析譯作與原作間產生差異的社會文化因素。宗教信仰、自然環境、生活用具、習俗觀念的不同也會導致文化的差異。如:
suraj suraj mekeɡe de barad?.邊走邊問,也能到麥加。麥加是伊斯蘭教的圣地。比喻做任何事只要明確目標、堅定信念、定能成功。
?aj? o?nan tuw?w.月亮從右邊升起。kyni tuw?w.太陽升起。
譯為時來運轉。這與哈薩克族早期對日月星輝有自然崇拜有關。
?o? k?z.右眼譯為可信賴。isi o??a ketiw.事情向右走去譯為交好運。
哈薩克族視右為尊,遞茶、握手都應用右手,認為能帶來好運。
可見文化差異對翻譯活動的影響不可小覷,隨著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增強對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度,采取積極的翻譯方法,譯出源語諺語的內在涵義,更好地實現文化交際的最終目的,是做好翻譯工作的大前提。
本文以順應論對翻譯的指導作用為著手點,對哈薩克諺語的翻譯方法、文化翻譯等問題進行初步闡釋,探析哈薩克諺語所蘊含的草原文化、宗教文化,并總結出文化翻譯是核心要素,縮小文化差異、保留文化特質、實現全息轉換是翻譯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觀點疏淺,失誤在所難免,敬請先賢學長指正,本人將不勝感激。
參考文獻:
[1]烏魯木齊拜?杰特拜.哈薩克語的形成發展概況[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5(06).
[2]黃中祥.哈薩克詞匯與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0).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桑文秀(1991-),女,漢族,甘肅臨澤人,伊犁師范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漢哈雙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