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董臻
軍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文/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董臻
軍隊這一群體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已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網絡群體存在中的一分子,受到各種網絡信息的影響。研究軍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部隊在未來信息戰、網絡戰中實戰化水平,充實我軍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軍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QQ、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出現,使碎片化的網絡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人們隨時隨地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在互聯網上發表言論、心情等,這使得原本虛擬的網絡在“現實的人”的操作下,用數字化、符號化的方式映射了人的新的存在狀態——技術化生存狀態。它是現實的人的另一種映射,來源于人的實踐,將人的精神世界通過文本、圖片等形式展現出來;人是群體存在的動物,在互聯網上,人們通過各種網絡平臺以“關注—被關注”、尋找好友、建立有共同愛好的網絡社區等形式,建立起了全新的人際關系網絡,也就是全新意義上的人的群體存在形態。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我軍信息化建設發展至今,軍人這一群體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已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網絡群體中存在的一分子。
但是,這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新的社會關系,同現實社會一樣,不僅存在著正面的、有益于人類發展的信息,也存在著負面的、阻礙人類發展的信息。互聯網上的負面信息在西方勢力的刻意引導下,對我國廣大人民和我軍官兵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對此,充分發揮軍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導向功能、保證功能、宣傳功能、互動功能,營造起良好的網絡環境,對培育新“四有”革命軍人、實現政治工作網絡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理想信念導向。理想信念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自豪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體現,是當代革命軍人勇于戰勝困難、超越自我,形成不屈不撓的意志力的源泉。正確的理想信念可以達到匯聚力量、激發斗志、引導行為的目的。網絡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空間,官兵在網絡中可以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文化和觀念,通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官兵樹立理想信念,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來看待現實世界,在訓練中不斷磨礪自我,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外界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發揚我黨我軍優良傳統,增強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以良好健康的心態面對我軍深化改革的挑戰;把軍人道德規范、愛國主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將軍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點放在提高軍隊整體素質上,用我軍先進文化來指導實踐,弘揚民族精神,推動物質文明與軍隊精神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
二是奮斗目標導向。網絡作為巨量信息的載體,可以將其稱為現代社會的百科全書。軍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引導教育客體積極利用網絡,通過滿足教育客體對信息的個性化需求,引導教育客體進行自我教育,打破時間以及空間限制,讓教育客體了解世界,在展現自我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奮斗目標。
三是行為規范導向。把依法治國與依法治軍結合起來,引導官兵積極學習宣傳法律知識,將法治觀念以及軍隊道德行為規范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使軍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行為導向功能不斷得以深化和拓展。
一是政治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是我黨我軍的政治優勢,具有極強的政治性。軍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和發展,是圍繞黨對軍隊絕對領導這一不變的軍魂而開展的。在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對互聯網以及網上信息資源的絕對控制,多種觀念、思潮相互交織,多種文化相互碰撞,我軍官兵面臨著文化上的“新殖民主義”的挑戰。通過軍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占領網絡陣地,揭開西方國家實行“顏色革命”的真實面目,大力弘揚我軍優良傳統,保證廣大官兵政治上的絕對純潔、絕對可靠。
二是思想保證。始終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引導官兵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先進理論,著力培養官兵樹立科學、開放、創新的思想觀念,培養出具有科學思想和創新思維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是戰斗力保證。政治工作必須圍繞“提高軍隊戰斗力”這唯一的目標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在軍隊中通過互聯網、軍網等途徑,針對未來網絡戰場快速、多變的特點,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進行的思想教育引導工作。各級黨組織在加強自身學習和網絡建設的基礎上,通過網絡手段使官兵及時響應黨的號召,強化軍隊聽黨指揮這一不變的軍魂,堅定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信念,培養官兵無畏犧牲的戰斗作風;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觸角延伸到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中去,使官兵的文化素質、科技素質、能力素質得到不斷提升;提高政治干部服務廣大官兵的能力,充分運用網絡的力量解決官兵心理、生活上的困難,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軍隊戰斗力提高的能力。
一是引領主流文化。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發展變化的方向和程度對于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方向及程度起到了很強的示范作用”。通過多樣的教育方式,將我黨我軍在長期革命實踐和建設中的先進文化所蘊含的正確思想、主流意識和道德規范等內容傳遞給廣大官兵,使廣大官兵接受主流文化并將其內化,實現自身素質的發展和提高。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通過弘揚先進文化、引導其他文化來實現對文化的引領,利用QQ、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引導官兵努力培養和踐行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二是宣揚我軍理念。“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健康發展的廣闊空間”。在信息網絡高度發達、國民民主意識日趨強烈的今天,在互聯網上宣傳我軍的理念和良好形象,明確我軍軍事行動具備的正義性、合法性,將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對軍隊的判斷,關系到軍事任務的完成和政治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全世界對我黨我軍乃至整個國家形象的認知和評價。
三是整合多樣文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的距離被無形拉近,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的文化相互交融。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在西方國家的刻意宣傳、灌輸下,外來文化和思想觀念大量涌入我國,與我國傳統文化相互交鋒,激烈的文化價值斗爭嚴重沖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對軍隊同樣產生了影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保持自身文化不被同化、異化的前提下,吸收、改造外來優秀文化,過濾、消除消極文化,在增強部隊凝聚力的同時,將具有我黨我軍特色的主流意識形態觀念傳送給官兵,內化為官兵的政治認同與自覺追求,從而引領各種文化思潮更好地為部隊建設與形成戰斗力服務。
網絡的本質是信息的分享、互動、虛擬、服務。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以網絡平臺為基本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同樣以信息的分享、互動、虛擬、服務作為其本質特征。這就使得網絡環境下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諸要素,即主體、客體、介體、環體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是簡單的、灌輸式的“主體—客體”模式,而變為“主體—客體—主體”的“雙主體”模式。這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強調發揮教育客體的主體性,圍繞信息的生產、傳遞、共享而產生出來的相互參與、相互影響、互為主客體的互動功能。在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僅僅在一開始通過對某一信息的傳播、共享,組織和鼓勵被教育者積極參與;教育客體的積極性受到極大調動,與教育主體、其他教育客體通過網絡平臺開展互動,一起發現問題、開展討論并付諸實踐,最終解決問題并獲得最有價值的收益。在軍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共進,促成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和諧互動,是軍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功能的最終體現。
[1]宋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5(03):20.
[2]胡錦濤.《人民日報》創刊60周年時發表的重要講話.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