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嬌
西藏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陜西咸陽 712082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西藏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思考
郭 嬌
西藏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陜西咸陽 712082
國家的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新型城鎮化的提出是基于國際城鎮化歷史演變的一般趨勢,更是中國經濟發展和歷史積累與現實問題的迫切需要。新型城鎮化更加注重通過滿足人的需求來實現城鎮化,包括物質的需求、精神的需求和權利的需求。西藏在“十二五”中提出了建設特色小城鎮示范點,是貫徹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具體實踐,旨在創新西藏新型城鎮發展模式,走出一條西藏特色鮮明的城鎮化道路。
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以人為本
(一)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來自英文“Urbanization”一詞,傳統的城鎮化是指鄉村向城市轉化的過程,一般用城鎮化率來衡量一個地方的城鎮化水平。在傳統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弊端,表現為城鎮化僅僅實現了人的集聚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農村空心化等問題。進入到21世紀,中央總結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現實教訓,提出了中國城鎮化發展要樹立新型城鎮化理念,城鎮化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新型城鎮化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涵:一是人口結構的轉變,二是經濟結構的轉變,三是空間地域結構的轉變,四是基礎設施的完善。總的來說,新型城鎮化更加注重人的發展,不僅要滿足居民的物質需求,還要注重居民精神需求和權利需求,基本特征是人本性、集約型和統籌性。
(二)西藏新型城鎮化的特殊性
西藏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模式與內地大部分地區有很大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西藏地區土地面積122萬平方公里,人口300萬,地廣人稀,居民居住分散,城市數量少,經濟功能弱,對周圍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小,這種特殊的空間結構決定了在西藏城鎮化不適宜采取大規模的城鎮布局網絡開發,應當采取完善中心城市城鎮功能,增強其輻射帶動作用,沿主要交通、河流軸線集中布局,由點及面開發,建設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小城鎮,促進要素集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西藏城鎮化的過程大多是農村向城鎮的流動,因此選取一批經濟基礎較好、交通便利、特色產業優勢明顯的小城鎮重點發展建設,一方面建設成本較低,建成后可以增強對周邊的輻射帶動,另一方面,又可以依靠其特色產業、文化優勢大力宣傳,發展旅游業,增加當地財政收入,進而提高西藏整體的城鎮化水平。
西藏的城鎮化起源與內地許多城市有很大不同,在舊石器、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西藏的大部分地區已經存在古人活動的痕跡。西藏最早的城市雛形是堡寨,從各部落聯盟爭雄到公元六世紀吐蕃王朝的建立,堡寨開始逐步向城市轉型。到了元代,“以廟為鎮”特點逐漸顯現,以寺廟為中心形成了手工作坊和商業集市,逐漸發展為拉薩、日喀則、薩迦、江孜、昌都、瓊結等歷史古城。由于當時西藏政教合一和封建農奴制對社會生產力的束縛,致使當時的城鎮發展落后,基礎設施建設幾乎沒有,不具備現代城鎮所具有的一般功能。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在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下西藏才開始現代意義上的城鎮建設,1951年-1959年,中央政府投入人人力、物力、財力修建公路,擴建公路沿線城鎮,尤其是川藏線的修建,使得318國道沿線形成了八一鎮、當雄鎮等城鎮。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在國務院的批準下,在西藏自治區設立7個地市72個縣,中央牽頭投入大量資金對其進行現代化城鎮建設,西藏城鎮化由此進入起步階段。
在“十二五”時期,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自治區新型城鎮化規劃中提出構建“一圈兩翼三點兩線”的城市格局,日喀則、昌都、林芝地區先后撤地設市,山南地區2016年2月完成撤地設市。目前,西藏自治區加拉薩市共有5個地級市,69個縣。隨著城市的不斷增加,在中央和各省市的聯合支援下,西藏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新型城鎮化建設進入到加速發展階段,逐步形成以縣城、邊境城鎮、特色旅游城鎮為網絡的城鎮體系。
2015年西藏自治區公布的《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西藏新型城鎮化的目標,力爭到2020年常駐人口城鎮化率能達到30%,基于西藏特點,自治區決定在邊境沿線和交通沿線建設一批特色小城鎮來促進西藏新型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加強城鎮輻射帶動作用,為西藏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新模式。
2015年-2017年,西藏將利用三年時間來建設20個特色小城鎮,拉薩市三個:甲瑪鄉、吞巴鄉、羊八井鎮;日喀則市四個:甲措雄鄉、吉隆鎮、江孜鎮、吉定鎮;昌都市三個:曲孜卡鄉、然烏鎮、崗托鎮;山南市三個:桑耶鎮、杰德秀鎮、勒門巴民族鄉;林芝市三個:巴河鎮、魯朗鎮、察瓦龍鄉;阿里地區和那曲地區各兩個,分別是多瑪鄉、八嘎鄉、榮布鎮、雁石坪鎮。地圖上顯示了部分特色小鎮示范點的地理區位,可以明顯看出,這些地方有以下共同點:
(一)交通優勢明顯
318、109、209國道沿線小城鎮示范點較多,甲瑪鄉、吞巴鄉、羊八井鎮、吉定鎮、然烏鎮、魯朗鎮均在318國道沿線,其中吉定鎮更是318貫通全鎮,多瑪鄉在219國道沿線,雁石坪鎮109國道、青藏鐵路均經過。
(二)特色文化優勢明顯
甲瑪鄉位于拉薩市的墨竹工卡縣,是松贊干布的出生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山南市的桑耶鎮有著名的桑耶寺,寺內保存有自吐蕃王朝以來不同時期的宗教、壁畫、建筑、雕塑等遺產,每年前來寺內朝佛者人數眾多。
(三)特色旅游資源優勢明顯
經濟基礎好,知名度高,尼木縣的吞巴鄉是藏文的創始人札吞彌·桑布的故鄉,以制作藏香聞名;吉隆鎮西藏與尼泊爾交流交往的重要通道,邊境貿易發達,經濟條件較好,鎮內著名旅游景點有帕巴寺;阿里地區的八嘎鄉政府駐地塔爾欽因神山岡仁波齊峰和圣湖瑪旁雍錯而聞名,在西藏旅游中有重要的地位。
(四)政策優勢
目前,西藏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逐漸加快,自治區政府為特色小城鎮的建設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自治區投資十億元在三年內建設20個特色小城鎮示范點,由自治區政府牽頭組建工作辦公室,制定規劃安排并且邀請專家學者參與規劃。
(一)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
傳統的居民居住模式體現了當地文化特點和時代歷史的變遷,適應了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符合當地氣候特征,創造了適宜的生活環境。特色小城鎮建設在改善居住條件,搬遷居民的過程中會對當地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有一定影響,尤其是對一些村落的原生態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壞,從而引起其歷史文化價值某種形式的損失。西藏城鎮化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藏族居民的居住環境,在西藏大多數地方,由于對居住地方的依戀許多老年人不愿意搬遷,居住環境的改變使得居民與居住環境的情感連結關系被強行割裂,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受到損害。因此在新型城鎮化小鎮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居民的宣傳教育和積極引導,盡可能保護藏族居民的地方認同感和歸屬感不被破壞。
(二)規劃先行,體現小鎮特點
推進西藏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要緊密結合西藏實際情況和自身特點,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體現西藏特色。
首先,在規劃布局中應體現藏族文化、風情,不搞內地城鎮化翻版,更要避免內地城鎮化過程中所出現的負面影響。新型城鎮化的特色小鎮建設重點突出“特”字,作為首批特色小城鎮建設示范點,應有其自身不同特點,針對各地突出特色,挖掘發展優勢資源。例如拉薩市的甲瑪鄉曾是松贊干布的出生地,歷史文化悠久,山南的桑耶鎮有著著名的桑耶寺,保存有珍貴的文物古跡,這些典型的歷史文化型小城鎮在規劃建設過程中的重點是對原始的建筑的保護,小城鎮建設中現代建筑風格應該與古建筑風格保持一致,保存固有建筑特色。
其次,西藏的建筑風格和城鎮布局很大程度上受藏傳佛教的影響,轉山、轉湖、轉寺廟的信仰活動使得西藏城鎮圍繞神山和寺廟形成,而城鎮格局“曼陀羅”式的特征明顯,所以在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時要保持這一傳統風貌,把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運用其中,保持民族特色、歷史傳統、宗教文化,體現西藏建筑的特點,了解當地居民實際需要,在城鎮化布局中重視宗教場所的合理規劃,針對西藏農牧民生產生活方式,統籌安排城鄉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引導農牧民向城鎮、農民新村、牧民定居點的有序轉移。
最后,在規劃階段要廣泛征集各方意見,把握農牧民實際需求,對特色小城鎮的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進行全方位考量,既要滿足特色小城鎮的旅游業發展也要兼顧農牧民的生活需求。突破城市規劃僅有的居住區單一功能,創造少數民族文化典型的歷史地段和歷史街區生活體系,切實保護城鎮少數民族文化,將居民日常生活、民族特色文化生活、民俗與民族風情等多種要素保留在城鎮生活空間內。
(三)因地制宜,促進經濟發展
西藏經濟基礎薄弱是制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因素之一,西藏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尤其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以“五大發展”理念作為引領,貫穿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創新”應是西藏經濟發展的一大推動力,從“科技興藏”角度出發,以科技進步推動西藏經濟發展,可以采用“大數據、互聯網+”新方式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創新發展項目。小城鎮經濟發展過程中,以因地制宜為原則,重點發展本城鎮的特色產業。西藏特色產業是實現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和富民強區目標的重要支撐,也是推進西藏產業結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目前,各個小城鎮的產業資源整合度低、綜合拉動力得不到發揮,因此,要重點發展民族手工業、藏醫藥、旅游業、現代農牧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努力建設產業集聚區,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為城鎮化提供動力支撐。
就業是城鎮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特色小城鎮打造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相對充分的就業,特色小城鎮建設就是無米之炊。要加強對到城鎮發展的農牧民進行就業技能教育,鼓勵農牧民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從而促進特色小城鎮的發展。
(四)夯實基礎,完善公共服務
由于歷史的原因,西藏小城鎮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相對落后,城鎮管理水平低、城鎮功能有待完善,自身發展能力不強等問題,這些都制約了城鎮的整體發展。
首先,加強特色小城鎮的公共服務硬件設施建設,完善道路交通網建設、信息通信設施建設,提高網絡覆蓋率,為城鎮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其次提升特色小鎮的公共服務軟件設施,提升城鎮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為城鎮建設提供精神保障,以實現特色小城鎮“宜居”的發展目標。最后豐富各種生產和生活服務業職能,為游客提供吃飯、住宿、休閑、娛樂等多樣化服務,引導游客在小城鎮消費,促進小城鎮的經濟發展。
(五)突出特色,增加旅游亮點
西藏具有獨特的自然風光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特色小城鎮固有的獨特建筑風貌、濃郁的藏族文化氣息、獨具一格的民族風情等人文旅游資源對國內外游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有較強的旅游競爭力。在特色小城鎮發展中,應做到兩個“轉化”,一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由政府牽頭投資,加強項目帶動,建設文化旅游特色項目并為旅游提供相關配套設施,形成旅游的產業集群,構成產業集聚、城鎮消費聚集和游客聚集,為城鎮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要將品牌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西藏民族性特色旅游市場規模整體較小,特色品牌優勢還沒有轉化為市場優勢,導致了小城鎮旅游吸引力不足,招商引資能力欠缺,因此,要在繼續塑造和維護城鎮旅游品牌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形成以商品特產、會展商貿、文化藝術、小鎮形象定位等為依托,有機整合,形成一個有民族文化特質、具有地方唯一性的特色旅游形象,逐步形成以“小城鎮+特色旅游綜合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模式。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確保西藏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鎮示范點的建設為西藏的新型城鎮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創造了新的增長極。作為西藏新型城鎮化的特色擔當,在小城鎮規劃建設中,要堅持以人為中心,真正做到通過城鎮化建設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為西藏打造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小城鎮。
[1]張麗君.中國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機制與路徑探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年3月.
[2]姚慧琴,徐璋勇.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14)—中國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
[3]馬鴻譞.西藏自治區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經驗研究,2014年10月.
西藏民族大學高水平研究生計劃科研項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西藏特色小城鎮建設的實踐與思考》(項目編號:YG-2016AYG1503)階段性成果。
郭嬌(1994-),女,山西省長治市人,現為西藏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族地區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