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武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0)
淺析李白詩中“馬”意象出現的原因
張洪武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0)
李白的一生經歷豐富,享受過宮廷的榮華富貴,也飽受過安史之亂的顛沛流離。作為一個浪漫主義的詩人,其對意象的刻畫多是宏大,氣魄,表現了李白追求自由,超塵絕俗,積極奮發的精神。而在這一千余首的詩當中,普遍把酒劍月仙當做李白的意象的代表。然而對馬這個意象則是很多時候‘置之不理’,在統計之中,馬這個意象在李白詩當中總共出現了兩百余次,緊隨著酒月仙。就起數量而言,雖不是很大,但仍然是不可小視的。郁達夫曾說過:“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體現出了細節的重要性。并且,在實際的詩句中,馬的意象的出現次數并不可小視,并可以作為研究李白的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
李白;詩;“馬”意象;原因
馬意象在唐朝的興盛:法國文學史家旦那先生曾經說過:“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人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的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同樣對于馬的意象,為何在唐朝興盛,李白,杜甫,岑參,王維,王昌齡等詩人的詩句當中都頻繁的出現了馬的意象。我們在探究這個原因時,同樣不能夠拜托當時的時代背景。
第一,中國獨特的馬的文化和對寶馬英雄的情節。在中國古代,馬作為一種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維系著人的聯系,是古代人生活,出行,戰爭的重要工具。馬在整個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某種程度超過了人自身。馬所擁有的與其它動物不同的自身價值——力量、速度及對人們在生活生產中的作用。自從開始馴化馬,它就在不斷地推動著社會歷史的進程和時代的發展,也為工農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早在上古時期就記載:“自軒轅以來,服牛乘馬。”完全可以說明我國馬文化在中國的歷史的悠久程度;自古代,中國就有寶馬英雄的情節,歷代名將都有自己的寶馬。西楚霸王項羽乘的馬取名“騅”,此馬五歲,跟隨項羽立功創業,所向無敵,常一日千里。追風赤兔馬原是董卓賜給呂布的,呂布身亡,此馬被關云長所獲。李白的《留別西河劉少府》:“自有兩少妾,雙騎駿馬行。東山春酒綠,歸隱謝浮名。”宋代詩人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等眾多文學詩作中都頻繁出現前時期馬的意象。
第二,唐朝戍邊戰亂的現實存在: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意氣風發的時代,這個“大有胡氣”的朝代中,邊疆戰爭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舊唐書.劉仁軌傳》記載:“仁軌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余豐脫身而走。” 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誕生像“年年戰骨埋荒外”這樣的詩句。而至于“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愿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唐代詩人普遍都有這種敢勇敢戰的精神,流露到文學作品中就是一個個生動的意象。
第三,李白身世遭遇:天寶初年,“與筠俱待詔翰林。”(《新唐書·文苑列傳》)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 ,“置于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李陽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在當時封建王朝復雜歷史的背景下,李白又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一說喝醉了酒,在水中撈月亮而溺水身亡。在這一命運多舛的一生,數次的貶謫和漫游的經歷中,是無法避免馬的,可以說,馬的軌跡見證了李白的一生,也見證了李白的詩里眾多的馬的意象。
在中國古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知人論世”的說法。所以,窺視一個人文學作品深層內涵,必須深究其文學創作者自身的原因,下面就李白的自身原因做一個分析
第一,游俠,尚武的精神:魏顥在他的《李翰林集序》里說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講述了李白在少年時期經常扮作俠客,游離于四川。“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來山,日沈飲,號“竹溪六逸”《新唐書·李白傳》都可窺見李白的游俠氣息;在《李白全集 古風五十九首其十八》中有這樣的詩句: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鞍馬如飛龍,黃金絡馬頭。行人皆辟易,志氣橫嵩丘。《李白全集 戰城南》“征戰無已時,野戰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鳥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從詩句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具有強烈的愛國和尚武的精神,而馬又是贏得戰爭的重要武器,這也直接的在李白的詩歌中催生了馬的意象
第二,自身的浪漫情懷與馬意象的對接:沈德潛先生《說詩啐語》有云:“事難顯陳,理難言罄,每托物連類以形之。郁情欲舒,天機隨觸,每借物引懷以抒之。比興互陳,反復唱嘆,而中藏之歡愉慘戚,隱躍欲傳。其言淺,其意深也。” 在作品中看到李白的浪漫主義:李白獲得巨大聲譽的《蜀道難》。李白一生并未到過劍閣,這篇詩完全是憑傳說想象落筆。正因為如此,他的浪漫主義在這里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而談及李白的浪漫主義和馬意象的對接,更多的是李白筆下對馬意象的獨特運用,這種獨特,就是源于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和浪漫主義的筆法。例如《樂府雜曲 鼓吹曲辭 將進酒》中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五色寶馬,千金的裘衣,配合美酒與對命理的通透看法,造就了《將進酒》獨特審美。再看《君馬黃》當中的“君馬黃,我馬白,馬色雖不同,人心本無隔。”通過對君與自己馬色的對比,透視出了李白對知己難得的苦悶心情。
[1] 《魯迅書信》文化藝術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3月1日)
[2] 《無咎詩三百序》 趙缺
[3] 唐代詠馬詩初探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1年04期
[4] 唐代文學中的馬意象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04 年 9 月 第3期
[5] 《孟子》中華書局; 第1版 (2010年6月1日)
[6] 《新唐書》中華書局 第一版 1975年2月一日
[7] 《李白全集》 中華書局 第一版 2011年3月1日
張洪武(1993-),男,漢族,云南曲靖人,西華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
I206
A
1672-5832(2016)11-0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