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志薛慧娜
?
杜甫詩歌畫面的動態之美
韓 志1薛慧娜2
【摘 要】唐代大詩人杜甫一生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和王維的作品相似,杜詩不僅具有畫面之美,而且富于動態之美。本文擬從分析杜甫的幾首作品入手,為讀者展示杜甫詩歌除“沉郁頓挫”、“蕭散自然”之外的另一種風采。
【關鍵詞】杜甫 畫面 動態美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p>
這是蘇軾在談論唐代詩人王維時說過的一句話。其實,不獨王維的詩歌如此,很多唐詩都具有畫一般的美麗。我們常說:“詩情畫意”、“如詩如畫”,連“西洋文評家談論中國詩時,往往仿佛是在鑒賞中國畫”。可見,詩和畫乃天生一對雙胞胎。我想說的是,詩歌不僅具有畫之美,而且是動態之美。在這里,筆者就以“詩圣”杜甫的詩歌為例來談談。
(1)杜甫詩歌的從藝術風格上看大致可分為“沉郁頓挫”和“蕭散自然”,我們不妨再補充一條:“清狂豪邁”。比如,他早年北游齊趙時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呈現在我們腦海中是這樣的畫面:站在齊魯大地之外,遠望去,泰山的雄偉隱隱可見,壯觀的景色令詩人興奮不已。畫面往前推進,到了近處,他不僅發現泰山秀麗無比,而且看看山前、瞧瞧山后,山之高竟然使兩邊陽光的亮度截然不同。詩人極目遠眺,看見白云蕩漾,其心激動不已;幾只小鳥悠悠地向遠處飛去,這讓他心里又多了幾分安詳與豪邁。天下之大,泰山為尊!而今詩人立于泰山之巔,誰堪與他爭高!
通過上面簡單的賞析,能看出杜詩的畫面是具有動態美的。
無獨有偶,再來看一首有“沉郁頓挫”之風的作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傾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此詩篇幅不長,所展現的畫面卻極豐富且動感十足。閉上眼,一個電影片段就出現了:風卷茅屋,草飛四處→群童欲奪,竭力喊呼→抱起就跑,竹林深處→空手而歸,倚杖嘆息→黑云翻墨,大雨傾盆→屋漏床濕,坐立不適→天寒兒哭,今夜無眠。
(2)除了畫面具有動態美之外,杜詩還有一個特點:詩人的形象也在里面。
寫《望岳》的時候,杜甫二十四歲,雖然剛剛落第,但是豪情壯志絲毫未減。全詩開闊明朗,尾聯尤其精妙:氣勢不凡、意境遼遠,讓讀者們看到了一位滿懷理想和抱負的青年。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于公元761年。此時他年近不惑,住在浣花溪畔的草堂里掙扎度日。時逢大雨,屋漏床濕,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于貧苦生活中掙扎的老年杜甫。可貴的是,他不只是哀嘆自己的遭遇,還進一步想到“天下寒士”們何時才能都解脫苦難。這種憂國憂民、先人后己的情懷讓詩人的形象高大起來,為人們所稱道。
(3)就詩歌畫面所具有的動態美來看,杜甫和唐代其他詩人大致一樣;但就畫面中的詩人形象來看,杜詩則略有不同。
試與王維之詩作一下比較。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p>
杜甫信奉儒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丞丈二十二韻》)為理想,可惜他一生坎坷,郁郁而終。所以他的詩中所表現的自我形象無非是一個充滿理想的士子或是理想落空、心懷天下的讀書人;而王維的生活則比較優裕,又虔心向佛,其詩中的自我形象淡化到了極致,更多的是充滿了“禪”的味道。
再如李白,仙風道骨、才華橫溢,一生欲平交王侯。他的詩歌所具有的畫面之美往往具有抽象派的風格,顛倒離奇、汪洋恣肆,其自我形象的張揚遠遠大于杜甫。
唐代可謂是我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期,詩人之多、數量之大、質量之高在歷史上是引人注目的。唐人詩歌普遍具有畫面之美,但所表現的意境卻是有所不同的。
參考文獻:
[1]錢鐘書.錢鐘書論學文選(第六卷)[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清楊倫.杜詩鏡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1.蚌埠醫學院;2.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作者簡介:韓志,男,安徽蚌埠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2014年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弘揚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醫學生職業道德培育工作室)”項目(立項文號:皖教秘思政[2014]42號);蚌埠醫學院2014年學生工作實務創新項目(立項文號:黨學[2014]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