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玥
?
從法蘭克福學派視角解讀《美麗新世界》
胡思玥
【摘 要】在赫胥黎的小說《美麗新世界》中,描述了一個充滿終極幸福,沒有矛盾的世界;而另一方面,這個世界被科技和暴政裹挾,人失去自我,。赫胥黎站在反啟蒙主義的立場上批判科技和權力對人性的操控,就如同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工業理論的批判那樣。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解讀《美麗新世界》的內涵意義,批判資本主義發展給當代人類帶來的異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美麗新世界》 異化
“你想要的我都給你,得不到的你永遠都不想要”。
在《美麗新世界》里,這就是整個社會的終極生存哲學。這個世界里,每個人早在它還是個受精卵的時期就被人為劃分成“阿爾法(α)”、“貝塔(β)”、“伽瑪(γ)”、“德爾塔(δ)”、“厄普西隆(ε)”五個種姓,不同種姓的外貌、服飾,甚至連壽命和能接觸到的知識范疇都被限定。這個世界通過科學方法嚴格控制各階層人類的喜好,讓他們用快樂的心情,去執行自己被命定一生的社會分工和生存模式??萍汲蔀樯系郏藗兊南M受到鼓勵,關閉了博物館,摧毀了所有標志性建筑,消滅了所有記載歷史的書籍,不再有《圣經》,科學成為唯一的宗教。這個世界不需要創造力,不需要想象力,不需要詩歌哲學藝術這些與情感有關的東西,沒有失望,沒有妄想,人成為社會機器中能可靠預測的元素。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被縮短為零:要么實現理想,要么從根本上扼殺欲望。
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社會的確是“美麗”的,充滿終極幸福感,沒有矛盾沒有爭論;然而,這樣的社會中人也注定失去自我,任何不和諧的聲音都影響社會的正常運轉而被殘酷扼殺。波茲曼在《娛樂至死》的引言中提出,《美麗新世界》和《1984》描繪的是兩個截然相反的未來。然而,這種相反僅僅是一層虛幻的表象,兩種社會的實質都是集權統治下一種所謂穩定的社會模式。表面上看,《美麗新世界》沒有1984式的恐怖權威,但是身處其中的人們,觀念行為無不受到操控?!靶率澜纭币琅f是集權社會,即使這個世界中沒有時刻監視人民的“老大哥”,而是有無處不在的“自由”和讓人沉醉的“安樂”,這種舒適的獲得,卻是以失去自我意志與靈魂為代價:《1984》是通過暴力壓制、“雙重思想”洗腦來控制民眾,而《美麗新世界》則是通過異化——從無意識領域對人的意識形態產生影響,使人們喪失了感知痛苦、批判現實的能力,坦然接受安排好的一切。
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所帶來的后果和工業社會的種種負面影響使得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充斥著動蕩不安的情緒,《美麗新世界》即書成于此一時期,而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也形成于20世紀三十年代。這一時間上的契合從側面印證了當時的社會存在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得學者們發出了共同的聲音來探討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和潛在危機。
如同書中所描繪的,在被濫用的科技的引導下,不健全的社會結構的影響下,以及異化的人際關系的共同作用下,生活在美麗新世界里的人們毫無意識地享受著他們虛假的幸福。人們失去了感受愛的能力,不再關注內心真實的需求,成為喪失批判向度的“單向度的人”,整個社會就成為無對立面的社會。如同馬爾庫塞指出的,文化工業向消費者灌輸某些思想并操縱他們的行為,產生了“單向度”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即資本主義通過滿足某些需要,防止了更根本的欲望的形成,文化工業阻礙了政治想象力的形成和發展。
在《人論》中,恩斯特·卡西爾指出:“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文化,可以被稱作人不斷解放自身的歷程。”然而實際上,在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中,我們非但沒有解放,反而給自己施加了越來越多的束縛,使自身通往越來越深的奴役之路,而這種奴役最根本的是對人的自我意識上的奴役。正像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寫到的“人的本質,人,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因此,人的本質的全部異化不過是自我意識的異化。自我意識的異化沒有被看作人的本質的現實異化的表現,即在知識和思維中反映出來的這種異化的表現”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導致單向度的人出現的一個重要前提,高科技提供的舒適生活滿足了各個階層的需要,消解了反抗的可能性,從而達到各個階層的人與現存制度的高度統一。
赫胥黎的預言仿佛正在變為現實,現代人每天的日程似乎安排得很滿,上班、上學、交友、逛街,但這些都不足以抵御日復一日襲向內心的空虛感,無意義的娛樂擠占了人們絕大多數的時間,許多人已經很久沒有體會過學習和交流的滿足感。我們的文化被娛樂取代而變得越來越淺薄,我們沒有歷史,沒有環境,沒有關聯,沒有思考,文化成了一個個支離破碎的片段,信息和符號在后現代的文化語境中不斷發生內爆。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的最后提出了一個觀點:我們文化最大的敵人可能不是奧威爾預言的控制,而是赫胥黎設想的娛樂——文化被娛樂取代,嚴肅的語言變成了幼稚的語言,人類退化為娛樂的受眾而不再進行深刻的思考,一切公共事物形同雜耍,沒有老大哥、沒有真理部,但文化滅亡的命運一樣在劫難逃。如果人們繼續對娛樂的負面力量渾然不覺,甚至心甘情愿地死于"娛樂至死"的商業消費文化,或許,“美麗新世界”并不如我們認為的那樣遙遠。
參考文獻:
[1]阿道司·赫胥黎.美麗新世界[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2]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3]赫伯特·馬爾庫塞.工業社會和新左派[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