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龍
?
沃格爾對懷疑論的反駁
胡小龍
【摘 要】本文介紹了沃格爾在內部懷疑論和外部懷疑論的區分下所作出的反駁,普通的懷疑論和ISH是可以得到反駁的,但是外部的懷疑論是不能夠同時也是沒必要反駁的。對于懷疑論的分析讓我們認識到懷疑論的積極面,它促進了我們對世界的反思。
【關鍵詞】懷疑論 IBE
波普金對于懷疑論說道,“自古希臘時代以來,懷疑論的作用就像一只飛向獨斷論哲學的牛虻,正是它的挑戰使其保持誠實。”“懷疑論迫使不斷的檢查哲學的斷定,與此同時,它也導致了試圖避免舊體系困難的新的獨斷論體系產生。”[1]懷疑論者對我們的知識、信念不斷地進行質疑,促使我們思考我們的世界的真實面貌。懷疑論本身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的探求者。本文著重于對喬納森.沃格爾的《對懷疑論的反駁》[2]一文進行了梳理,介紹了沃格爾對于知識論領域內的懷疑論所進行的劃分和反駁,并就懷疑論的積極意義作了一些闡發。
我們通常認為世界真實存在著,這叫做真實世界假設(RWH,real World hуpothesis)。而懷疑論者假設我們是處于一個虛假的世界當中,我們被惡魔或某個實驗者控制,使我們產生幻覺,我們把這些幻覺當做真實的。懷疑論者認為我們不能區分這兩種情形。
在這樣的前提下,懷疑論者認為我們不可能知道任何知識。因為對于任何命題m,我們要知道m,m必須是充分決定的。充分決定的意思是對于相互競爭的兩個命題,某人如果能夠不武斷的拒絕某一個,他才能知道是另外一個命題。我們的任意信念m是亞決定的,因為我們不能在真實與虛假世界這兩者情形中做出判斷。所以,我不知道命題m。
由此懷疑論者論證了在亞決定論前提下,我們不能形成我們關于世界的知識。這里的根本原因是我們不能區分RWH和虛假世界兩種情形。但是在RWH和虛假世界之間真的是亞決定的嗎?
沃格爾認為,在A、B兩個備選信念之間,如果A比B提供了對事實的更好解釋,那么人們就有理由選擇A,而不是B。這就是最佳解釋力原則(?BE,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根據最佳解釋力原則,懷疑論者對物理事實、名稱以及心理事實上的解釋力弱于通常的信念,由此,我們有理由選擇通常的信念,這些通常的信念并不是亞決定的,我們可以獲得關于世界的知識。
懷疑論者進一步設想我們在虛假世界中所感覺的任何事情都和真實世界假設一樣,兩者具有相同的因果關系,具有相同的解釋效果,我們被欺騙性的接受這些知覺,這樣的例子在一些電影中有非常直觀的表現。這個假設被稱為“同構的懷疑論假設(?SH,isomorphic skeptical hуpothesis)”。?SH與之前的不同在于這里假設了一個更加高明的欺騙者,它使得兩者具有相同的因果關系。
在這兩者間,按照解釋力就不能判斷兩者的優劣。故而這種懷疑論不能僅憑?BE原則獲得反駁。但是,在這兩個世界中,我們解釋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在RWH中,我們用“兩個不同物體不能在同一時間占據同一位置”這一簡單的解釋就可以解釋清楚我們的世界中的空間和形狀。但是在?SH中,我們需要假形狀和假位置這種屬性,兩個虛假的物體不能占據同一虛假位置,在完成這一的世界中,需要記錄物體的位置信息,不同的物體之間的不是相互獨立的。要達到與RWH中相同的結構就需要不同的物體完美的配合。沃格爾認為很難達到的,同時也增加了理論的復雜度,但其解釋力卻沒有提升。
外在的懷疑論者認為,一個具有更大價值的認識論證明原則是因為它能更傾向于真理。然而,依據?BE和思維經濟原則,我們選擇H1的理由是H1比H2提供了更加簡單的解釋(因為簡單也就更好)。這種選擇看起來是解釋的簡單性是真理的向導,并沒有從認識論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希望世界美好、整潔,故而假設了?BE和思維經濟原則,我們是在希望的意義上,而不是從認識論上解決問題。同樣,經驗歸納也只是以過去的事推測之后的事,這也是一種希望意義的推測。沃格爾認為對于這種外部的懷疑論沒有辦法反駁,同時他也覺得這是沒有必要的。
至此,我們比較清楚的梳理出了沃格爾文章中對于懷疑主義的分析。沃格爾以懷疑論者是否承認某些認識論原則,將其劃分為內部的懷疑論和外部的懷疑論。在內部的懷疑論中又劃分出普通的懷疑論、同構的懷疑論。在基于最佳解釋力原則和思維經濟原則的基礎上對內部的懷疑論進行了有力的反駁,最后也承認,對于外部的懷疑論者,自身是沒有辦法反駁,并且也沒有必要反駁的。這里的“沒有辦法反駁”的原因在于“反駁”本身就是某種論證,而論證必然是在某些公認的前提下做出的推理,外在的懷疑論者否認了任何確定的前提,那么也就否定了對其進行反駁的可能性,因為在這里沒有任何人類理性得以出發的基點。沒有必要的原因是在于這種極端的懷疑主義只是一種理論的假想,無論對于普通人還是對于哲學家、科學家來說,我們總是相信著無數的命題,承認并使用著我們通常的認識論原則,懷疑論對于我們的意義在于促使我們不斷地反思我們的信念,以便獲得“清楚明白的地基”。
參考文獻:
[1]劉莘.懷疑論的魅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P299.
[2]Vogel J.The refutation of skepticism[J].2005.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作者簡介:胡小龍(1988-),男,四川簡陽人,現在為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西方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