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朝陽欒忠恒
?
跨越鴻溝:當代中國學術化馬克思主義與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關系重構
吳朝陽1欒忠恒2
【摘 要】學術化馬克思主義和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的分化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重要現象。二者在研究對象、內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和主流意識形態的關系也不盡相同。二者之間的分裂和矛盾影響著馬克思主義的健康發展,必須立足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加強溝通和交流,并為此構建必要的制度性平臺。
【關鍵詞】學術化馬克思主義 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 重構
近年來,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工作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的兩種主要力量,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工作者承擔著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正本清源,提升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水平,并根據實踐的發展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歷史使命;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工作者則承擔著宣傳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群眾,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化,從而把人民群眾的思想引導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上來的歷史使命。二者之間本該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但在目前的中國學界,二者事實上卻呈現為某種程度的分裂狀態。
(一)學術化馬克思主義與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統一
改革開放之前的三十年間,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涵蓋一切,學術化馬克思主義與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統一于意識形態之中。學術化研究和馬克思主義教育都是在意識形態的統領下進行的,學術化馬克思主義還沒有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理論舞臺。
(二)對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的反思與馬克思主義學術化進程的開啟
改革開放之后,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以教科書為載體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承擔者,受到了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越來越多的反思和質疑。正是在對教科書體系的反思過程中,開啟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化發展進程。部分學者不完全認同教科書提供的現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模式,而是把理論視野轉向馬克思的原初文本,通過“回到馬克思”、“走進馬克思”“走近馬克思”等口號來建構新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范式。在重新構建馬克思主義研究話語體系的過程中,立足于解釋學方法,出現用“以馬解馬”取代“以蘇解馬”和“以西解馬”,從而重新理解馬克思的新研究路徑。
(三)學術化馬克思主義與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的逐漸分裂
隨著這種學術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近年來,在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者和宣傳教育者之間存在一種或隱或現的矛盾關系。這種矛盾既體現在兩個理論隊伍之間,也體現在理論研究中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化和大眾化取向之間。某些從事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人往往看不起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宣傳的人,認為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只是政治權力的傳聲筒,他們的研究工作也只是黨的意識形態的附庸,并不具有真正獨立的學術意義和價值。而某些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和教育工作的人也會輕視從事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人,認為他們的所謂學術研究脫離現實的政治發展,充其量只是象牙塔中的一種自娛自樂,并不具有真正的理論價值,更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品格。這種對立情緒在今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教學中,有某種程度的代表性,在某些大學的課堂上表現尤為明顯。
(一)二者研究對象存在差異
盡管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對象,學術化馬克思主義以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研究為中心,從馬克思主義原生形態的經典文本到次生性的經典文本,追根溯源,深入探究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所蘊含的豐富思想。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則把經過理論提純之后,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系統規范的知識論形態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教學和研究的對象。
(二)二者主要內容不同
學術化馬克思主義,研究內容較為開放,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方方面面。既面向馬克思的文本,揭示其文本中所呈現的原初理論邏輯,同時又借助于西方馬克思主義乃至于現代西方的其他學術資源來重新詮釋馬克思主義。其研究內容早已溢出傳統馬克思主義的三大領域,擴展到文化批判理論、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相比較而言,教科書體系的內容盡管也在不斷調整,但仍然主要體現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大領域之中。
(三)二者研究方法不同
學術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較為靈活。為了拓展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視野,近年來,國內的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充分利用了西方流行的各種學術思潮,借鑒了大量國外人文學科甚至包括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目前這種研究范式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的主導性范式,這種研究范式由于大量援引西方學術資源,因而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研究主題和話語體系上存在某種相通之處,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走向世界搭建了重要的理論平臺。盡管這種現象也一度在學界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但應該承認,這些研究方法的引入客觀上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識。相比較而言,盡管教科書體系也在發展,但在理論體系的構建方法上,仍然是以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貫穿教科書體系的始終。
(四)二者與主流意識形態的關系不同
某種意義上,學術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是通過對教科書體系的批判而走上自身的個性化發展道路的。因此,學術化導向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即便不會選擇站在主流意識形態的對立面,也往往會選擇一種相對疏遠的學術姿態,刻意的與主流意識形態保持某種距離。為了保持自身的學術特色,往往用相對生僻的新概念表達和包裝自己的學術觀點,用文本研究代替對當下現實的研究,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史研究代替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研究。這種研究在廓清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脈絡和內在邏輯上,有其重大價值,但也面臨著一種新的理論風險。即這種學術化馬克思主義如果過度迷戀概念梳理與邏輯建構,重新把馬克思主義引導向概念和邏輯的精致理論世界中,那就有可能把馬克思主義僅僅還原為一種純粹的理論抽象,從而喪失其面向現實,變革現實的實踐性本質。相對而言,教科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主要載體,和主流意識形態保持著高度的統一性,擔負著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和教育功能。這種關系本身無可厚非,但教科書體系在擔負這種功能時,對官方意識形態必然保持一種緊密伴生的關系。這種關系使教科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呈現出一種相對單一的理論形象。馬克思的豐富理論內容也被化約為相對單純便于理解記憶的公式化內容。這種狀況在教學中如果處理不當,教科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很容易淪為一種更為隱蔽的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
學術化馬克思主義和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這種分裂和矛盾,已經嚴重影響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價值和合法性基礎。既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在面向現實的基礎上走向深入,也不利于宣傳教育工作者自覺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從而通過理論的徹底性更好的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化傳播。因而,跨越橫亙在二者之間的鴻溝,使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和宣傳教育工作相輔相成、有機統一,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就具有極為迫切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立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是解決學術化馬克思主義和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分裂的基礎
我們都知道,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特色是實踐性,“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這些耳熟能詳的語言,都說明馬克思并非一個純粹書齋式學者,概念性的邏輯思辨并非馬克思的理論追求。因此無論對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化研究在抽象的理論邏輯中走多遠,都不能離開現實實踐的地基。對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化研究只有回歸當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才能為馬克思主義發展提供新的源泉和動力。作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表達,教科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無疑和現實實踐之間保持天然的一致性,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是歷史的豐富的,教科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如果滿足于我注六經式的機械理論詮釋,只能使其弱化成社會現實的傳聲筒,而無法承擔真正的理論教育功能。
(二)加強教科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和學術化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學術交流
教科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和學術化馬克思主義,一個側重普及教育,一個側重發展提高。二者有分工,但更需要合作。二者的差異絕不應該擴大成為分道揚鑣的危機。
首先,學術化的馬克思主義要適應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的需要。學術化的馬克思主義不能滿足于象牙塔內的自娛自樂,而應該走出書齋,走向民眾的日常生活,用更富有學理的徹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民眾。只有這樣,批判的武器才能轉化為武器的批判,馬克思主義才能具有改變現實的理論力量。學術化的馬克思主義在走向大眾的過程中,更好的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功能,同時又從民眾的生活實踐中汲取更多的實踐智慧,為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提供不竭的思想資源。
其次,教科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需要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盡管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工作者承擔著繁重的教育宣傳任務,但這仍然不能成為滿足現狀的借口。近年來,部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者,眈于沉重的教學工作,忽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術性研究,導致部分教師理論水平不高,學術觀點陳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出現低水平重復,嚴重影響到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接受。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工作者不能滿足于教科書體系的現成理論,而應該主動學習和理解學術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進展,提升自己馬克思主義的學術水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增強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和思想滲透力,更好的完成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任務。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
(三)構建教科書體系馬克思主義和學術化馬克思主義互動的制度化平臺
除了推動教科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和學術化馬克思主義之間的理論互動,消除兩支理論隊伍之間的心理鴻溝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要從制度上解決問題,要構建一個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者和宣傳教育者之間積極溝通交流的制度平臺。一方面,為高校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寬廣的平臺,提升他們的馬克思主義學術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形成有效的機制,積極鼓勵學術化馬克思主義走向現實,走向公眾,走向大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講臺,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真正能夠用于提升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更好的服務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參考文獻:
[1]韓慶祥,張艷濤.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J].“中國圖景”——近十年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新進展[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作者單位:1.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海口經濟學院公共課部)
作者簡介:吳朝陽(1974-),男,河南平輿人,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山大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政治教育;欒忠恒(1976-),男,遼寧鞍山人,碩士,海口經濟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社科聯2012年度課題“跨越鴻溝:馬克思主義學術化與大眾化關系重構”(項目編號:HNSK(GJ)12-3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