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琳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林紓《春覺齋論文》研究綜述
鐘 琳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林紓是名重一時的文章泰斗,他的文論著作極為豐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春覺齋論文》,但研究者更多關注的是他的“林譯小說”,往往忽略了他在古文理論上的貢獻。縱觀對林紓文論的研究,專著大多是概要性的評述,論文主要分析了林紓古文理論的成因,價值,或與桐城派的關系;也有從寫作藝術的角度分析了其某一具體文論觀。
林紓;古文論;研究;綜述
林紓(1852—1924年)是近現代翻譯家,古文理論家。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在四十七歲之前,他基本在家鄉教書,后來林紓應聘入京,以布衣身份任金臺書院的講席。自此,他留在北京二十余年,先后在五城學堂、京師大學堂、閩學堂、高等實業學堂、正志學堂、勵志學校和孔教大學任教?!洞河X齋論文》全書共分《述旨》、《流別論》、《應知八則》、《論文十六忌》、《用筆八則》和《用字四法》六個部分。從“總論”、“文體論”、“文要論”、“文法論”幾個方面對古文寫作提出了要求。
研究《春覺齋論文》的專著有五部,這五部著作是:林薇主編的《百年沉浮—林紓研究綜述》;張俊才主編的《林紓評傳》;王志彬主編的《中國寫作理論輯評·近代部分》;潘新和主編的《中國現代寫作教育史》;王志彬主編的《20世紀中國寫作理論史》。林著、張著對《春覺齋論文》做了簡單的評注。潘著和王的兩部專著都將《春覺齋論文》作為近代寫作理論專著,對其內容進行節選和簡要歸納、評注。這些專著都只是對《春覺齋論文》做概要性的評述,沒有更為深入、系統的研究。
研究《春覺齋論文》的論文,有二十五篇,其主要觀點大體歸為如下三類:
一是從林紓古文理論的成因、內容及其價值的角度來研究《春覺齋論文》,有八篇。呂立德的博士論文《林琴南古文研究》、毛傳德的碩士論文《林紓<春覺齋論文>研究》、安安的碩士論文《林紓<春覺齋論文>古文理論探要》、張勝璋的博士論文《林紓古文論綜論》都從林紓古文論的淵源、文要論、文法論的角度綜合分析了林紓古文論的內涵,為我們正確認識《春覺齋論文》提供了幫助。張勝璋的《林紓的古文因緣》論述了林紓一生與古文難以割舍的原因,認為林紓的古文創作、理論研究都是傳統文化長期浸染、厚積薄發的結晶。曾憲輝的《林紓論文的“取法乎上”:畏廬文論摭議》表明了林紓對“取法乎上”的態度和最終目標,主張對前人應多所比較、多所審擇,注重變化,避古病,取長補短。高興的《“為文一線之延”的“風雅”之爭:論林紓的古文觀及其歷史際會》闡述了林紓“正言”與“體要”統一的原因是二者都凝聚了古代圣賢的精髓。同時也指出林紓論“意境”是與王國維不同的,他強調人格素養和人生閱歷對“意境”的影響。卓莉的碩士論文《林紓的<左傳>選評本及其古文理論研究》論述視角獨特,通過整理、分析林紓古文作品中對《左傳》的引述和評價,得出《左傳》成為文章之軌范的原因:隨意轉換的文章筆法、“結穴之變”的文章寫法。從而作者進一步總結了林紓的文論觀—“古文寫法,講求以言有物和言有序為主的‘義法’”,“古文審美,文章風格以正言、體要為上”。
二是從林紓與桐城派的關系來研究《春覺齋論文》,有七篇。王楊的《林紓與桐城派研究》、張俊才的《林紓古文理論述評》、曾憲章的《林紓文論淺說》、馬德翠的《林紓的古文理論》、陸德海的《林紓文法思想對桐城派家法的堅持與突破》都指出了林紓內容上的主“義理”、思想上的主“嚴凈”是對方苞“義法”說的繼承,同時張俊才也論述了林紓在古文藝術論上的貢獻,指出了林紓論法繁雜、苛刻的弊病。曾憲章認為,林紓古文理論的突出貢獻在于他提出了“學古而能變化”的古文寫作要求。馬德翠、陸德海從林紓對情韻神味、結構布局、人物描寫、筆法變化等方面的重視闡明了其古文理論與桐城派清規戒律的不同。王楊的《林紓古文論的“承”與“變”》,首先對林紓以及林紓的古文理論做了簡單的論述,其次分析了林紓在文體、文法上的“承”與“變”,肯定了在文體與文法分類上的獨特貢獻。湖北師范學院張桂紅的碩士論文《繼承·改造·發展——論林紓文論在桐城派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介紹了林紓對桐城派接受和改造的背景,其次表明林紓主張的“深情遠韻”,倡導“家常絮語”,是對“義理”的突破,“氣勢”、“聲調”、“筋脈”是對桐城派“法度”的衍伸。再次,從藝術風格的角度指出,林紓在桐城派“雅潔”的基礎上,提出了“意境”和“神味”的文章審美風格。最后,論述了林紓文論的影響。
三是從古文寫作藝術的角度來分析《春覺齋論文》,有四篇。張勝璋的《林紓論古文審美形態》主要從氣勢、聲調、筋脈進行分析,羅書華的《意境、情韻與神味:林紓散文學的新色彩》論述“神味”時指出“事理”是文章耐人尋味的根源,這種“事理”不是純粹的道理,而是摻雜了“精神”的事理。這種包含個體精神體驗的道理要求語言風格應有鮮明的個性,提出了“學古而能變化”的古文寫作要求。于曉冰的《淺析林紓意境生成論中的審美創作原則》是從審美創作的角度提出了“求充實忌虛枵、求簡潔忌繁復、求圓融忌繁碎”的為文法則,具有更強的現實性。張勝璋的《意境:“文之母也”——林紓古文藝術論》指出林紓的“意境”論,以“真”為核心,以高潔誠謹為上,以詩書、仁義及世途之閱歷為造境不可或缺之前提,最終要達到兼具“海闊天空氣象”與“清風朗月胸襟”的審美至境。
此外,從其他角度研究《春覺齋論文》,有六篇。張勝璋的《論林紓的文體觀》,認為林紓的文論觀直接繼承了劉勰的《文心雕龍》文體論傳統,較為獨到之處是通過林紓文體分類表現出了文學由古典向現代發展的過渡期特征。張勝璋的《林紓古文論研究評議》從學術史角度梳理了從近代到現在學界對于林紓文論研究的整體情況。朱麗芳的碩士論文《林紓<文微>探要》以《文微》為對象,從古文原理、古文文體論、古文賞評論三個方面挖掘《文微》中古文理論,即文必根于理,文分綱目,賞評者應該博觀衡鑒,從而尋出古人之用心。宗廷虎的《論林紓的修辭觀》從字法、篇法、修辭十六忌、文體風格分析了林紓的古文理論。苪文浩的《宗經典為古師<史><漢>為文:林紓<春覺齋論文>古文用字論》通過對《春覺齋論文》“用字四法”的分析,得出林紓用字不僅注重儒家經典以及韓、柳古文,還多從《史記》、《漢書》等經典史傳出發,討論如何用字。
[1] 林紓.春覺齋論文[C]//王水照.歷代文話(第七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 劉大櫆,吳德旋,林紓.論文偶記·初月樓古文緒論·春覺齋論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3] 林紓.文微[C]//王水照.歷代文話(第七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H315.9
A
1672-5832(2016)02-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