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杰
(聊城大學 山東 聊城 252000)
讀《再別康橋》有感
侯云杰
(聊城大學 山東 聊城 252000)
《再別康橋》是我國著名詩人徐志摩先生第三次到訪康橋后有感而發的作品,其也是徐志摩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對徐志摩先生來說,第三次到訪康橋的旅程實則是一場失意之旅,因為這時正處其人生低谷。因此,《再別康橋》中蘊含著詩人的情感。本文為讀完《再別康橋》的有感之作。
《再別康橋》;情結;音樂美;意境美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一千個讀者也有一千個《再被康橋》。自《再別康橋》創作問世以來,徐志摩先生的這一首至真至純的詩作便因其飽含深情而復雜的情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收/作別西天的云彩……”每讀一次《再別康橋》,總有一種別樣的情緒繚繞在心間,正如徐志摩的康橋情結,康橋影響著徐志摩的一生。徐志摩第一次邂逅康橋是追隨著哲學大家羅素從美國到了劍橋,也就是康橋,那時的徐志摩夢想著成為一名政治家,可是現實與理想有很大的差異,徐志摩最終沒能成為一名政治家,卻同很多名人成為了朋友,進行一些學術交流。在康橋,徐志摩的情感得以豐富和釋放,生活趨于安定和平穩,直到1920年劍橋的冬天,林徽因宛如命中注定一樣的出現在徐志摩眼前,只需一個眼神似乎便能明白對方的心意,徐志摩與林徽因一見鐘情,彼此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只是彼時的徐志摩受傳統的束縛,由父母包辦婚姻,已經結婚,包辦婚姻帶來的痛苦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徐志摩的內心,直到遇到了林徽因。徐志摩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喜歡一個人,什么是愛一個人,才情相當,情感相容,一場風花雪月的浪漫在康橋展開,成為了康橋永恒的佳話。
在康橋學習的兩年是徐志摩最開心的時間,其價值觀和人生觀得以轉變,接受著康橋的洗禮,同時可以和狄更斯和羅素等名人交流進步,徐志摩快速的成長著,康橋的文化滋潤著他的文化,康橋的風景洗滌著他的心靈,康橋的情感貼近著他的靈魂,似乎康橋與徐志摩之間多了一絲多不明道不清的關系,兩者的氣質都發生了相似的變化。康橋像春天的風,夏天的雨,冬天的暖陽一樣一直養潤著徐志摩的心靈,把他對生命、自然、理想的感悟融進了寫作當中,形成了獨特的寫作風格。
第二次到康橋是短暫的旅途,與康橋匆匆一別,留下了《我所值得的康橋》,第三次到康橋,便寫下了著名的《再別康橋》,《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后一次到康橋,康橋像是徐志摩的母親,可以給予他安慰,在寫下《再別康橋》時,徐志摩正是人生失意的時間段,到康橋去尋找回憶,尋求安慰,可是直到徐志摩生命的盡頭,他沒能再去他魂牽夢繞的康橋,他輕輕的來,有輕輕的走了,揮一揮衣袖,作別他最愛的康橋。
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徐志摩,胡適、梁實秋、聞一多、陳源等都是新月詩派的成員,主要提倡格律詩而獨樹一幟,認為“詩”是做出來的,詩應當具備音節、詞藻、節的勻稱和句的勻稱,通俗的講就是詩歌應當具有音樂的美、繪畫的美以及建筑的美,像《再別康橋》一樣,充分體現了這“三美”。
《再別康橋》從整體來說分為七個小節,每個小節分為四行,每行兩頓或者三頓,嚴格按照格律詩的節奏又給予充分自由發展的空間,節奏整齊,旋律和諧,優美而輕快的節奏感躍然紙上,感覺不像是在讀一首詩,而是在唱一首歌,簡簡單單的文字將想表達的感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從詩的局部來說,開篇接連用了三個“輕輕的”,氣息悠長綿久,節奏感強,旋律輕快,體現了格律詩的特點,采用了疊字的技巧,“輕輕”“悄悄”像是音樂中抒情的節奏一樣,在增加詩的音樂感的同時添了一抹輕盈,疊字猶如在花叢中飛舞的小精靈,輕盈靈動,是詩歌的點睛之筆。
有人認為,詩歌之所以美,不是美在文字上,而是美在詩歌的音節和音律里,音節音律同文字達到完美的統一才算一首好詩。《再別康橋》采用現代白話的文字形式同音律音節完美結合,極具中國東方的古典美,含蓄又典雅,仿若一位東方氣質的古典女子,彈著古箏,輕輕地哼唱,淡淡的,輕輕的,靜悄悄的,撥動你的心弦,直擊內心最柔軟的深處。
徐志摩用輕盈柔和的語言,精巧圓滑的形式,虛實相間的手法,將靜態的康橋描繪成了一副動態的畫面,構成一處處美妙的意境,將其對康橋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對現實的無奈,對生活的憧憬,對過去的懷戀,種種情感繚繞心間,卻采用“輕輕”“悄悄”等疊字,真摯、濃郁、雋永的將情感刻印在了康橋,成為康橋永恒的佳傳。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康橋曾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成為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故鄉,愛情的起始。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照耀在康橋上,給橋邊的金柳鍍上一層金邊,斑斑駁駁的光陰編制著夢想和夢幻,一如既往的景,物是人非的人,曾經站在康橋上的人兒,如今在哪兒,透過康橋的河水,仿佛能回到最幸福的時間,才子佳人,在嬉鬧在歡笑,一幕幕像放電影一樣出現在詩人的腦海,勾起詩人的無限回憶。詩人將其對愛情的眷戀和對現實的淡淡憂傷注入了康橋的一草一木,輕輕的遇見,輕輕的離別,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曾說過,大體意思為窮其一生,遇見一摯愛之人,能相守一生是他的福分,若不能相守,可能是命里注定了他的孤獨。隨之后來這句話成了真,最愛的女人林徽因卻嫁給了他人,他是一個浪漫詩人,卻是一個浪漫卻注定孤單的人。關乎理想,徐志摩是一個完美的理想主義者,他渴求一個自由、美好、大愛的社會,現實的限制,丑惡的嘴臉讓徐志摩一度陷入思考,試圖去改變,或者尋找一個能讓心靈安頓、人格確定、貼近靈魂的地方,在康橋,詩人找到了安頓的力量,卻又不得不離開,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讀《再別康橋》總是會感覺一種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坦然,仿若一個經歷豐厚的老人,對一切發生的事兒都波瀾不驚,坦然接受,淡定處之。現實中的康橋會老,而詩作中的康橋,則將在所有《再別康橋》讀者心中永遠年輕。
[1] 溫家璇.識妙觀名蝦 悟深出詩意——學《再別康橋》有感[J].青年作家,2015,02:82+92.
[2] 陳楚麟.康河的風花雪月——讀《再別康橋》有感[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11:351.
[3] 羅亞玲.兩次教《再別康橋》有感[J].湖南教育(語文教師),2007,11:35.
侯云杰(1996-),男,漢,山東壽光,本科,聊城大學。
I206
A
1672-5832(2016)02-0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