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新力
?
世界文學的發展與中國文學的抉擇
嚴新力
【摘 要】隨著全球化在各個領域的深入發展,文學也正式進入了世界文學的新時代。文學的全球化、世界化給文學本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巨大的機遇。同中國經濟一樣,一味地“招商引資”并不能滿足中國文學的發展需求,以世界文學為目標的“走出去”,即投入到世界各國文學的交流與競爭中,才是中國文學的出路。
【關鍵詞】世界文學 中國文學 走出去
“世界文學”概念的產生,與民族文學息息相關。威廉·施萊格爾最先提出這個概念,德國學者歌德將這個概念發揚光大,使之產生世界性的巨大影響。1827年,歌德與艾克曼談話時表示,“世界文學的時代己快來臨”[1],他闡述了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成了連接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第一人。
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發表了《共產黨宣言》,在闡述共產主義理想的同時,也對世界文學的思想做出了關照,完善并發展了歌德的世界文學觀。馬、恩二人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開拓與完善為前提,對世界文學的產生基礎和必然性做出了論證;另一方面認為世界文學具體呈現為富有個性和藝術獨特性的民族文學。
由此可見,民族文學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和水平,才可以成為世界文學的一員。世界文學由符合世界文學標準、達到世界文學水平的民族文學所構成,由獨特性和藝術性達到很高水平的民族文學所構成,甚至只能由各民族文學的最高成果來代表。
上文最后提到,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學,都能順利走入世界文學的殿堂。世界文學對于不同的民族文學的篩選、采納標準,成為對世界文學概念詮釋的重要外延。
歌德關于世界文學的談話,是由對中國傳奇的閱讀經驗引起的。這部傳奇作品和西方文學作品的共性,使歌德在對中國文學的理解中產生了偏差,乃至一些偏見:“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就感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沒有強烈的情欲和飛騰動蕩的詩興,因此和我寫的《赫爾曼與竇綠合》以及英國理查生寫的小說有很多類似的地方。”[1]由此可見,歌德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評價,并沒有依托于中國文學特殊性和典型性,而是以普遍性入手,抹殺了中國文學的獨特個性。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歌德的這段話,不僅是對其他民族文學特殊性的抹殺,更帶有歐洲中心主義的文化傾向。隨后,歌德更加直白的談道:“我們不應該認為中國人或塞爾維亞人、卡爾德隆或尼伯龍根就可以作為模范。如果需要模范,我們就要經常回到古希臘人那里去找,他們的作品所描繪的總是美好的人。”[1]由此可見,在歌德的世界文學概念中,各個民族的藝術個性需要以“總是美好”的希臘文學作為模范。不可否認,在理解歌德這段評論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德國乃至歐洲糟糕的文學環境。彼時的德國四分五裂,各個公國之間文學的交流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出于對德國文學的擔憂與無奈,歌德認為人們應當將眼界放得更寬更廣,從其他民族文學中汲取有益于德國文學的精華。但是,在歌德眼里,世界文學的標準是單一的希臘文學,高建平教授稱之為“單數的世界文學”。[2]
在“單數的世界文學”概念里,也存在著內在的邏輯矛盾。歌德作為德國文學的代表和集大成者,在德國文學,乃至歐洲文學的立場上認為,本土的文學才是“最好的”,是標準和模范。但是假設泰戈爾作為一個亞洲的文學泰斗,提出世界文學的概念后,想必也會選擇自己更加熟悉、更加自豪的本民族文學作為衡量其他民族文學是否能有資格成為世界文學的標桿。這種內在的邏輯矛盾,開啟的更是一種邏輯出口,展現了不同視野下,不同民族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可能性。這也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所謂的“復數的世界文學”。高建平教授認為,“世界文學”本應是復數的。高教授用三個英語單詞:“Inter-culture”、“traps-culture”以及“cross-culture”做出了解釋。我們在理解世界文學的時候,應該從“Inter-culture”的角度去入手,因為區別于后兩者,“Inter-culture”著重強調了在保留文化獨特性的前提下,進行文化的平等交流。[2]
中國文學的對外翻譯,從根本上講,對一批精通中文的外國翻譯家與學者有著非常大的依賴性,作者和翻譯家雙方能形成合力,將既有利于有價值的中國作品被“挑出來”,也有利于中國作家在構思的同時了解外國讀者的心理。漢學家文學翻譯研討會便是一個典范,其在中國作家與外國譯者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并且在世界范圍內幫助形成了一支高效的中國文學翻譯隊伍。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越來越關注和重視外來人才。但是與此同時,對外漢語人才的輸出卻相比之下并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對外漢語教育的缺失,使得外國譯者在理解中國作品時,難以把握中國作者的寫作態度和想要表達的情感,所以,只有語言的傳播、文學的交流、文化的交流三位一體,才能對中國文學走入世界文學殿堂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德]愛克曼輯錄《歌德談話錄》.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2]高建平.馬克思主義與復數的中國文學[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4.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