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競 鞠盈盈 胡智藝
從文學作品到動畫影片的改編策略研究
趙競鞠盈盈胡智藝
劇本是動畫電影創作的核心,而文學是動畫劇本創作的基礎,優秀的文學作品為動畫改編提供了龐大的題材來源。從文學改編成動畫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改編成功的關鍵在于從文學作品的故事內核上吸收養分,用動畫的思維選擇和處理題材,恰當地將文字描述轉換為適宜于影像表現的視覺形象,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動畫想象力傳達文學作品內在的精神和情感。
文學作品 動畫影片 改編
即便在動畫制作技術日新月異、動畫視聽效果精彩紛呈的今天,動畫影片作為一種影視產品,最能吸引觀眾的要素仍然是故事本身。優秀的文學作品為動畫改編提供了龐大的題材來源,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以文學作品為改編題材的動畫也不在少數,但為何有些動畫作品在成功改編后實現了經濟效益和文化影響雙贏的效果,而一部分作品卻和市場大眾期望的效果有不小的差距,進入市場后命運慘淡?本文擬分析文學作品改編成動畫影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由此提出從文學作品到動畫影片的改編策略,希望能夠為國產動畫創作題材的選擇與處理提出一些建議。
(一)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是動畫劇本創作的主要途徑
動畫影片的制作往往需要巨額投資,為了應對來自經濟的壓力,主流動畫片的題材更加傾向于那些已經得到社會認可的作品。經典文學作品能夠為改編動畫提供觀眾耳熟能詳的故事情節和故事背景資源,是改編動畫上座率的有力保障,從而大大降低動畫影片的投資風險。不管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文學經典作品,還是現今流行的網絡文學作品,一方面,它們大都能夠憑借其精彩的故事情節吸引廣泛的讀者群體,具有相當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經得起推敲和時間考驗的故事題材,在改編的難度上也會大大降低。
因此,在動畫劇本創作的眾多方法中,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永遠是一條最主要的途徑。以美國迪士尼為例,在1937年至2004年的67年間獲得市場成功的動畫電影中,改編動畫電影產品的比例高達74%。對名著改編,不單是動畫影片創作的一個取之不盡的源泉,同時還為動畫影片投資商帶來可觀的回報。
(二)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優質產業鏈的源頭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一源多用的商業模式已經將出版物、互聯網和影視聯系起來:擁有廣泛讀者群的優秀文學作品,先經過適當的改編形成動漫作品,再通過動漫作品的成功帶動衍生游戲的流行,進而進軍室內游樂、食品、文具、玩具、廣告代言、工藝品等多個相關市場,從而擴展出一條從文學→動漫→游戲→動漫周邊衍生產品的層層回收的超長價值產業鏈,逐步形成文化創意產業,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在這樣的優質產業鏈中,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保障成功的源頭,而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則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一)動畫敘事與文學的關系密切
文學是動畫故事創作的基礎,動畫影片的主題立意、題材選擇、角色塑造、結構安排、懸疑設置無一不與文學敘事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動畫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使其特別善于表現不能用普通攝像機拍攝到的奇幻故事,故事中一張桌子也可能開口說話,一塊橡皮也會有感情靈性……而且文學作品中的童話、寓言、神話、傳奇等非現實主義的奇幻題材,通常都具有一個很結實的故事框架,其戲劇式的故事情節通常都用以表現正義戰勝邪惡、不懈努力總有回報、友愛互助才能共同進步等“真善美”的主題立意,因而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啟蒙教育意義。
(二)動畫角色與文學的關系密切
動畫形象的創作過程是導演根據文學劇本描述的角色外貌和性格特點,進行素材搜集、提煉概括和形象創造的過程。角色塑造是動畫創作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不僅因為主角的性格和命運將直接關系到故事情節的發展方向,從而決定影片的魅力,而且角色形象設計的質量還直接影響產業鏈的盈利空間。
文學作品借助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從各個角度對人物進行肖像、心理、對話、行為的描寫,并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達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主題的目的。文學作品能夠為動畫影片的角色塑造提供充足的資源和創作依據。
1、文學作品為確定動畫角色的身份與性格提供依據
動畫角色的形象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視覺符號,它還以角色的性格和命運為基礎,具有深刻的內涵。因此,角色的身份與性格是角色外形與輪廓設計的基礎。文學作品的人物心理和行為描寫為確定動畫角色性格和命運提供基礎依據。在設計動畫形象之前首先要明確角色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尋找和發現形象設計的原始素材,經過反復篩選與提煉,然后開始設計形象,完成將文字描寫轉換成抽象的視覺符號的設計過程。
2、文學作品為動畫角色形象設計提供依據
動畫角色形象設計是運用造型藝術手段描繪出形象外形與輪廓的草圖,進行反復的修改和加工,最后設計出動畫角色形象的過程。文學作品利用文字描寫展現人物肖像特點、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和衣著服飾等外在形態,能夠為角色形象的造型與表情設定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同時文學作品的環境描寫還有助于完整展現角色與環境互為作用的關系,從而塑造出豐滿的角色形象。
例如2016年美國迪士尼出品的動畫片《瘋狂動物城》的創作靈感就來自20世紀最著名的童話作品之一《柳林風聲》(Тhе Wind in thе Willоws)中像人類一樣行事的會說話動物,從文學作品中描寫的一群可愛的動物角色獲得了創作的靈感。童話《柳林風聲》中作者以浪漫的筆調塑造了一系列可愛的動物形象:膽小怕事、愛好冒險的鼴鼠,熱情好客、充滿浪漫情趣的河鼠,俠義十足、具有領袖風范的狗獾,喜歡吹牛、追求時髦的蟾蜍,敦厚老實的水獺……而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中兔子朱迪、狐貍尼克、牛局長、羊副市長……每一個角色的性格都鮮明突出,為我們描繪出一個現代化的動物都市中的眾生相。
(三)動畫場景與文學的關系密切
動畫場景是動畫影片展開劇情單元的特定時空環境,它為角色表演的特定時間與空間提供舞臺。動畫場景是動畫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動畫片的基本美術設計元素之一,其質量直接決定著動畫片的藝術水準和風格。動畫場景像所有影視作品的場景一樣,都是依據文學劇本和導演分鏡頭劇本中所涉及的內容和情節的發展要求設置的。
文學作品中所有與角色相關的景物、生活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及歷史環境描寫,甚至包括作為社會背景的特定群眾角色的描寫,都將為動畫場景設計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例如1996年美國迪士尼出品的動畫片《鐘樓怪人》是由雨果浪漫主義經典文學《巴黎圣母院》改編而成的,原著中,中世紀這個遙遠而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背景,以及小說中花費了大量篇幅描繪的著名的哥特式建筑這樣一個視覺上的建筑奇觀,為影片創造宏偉的場景和動人的鏡頭語言提供了基礎。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中用文字敘述的場景是動畫中轉化為畫面語言的豐富養料,雖然文學作品反映作者的時代文化、動畫影片反映編者的時代文化,但是文學作品中關于時代場景的奇特描述,能夠為動畫場景細節的刻畫提供非常多的養料和支持,幫助畫面效果豐富和完善。
中國很早就會從文學作品取材,通過改編的途徑制作動畫影片,事實上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中國動畫史上出現了一大批經由文學名著改編的動畫。如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于1962年根據《西游記》的前七回(即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精彩章節)改編而成的動畫影片《大鬧天宮》,1979年根據古典小說《封神演繹》的部分章節改編而成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1983年根據明代小說《平妖傳》部分章節改編而成的動畫影片《天書奇譚》,以及1999年根據中國神話故事改編而成的動畫電影《寶蓮燈》,基本上都是在保留原作敘事順序的基礎上進行的改編。這些影片作為中國動畫電影的代表作,有些被譽為中國學派的開山之作,有些也獲得令人首肯的票房紀錄。但是縱觀中國動畫的制作現狀,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動畫仍然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對觀影人群低齡化的限定,使得改編拘謹僵硬,有些動畫電影只是簡單地將文字描述轉換成畫面和語言,使得圖面和聲音在熒幕上對應起來,使得改編電影不夠好看;其二,對文學經典過分敬畏,缺乏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和大膽的改造,使得改編電影不夠好玩;其三,過度依賴于原始題材的教化功能,在原始題材上的二次創作不夠,主題不夠突出,使得改編電影不夠有深意。
動畫片的主題內涵并非只能膚淺幼稚,而是要深入淺出地去表達人類最本真、最自然的情感和思想。改編實質是一種轉換,從文學作品到動畫影片,這兩種媒介的藝術轉換存在許多潛在的可能,筆者結合實際片例分析,總結出如下幾點從文學作品到動畫影片的改編策略。
(一)從視聽要求出發,選擇適合改編的題材
精彩的故事情節是動畫影片成功的王道,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往往足以彌補制作手法、藝術效果及技術應用上的不足,最有效地提升動畫電影的制作效率。在從文學作品改編成的動畫影片中,有些影片既“叫好”又“賣座”,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贏,而有些進入市場后卻命運坎坷,不僅遭遇票房慘淡,更是被痛批“劇情慘不忍睹”、“低幼弱智”、“過度說教”等,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文學作品的選擇。選擇的文學作品可以是神話、傳奇、寓言、童話等,這些奇幻題材的故事大多是已經充分得到社會的認可的經典文學作品。它們要么擁有遠古而浪漫的故事背景,能夠給觀眾帶來神秘的視聽元素;要么擁有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能夠帶領觀眾變換不同尋常的視角領略冒險的奇遇。在改編過程中,強調視聽帶來的趣味性,避免說教才能使改編的動畫影片更有趣。
(二)發揮想象,用動畫思維處理題材
在改編再創作的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動畫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動畫想象力是使影片好看的關鍵。為了服務于影片情節發展的需要,可以設定額外的輔助角色幫助傳達主要角色的內心情感,比如《花木蘭》中花家的祖先為了保護木蘭,派出的心地善良的木須,時時刻刻環繞在木蘭身邊從旁幫忙;《鐘樓駝俠》中主角加西莫身邊鼓勵他的好友石獸等。另外,為了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聽體驗,動畫影片完全可以不必局限于文學作品中的描繪,對影片中的角色及背景做全新的造型設計。例如1994年美國迪士尼出品的動畫片《獅子王》最初的素材就是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而當劇作家把故事的背景換到了非洲草原,并且通過去非洲考察收集了當地一些風土民俗作為輔助素材。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之后,變成了以草原上獅子家族情仇興衰為主要線索的故事,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而影片宏大的場景渲染出神秘而緊張的氣氛對情節的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有所取舍,原著靈感與主流價值觀結合開出新的花朵
“改編本身就是一次文學創作活動”,動畫影片可以從文學作品的故事內核上吸收養分。在改編文學作品時,編劇總要對已經掌握的資料進行篩選,希望找到豐富的視覺手段取代原作中用文字敘述的場景,以期保留原作的氣氛和精神。在改編再創作的過程中,不管是忠實原著劇情還是以解構的方式改編,都要傳達出原著的精神實質。例如2015年大獲好評的中國3D動畫《大圣歸來》,雖然也是根據《西游記》改編而來,但在相關的神話傳說素材上進行了充分的拓展和演繹:曾經大鬧天宮,如今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四百多年的孫悟空,剛出洞時一副法力盡失、性格狂躁抑郁、只想回花果山過平凡日子的落魄形象,而偶然解開孫悟空鎮壓之印的年僅7歲的小和尚竟然是勇敢善良、天真活潑、好奇大度、崇拜大圣的小唐僧江流兒。大圣因惻隱之心,勉強護送江流兒回長安的路上不得不與山妖肉搏廝殺,然而正是這個嘮叨的熊孩子激起了大圣的熱血,大圣在與江流兒相互陪伴的冒險之旅中找回了初心,完成了自我救贖。最終,大圣帶著英雄的情懷歸來,還我們一個敢于斗爭、藐視一切的英雄形象。《大圣歸來》影片的故事框架,還是在熟悉的“西游記”基礎之上,但是在原著故事框架的基礎上有充分的拓展和大膽的取舍,并且在“西去取經”的故事框架下著重講述了孫悟空從人生低谷找回自我迎來大圣歸來的重生經歷,從情節發展到角色設定都給觀眾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驚喜。
(四)敢破敢立,為動畫作品貼上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標簽
在蒂姆·洛特看來,經典必須“講出一些永恒的東西,不局限于這個時代”,也就是說歷史上的經典文學也能夠結合現實需要構筑出具有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感人故事。1998年迪士尼公司出品的《花木蘭》改編自中國古詩《木蘭辭》,描述的木蘭從軍故事。影片的故事開端雖然也是木蘭不忍年邁殘疾的父親征戰沙場,決定割掉長發,偷走父親的盔甲,女扮男裝代父從軍,但在原著故事框架的基礎上還是弱化了中國的孝道文化,主要講述這個多次努力相親未果的女孩,在自我挫敗中另尋他途,最終證明自我價值的故事。“努力實現自我價值”是木蘭在從軍的過程中,通過一關又一關艱苦訓練的精神動力,也是典型的、反映美國個人英雄主義價值取向的文化標簽。
文學語言和視聽藝術分屬于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在表達同一種內容的情節時處理方法明顯不同。文學靠豐富的文字描述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當讀者閱讀到相應的文字描述時,在腦海中將文字“翻譯”為一個一個的角色形象和故事場景,從而體驗到作者傳達的細膩情感,可以說不同的人即使在讀同一部文學作品時產生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這便是文學的妙處。動畫最大的特點在于它天馬行空的想象,但是動畫在通過刻畫角色來講故事時,它呈現在觀眾眼前的畫面和聲音卻是唯一確定的,看動畫片我們可以經歷平常生活中不可能經歷的奇妙歷程,享受到短暫的、超現實的生活感受。所以文學和動畫,一個是任由讀者去自由地發揮想象,一個是將不可思議的幻想世界呈現在觀眾的眼前,帶觀眾一起來領略這既定的幻想視覺中的奇妙歷程。
在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動畫影片的過程中,重在將文字形象恰當地轉變為適宜于影像表現的畫面元素。有些動畫影片在改編時十分忠實于原作,而有些則是采取解構的方式大刀闊斧地改編,最后只留下了原作故事的一個框架甚至只是一個靈感而已,也有一部分出自改編者的創想。但不管選擇哪一種改編的思路,都要力爭通過動畫視聽語言和動畫劇本的本質規律準確再現文學作品中通過文字描述所呈現出的外部視覺形象,包括角色、場景、情節和情感,并通過動畫手段把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和內在情感通過熒幕傳達給觀眾,這便是從文學作品到動畫影片成功改編的關鍵。
[1]盤劍.《大圣歸來》的意義[J].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5(03).
[2]盤劍.國產動畫的創意缺失與解決之道[J].東岳論叢,2014(01).
[3]余輝.從樂府詩到動畫電影—淺談美式文化對《木蘭詩》的解讀[J].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2).
[4]溫婷婷,張恩普.從《木蘭辭》到迪士尼動畫看文學作品的改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
[5]郭娜燕.《西游記》在中國的動畫改編[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
[6]王曉穎.對動畫多元化取材改編的探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3.
[7]吳斯佳. 與經典共舞還是游走于經典之外——論中國當代電影的文學改編策略[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1(04).
[8]吳斯佳.文學經典傳承視野下的動畫電影改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9]葛佳平.從《鐘樓怪人》看迪斯尼動畫影片改編的策略[J].電影評介,2007(16).
[10]陳晶,薛圣言.從《花千骨》看網絡小說改編電視劇的敘事策略[J].當代電視,2015(10).
[11]赫聰.從小說改編作品出發對動畫影片特性的探討[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8(02).
[12]程瑜瑜.走上卡通舞臺的文學經典—試論迪斯尼對名著的動畫改編[J].文藝評論,2010(02).
[13]田龍過,常文靜.《復仇者聯盟》漫畫改編電影的策略[J].電影文學,2013(08).
[14]李濤.商業動畫電影的符號學解讀:改編與意義再生產[J].當代電影,2010(08).
[15]王曉穎.對動畫多元化取材改編的探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3.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本文系中山市科技計劃項目“基于裸眼3D的數字媒體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編號:2015B2361。
趙競(1982-),女,湖北松滋人,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圖形與動畫設計、數字藝術設計;鞠盈盈(1980-),女,山東濰坊人,華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外設計史、建筑史;胡智藝,(1976-),男,湖北荊州人,中國傳媒大學碩士,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數字藝術設計、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