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華
湖北新洲話里的“家”
邵華
新洲話屬于“楚語”,本文討論新洲話里的“家”的四種讀音,其分工逐漸固定,不同的讀音分別代表不同的用法:稱謂語里、地名、書面化詞匯、人稱代詞的復數標記。
楚語 家 語音層次 人稱代詞復數
新洲處于北方方言和江淮方言結合部,屬北方話江淮方言次方言“楚語”區,新洲方言具有鄂東方言的屬性。新洲方言部分單字的聲母、韻母和普通話相同,更多則不同,聲調亦有差異。本文所記以筆者家鄉的新洲話為準,行文中所有音標均不用音標括號[]標注。
《說文解字》“家,居也”,指人居住的地方。《廣韻》古牙切,中古音kа(郭錫良,1986)。新洲話稱謂語里的“家”kа保留了中古讀音,主要出現在日常生活很常見下列詞里:稱外祖父、外祖母為家kа爹、家kа婆,稱自己為自家kа,稱呼別人為n家kа。稱年輕人為后生家kа等。這一類的稱謂語因比較口語化還保留著中古時的讀音,應為早期的語音層次。
在新洲,有不少以“名詞1+家kе+名詞2”格式命名的地名,僅新洲區舊街街道的地名里以“家”kе命名的村名就有如下:戴家山、肖家畈、高家山、王家寨、左家河、洪家山、程家河、姚家河、段家山、戴家灣、張家寨、徐家畈、劉家畈等等。這些村名里“家”都音kе,其中名詞1為姓氏,名詞2表村寨,如“山、畈、寨、河、灣”等,這些地名中的“家”還具有明顯的“家庭、家族”的含義。在這種用法里有不少人把“家”寫為“個”,但那只是借音而已,本字應該是“家”。這里的kе是kа元音高化的結果,其語音層次應該晚于kа。
在新洲話里“家”t?iа的意義為“家鄉”,用法和普通話無異,如:老家t?iа、家庭t?iа、家鄉t?iа等。“家”t?iа是普通話里的讀音,是kа語音腭化的結果,故t?iа的語音層次也晚于kа,可見中古后kа在新洲話里有兩種發展方向。
(一)新洲話里人稱代詞復數標記為“家”?i?
新洲話的人稱代詞的形式是:
單數 我 ?о 你? 他thа
復數 我□?о ?i? 你□? ?i? 他□thа ?i?
查閱《新洲縣志》發現有這么一段話“舊街、徐古話人稱代詞的復數表示,一般加上詞尾jiе(讀輕聲)‘階’。我(單數)我階(復數)、你(單數)你階(復數)、他(單數)他階(復數)”。《說文解字》“階:形聲。從阜,皆聲。本義:臺階”,且其后起的引申義也多為等級、階層等,和人稱代詞復數根本就沒有聯系。故“階”[?i?]只是用同音字記音,不可能是新洲話里人稱代詞復數的本字。再看看《湖北方言調查報告》(趙元任1948)和陳淑梅(2001年)在記錄鄂東三縣市的人稱代詞復數標記分別如下:
(1)羅田:我tе/?iо、n? tе 、他 tе;我嗟 /得?о34?i?/t? 、你嗟/得n34?i?/t?、 他嗟/得thа21?i?/t?
(2)浠水:我們、你們、他們;我嗟?о34?i?、你嗟n34?i?、他thа21?i?/t?
(3)麻城:我家?iе、n家?iе、他?iе;我嗟?о45?i?、你嗟n45?i?、他thа13?i?
《說文解字》“嗟,嘆詞,形聲。從口,差聲。本義表憂感,后一般用來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和“階”一樣,這里的“嗟”當也是記音而已,不是本字。新洲距離麻城僅54.8km,根據趙元任和陳淑梅的記音,我們可以猜測新洲話t?i?的本字就是“家”。以?i?為人稱代詞復數標記的主要有羅田、浠水、麻城三地,此地為古黃州府轄境,為鄂東北江淮官話的核心區域。主要以?i?和“得”來標記人稱代詞復數,本文只討論以?i?為人稱代詞復數的標記。1951年從原黃岡縣析置的新洲縣,于1983年劃歸武漢市,后改稱新洲區。新洲區就此成為武漢的一個遠城區,雖經歷了以武漢話為代表的西南官話的一些影響,不過新洲話仍是江淮官話黃孝片,具有鄂東方言的屬性。
(二)對人稱代詞復數“家”的相關討論
呂叔湘先生曾討論過“家”作為人稱代詞復數詞綴語法化的過程。他說非領格的用法是領格用法擴展的結果。做領格用,“家”字有實義可循;做非領格用,“家”字有點像贅疣。可以增加一個音綴,這種用法在明代以后以及北京話和一般的北方話都不見應用。”
(1)蒿里誰家地?《樂府 蒿里》
(2)他家物,從他去。《北齊書 韓鳳傳》
(3)五娘這回日頭打西出來,從新又護起他家來了。《金瓶梅》第21回(這里的“他家”指他們)
(4)他家既先來與咱孩子送禮,咱少不得也買禮過去,與他家長姐送節。(此句中“他家”從原始義來看指“他們家”)
(1)(2)“家”做領格,有實在的意義。(3)(4)中的“家”為非領格,但“家”字不單單只是音綴,也有語法意義,是泛化的表人稱代詞的復數。其實在其他方言里“家”也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表示復數的語尾,用法和官話區的“們”相同。孫立新(2015年)《關于關中方言“家”字表示人稱代詞單復數等用法的討論》一文里提出:周至方言人稱代詞的復數形式以及在表示領屬關系時分別在陰平調“我、你、他”的后邊加上“家t?iа31”字。事實上,與周至隔渭河相望的武功,其方言人稱代詞復數或者表示領屬關系時分別在陰平調“我、你、他”的后邊所加的“結t?i?31”字,其本字也是“家”字,是“家”字主要元音高化的結果。而《新洲縣志》里的“階”,陳淑梅把鄂東讀作t?i?的字記作“嗟”以及孫立新記錄的武功方言“結”,三者應該都是記音。這樣看來說t?i?是“家”,表示人稱代詞的復數就不是孤證。而鄂東的復數標志“得”很可能和孫立新所寫的關中方言的復數標志“的”為同一源流。嚴修鴻也指出,山西襄汾、新絳、曲沃、長治、洪洞、臨汾,河北井陘、通縣,河南商丘,安徽阜陽、懷遠、太和,江蘇句容、常州、江陰、金壇,浙江仙居等處不同程度都有以“我家、你家、他家”表示第一二三人稱代詞的復數的。喬全生指出,山西以“家”t 、t?、?表示第一二三人稱代詞復數的還有晉城、周至等。趙變親指出,山西古縣、新絳、侯馬、鄉寧也以“家”表示第一二三人稱代詞復數。在探討人稱代詞復數標記的“家”時需借助其他方言,這正說明了“一個語音層行將消失、難以直接證明時,可以利用近親方言來復原”這句話的正確性。
綜上,“家”在新洲話里的四種讀音分別代表了四種不同的用法,其分工也各自獨立。
(1)kа稱外祖父母、自己、別人為家婆、家爹、自家、n家、后生家
(2)kе地名用字,名詞1+家[kе]+名詞2如:戴家山、左家河、姚家河
(3)t?iа家鄉義,如:老家、家庭、家鄉
(4)t?i?人稱代詞復數標記,如:我家、你家、他家
很顯然,新洲話里“家”的四種讀音代表了四個語音層次,且其分工明確,互不干擾。其語音層次的發展情況如下:
kа→kе
↓
?iа→?i?
在新洲話里,早期的人喊外婆為家婆kа,而現在的小孩則叫自己的外婆為家家?iа ?iа,同樣的稱呼相同的字但讀音不同,再次說明“家”讀kа比讀?iа要早。kа保留中古語音層次,只分布在封閉類的稱謂語里;橫向上kа元音高化為kе,出現在地名語言里;縱向上腭化為 ?iа,為普通話語音層次,多出現在書面語里;并繼續元音高化為?i?,只出現在人稱代詞的復數里。這種讀音各異而層次分明的語音變化引起的不平衡想象值得關注。
[1]陳淑梅著.鄂東方言語法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趙元任,丁聲樹等著.湖北方言調查報告[R].商務印書館,1948.
[4]孫立新.關于關中方言"家"字表示人稱代詞單復數等用法的討論[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02).
[5]呂叔湘.說代詞語尾「家」[J].國文月刊,1949.
[6]新洲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新洲縣志[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2.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邵華(1990-),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研二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