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利艷
語言素質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單利艷
語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核心。優化語言教學應該考慮兩個要素:文字所處的語言環境及學生樂于參與的程度。“語言環境”如水,“文字”如魚;“魚”只有獲得“水”,才能展示其豐富的表現力;同時語言環境不斷變換,恰好滿足了學生新鮮、好奇的普遍審美心理傾向,造成主客觀和諧的愉悅感。這樣,學生才有可能到達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彼岸。
語言 素質 “現形” “激情” “明理”
語言材科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必然是某種形象、情感、事理的載體;二是又并不像其他藝術(如影視等)那樣直觀,它提供的僅是引起想象的文字符號,是隱性的。所以,筆者認為通過藝術化地“現形”、“激情”、“明理”破解課文語言,使抽象的語言文字直觀可感,是優化語言教學的有效途徑。
語言文字自然包含著聲音、色彩、形態等物質材料,“現形”就是外化這些文字形象。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參觀、掛圖、實物、影視、模擬及聯想等,都是創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模擬“現形”。魯迅的《社戲》中,寫孩子們劃船去看戲的場面,顯然是一幅畫面,讓學生圈出動詞,然后模擬動作,必然興趣倍增,氣氛活躍,再回頭一讀,不僅能準確地把握動詞的使用,而且能真切地體驗到“點”、“飛”等情狀描繪。
影視“現形”。例如鄭振鐸的《海燕》里描寫的“海上飛燕圖”,有聲音、有形象、有色彩,情景交融,文字形象極為豐富、生動,學生很喜歡讀。可以在學生初步感知海燕的形象:“斜掠”、“一打”、“浮憩”三種飛姿,以及絕美的海天圖的基礎上,用色彩構思畫面,展示三種飛翔姿態,然后通過投影將其連接為“海上飛燕圖”,并配上燕子鬧春的音樂,這樣借用多種感官的參與,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而且能準確把握“斜掠”、“一打”、“浮憩”、“雋逸”、“從容”等詞的內涵。
聯想“現形”。譬如,說明晉詞的水“多、清、靜、柔”一節,引用了李白的詩句“晉祠流水如碧玉”。李白為什么會有如此感受?這問題一經提出,原先熱烈的氣氛仿佛“刷”的一下凝固住了。其實,這正是孔子所言的“憤悱”狀態——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未達。面對凝固的氣氛,筆者便引導學生整體觀照晉祠水的特征,然后又問:“你有沒有碰到過或見到過這樣的水?”至此,這一屋凝固的空氣又一次活躍起來:“我見過,在電影中,在電視中……”“我經歷過……”學生聯想翩翩,奇峰突起,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學生把握了水的體態及內質后,筆者便問:“玉有何特征?”。“透明碧綠”、“清靜柔和”。這時學生對李白詩句的理解已水到渠成。“聯想”真是語言教學到達理想彼岸的翅膀。
文學作品中有許多文字滿貯著經作家“體驗過的感情”,即使是說理文,作者也不可能“不用情感,不動聲色”的所謂“零度風格”。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激情。激情的方式也是多樣化的,可以聽段音樂,看點畫面,描述一段經歷……只要使學生的情感欲求得到滿足和發展,只要能營造一種情景交融、情理相通的藝術氛圍。
借用外助手段課前激情進行語言教學。閱讀活動開始之前的特定情緒狀態往往會跟隨學生進入閱讀過程,影響閱讀活動的展開。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那是作者歷經多年漂泊生活,艱苦備嘗,想回故鄉而又不能,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一氣流注”的佳作,而且“曲折盡情,絕無妝點”。筆者想,光釋字義不能道其情也,課前激情是教學此詩的關鍵。如何營造與作品相協調的情感氛圍呢?筆者的做法是:(1)讓學生課外描繪自己曾有過的喜悅之態;(2)配樂朗讀詩作;(3)簡介詩人的生平。通過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叩擊學生的情感心弦,把學生引入課文情景,為學生欣賞詩歌凝練的語言、奔騰的情流,奠定一種良好的基調。
善用課文情感源課內激情進行語言教學。作家往往將自己的情感外化于文字符號之中,表現于一詞、一句、一畫面甚至一標點等。比如《故鄉》中最具審美價值的是關于閏土遭遇的描寫,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兩張肖像畫:少年閏土稱“我”為“迅哥兒”,中年閏土卻張口閉口“老爺”,多處對比充分地展現了閏土形容槁枯、精神崩潰的神情,蘊藉著作者冷峻沉重的心情;另外,臨近故鄉時描寫了故鄉的蕭條凄涼的景象,然后道出作者的感受,浸透著作者驚奇、失望、悲哀等復雜感情。所以,教學時抓住這些情感源,不僅能激活學生與作品情感取得共鳴,而且也能領會作者感情外化的方式、對象,這實在又是一種語感的訓練。
“理”這里指寫作的技法。文學作品多經藝術家錘煉過的,不明其“理”,“無法將純粹抽象的文字化成易于感受和經驗的真”。如《斑羚飛渡》,學生認為文中三處環境描寫有所失真。筆者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宕開一筆,讓學生體會三個場景中人物心情的變化,認識到三處環境描寫與人物心情是統一的,這就是“觸景能生情”,“情又能生景”的道理,也是一種“藝術化的真”。
況且,文學藝術與其他藝術是相通的,“技法”是可以借鑒和移用的,教師若能著眼其中的“理”,適度講授“技法”,學生借助這個中介,必然對課文中的人物、語言、風格等方面產生透徹的審美體驗與審美領悟。比如教學鄭振鐸的《海燕》,適當穿插繪畫的技法,講述背景與主體的關系,學生對重彩濃墨的寫法會有較高的領悟,必然得出“詩中有畫”的道理。
總之,學生作為語言學習的主體,往往是伴有認知、思辨、情感體驗等多種活動的,而且一切形象、新奇、真切、相關的內容往往又被主體樂于接受。通過藝術化的“現形”、“激情”、“明理”來進行語言教學,與傳統的語文教學是有本質區別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阿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