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明
(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淺析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
劉 明
(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本文對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單的分析,發現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主要有:(1)在家長錯誤的認識,孩子成才離不開大量金錢的投入;(2)家長重智輕情;(3)家長對獨生子女的寵溺,讓他們養成了壞習慣;(4)家長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5)“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錯誤觀念根深蒂固。
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
20 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中國開始進行計劃生育,促使獨生子女的產生和成長。在過去的幾十年了,我國獨生子女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有著特定出生背景的一代獨生子女能否很好的適應社會,擔當起社會重任,注定要成為中國社會長期關注的焦點之一。所以本人覺有必要深入探究獨生子女所受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以求找到最佳的對策解決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有調查顯示,我國城市有近70%的家長感覺教育失敗[1]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我國的教育對象主體逐漸從非獨生子女向獨生子女過渡,教育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使其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但是,家庭教育實際上存在很多問題。
現代獨生子女的家長們孩子的成才很大程度上在于金錢的投入。因此,在孩子很小時,家長們就迫不及待地花錢投資幫孩子選擇了書法、繪畫、音樂、作文、英語等興趣班。據統計,學生中70%-80%都接受著一種或多種特長教育。[2]然而結果卻適得其反,他們從小就受到心靈和身體的摧殘,不少孩子厭學,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紀就被磨損了靈性,失去了童趣。還有些家長心疼家中獨茁參與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殘酷高考教競爭,希望另辟途徑獲得成功,他們不惜省吃儉用,耗費巨資、克服一切困難將十幾歲的孩子送出國門去接受教育。但是,年紀尚幼的獨生子女自控力差,獨立面對每天的新生活,一切環境都得重新適應,往往精神上心理上受到壓抑,反而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中國式家長們和教師們習慣對充滿幻想和疑惑的孩子們進行共同培養,其中不少家長甚至對孩子的好奇、求新的提問和行為給予謾罵和批評,結果孩子們在師長的共同“教育”下再次變得統一,逐漸開始變得普遍缺乏創新意識。孩子們也只為獲得高分以贏得師長的贊揚而不去獨立思考其學習目的,被家長們牽著鼻子走。獨生子女們在家長們的威逼下完全致力于怎樣考好、得高分、考好大學,根本無心和時間搞創新活動。
獨生子女是一家人的中心,在這種特殊環境里,家長們對獨生子女的要求百依百順。長此以往,他們就產生一種唯我獨尊的思想,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冷漠性格。他們認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理所應當,認為勤勞、艱苦樸素、自律的品質毫無價值。他們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能吃苦。他們最終還可能對生活的目的不清,甚至自己的愿望、價值感和責任心都會丟掉。
現代社會很多家長喜歡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家長從個人的經驗和價值觀出發替未成年的孩子作選擇,使孩子按照他們當年的愿望生活、學習。許多家長以為,孩子的前途是可以按照家長的設計去實現的,是掌握在家長手上的。父母們想當然以最美好的愿望和過高的期望值,用自己先前的成功經驗來規劃孩子們的前程,安排獨生子女的人生之路,以為孩子就可以按照家長們鋪好的路前進,就可以成為參天大樹。
近年來我國社會的發展和變革讓我們感到身邊的每個人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中國心理學會對全國22個省市的調查結果顯示:13%的青少年存在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其中部分人的情緒問題、人際關系緊張現象十分突出;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焦慮、強迫、抑郁等癥狀,全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3]在大多數父母的頭腦中,只想到加速孩子的成長。使孩子身體棒棒的,成績很優秀,但卻很少與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溝通和交流。很多父母生怕委屈了家中的獨苗,所以非常注重孩子的營養,很少去關心孩子們現在需要什么、在想什么?結果內向孤僻的兒童也越來越多,孩子的心理發育呈一種不良態勢,落后于生理發育。由于家長忽視了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他們往往會與父母的心理距離拉遠。溫室效應己使他們失去了抵御風寒的能力。生活中遇到一點挫折就會不知所措,往往在困難面前做出沖動或過激的行為。
一些家長們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以“打”為主要手段的傳統家庭教育方式還根深蒂固。于是在教養方式上主要采取暴力手段。一些家長沒有把孩子當成社會的人或跟他們是同等地位的人而是常常把孩子當成家長的私有產品,對未成年子女的個人尊嚴的漠視,忽略了獨生子女身心健康的急功近利思想嚴重。結果使孩子們的心受到壓抑,心理發生扭曲,心靈受到傷害,容易產生反抗心態。打罵只是讓孩子學會了逃避被打,而沒有學會什么是應該做和想的,什么是是非善惡。打罵就已經成為不管用的管教方式。孩子內心充滿怨恨和不滿,漸漸失去自尊、自愛和自信,產生人格障礙。他們生活在把暴力視為理所應當的環境中,以為任何事情只要通過暴力便可解決問題,乃至也具有暴力的傾向,同時他學會了用打人來解決問題的模式。
我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集中表現在:(1)在家長錯誤的認識,孩子成才離不開大量金錢的投入;(2)家長重智輕情;(3)家長對獨生子女的寵溺,讓他們養成了壞習慣;(4)家長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5)“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錯誤觀念根深蒂固。
[1] 關穎,陳鐘林,曹慧.家長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調查與分析[I].中國家庭教育,2010(1).
[2] 吳滌.當前我國家長教育問題研究[M].浙江師范大學,2011,(05)
[3] 李萌.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問題及其原因和對策[M].華中師范大學,2004.
[4] 譚蘭.養成教育:青少年偏差行為預防與矯治的路徑選擇[J].教育探索,2006.
劉明(1988—),女,漢族,湖南省益陽市人,教育學碩士,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育管理學。
G78
A
1672-5832(2016)02-0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