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華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 401120)
淺談“新常態”
曾永華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 401120)
“新常態”在宏觀經濟領域被西方輿論普遍形容為危機之后經濟恢復的緩慢而痛苦的過程。面對“新常態”,世界上很多國家也在尋找各種各樣的突破口,當然對于中國經濟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新常態;中高速;提檔升級
新一代決策層以“新常態”定義當下的中國經濟,并通過“新常態”透視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未來的選擇,絕非一時興起,事實上2010—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連續11個季度下滑,2010-2012年GDP增速連續兩年低于8%,理論和政策層面對比分歧很大。一部分學者認為,2010年以來經濟下滑是因為全球金融危機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一旦這些因素消除,中國經濟會恢復快速增長;而絕大多數的學者認為,中國經濟近幾年增速下滑的原因是趨勢性的。在經歷30多年的快速增長之后,舊的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增速下滑成為必然;但在必然的背后隱藏著許多必然的原因。
“新常態”的出現絕非偶然,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確思考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中國當下的“新常態”出現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經濟發展速度的換擋升級是出現“新常態”的直接原因。其一,今天的中國經濟的總量已經超過10萬多億美元,在這龐大的總量下,每提高一點都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經濟出現相對滑坡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經濟高速的背后也伴隨著許多的出現,比如產能過剩、環境污染嚴重、資源過度開采、產業結構分配不合理等。這些因素直接限制著經濟的發展速度。處在決策層的高層領導得不得思考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我們不僅要增加“量”,而且更加注重提高“質”的水平。對于“新常態”的提出,并不是作為經濟下滑的借口,而是進步思考和決策未來經濟的走向。
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期”是出現“新常態”的必然原因。如果把改革30年看作為一個經濟高速區間,那么接下來將進入另一個區間,即中高速發展區間。十八大以后高層決策層已經意識到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深水期”;30年的改革帶中國迅速的發展,但是現在已經把容易改革的,容易見成效的方面,基本上是趨于完成。也就說,將來的改革越加困難,每前進一步經濟將邁出一大步,改革依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紅利。
經濟結構轉型是出現“新常態”的根本原因。在新常態之下,經濟增長不再更大程度上依賴于“投資+出口”,而是逐步轉向依賴于“投資+消費+創新”;不再依賴于加杠桿“捂風險”的方式,而是通過改革理順權利與市場關系,發動市場力量進行資源重置,營造出經濟增長的持久性動能。一方面,第三產業去年占比提高到46.1%,中國的第三產業比重第一次超過了第二產業;但是相比美國的75.3%,我國的第三產業還有極大的提高。4、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是出現“新常態”的重要原因。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老年人已經超過2億。在30年前,中國的憑借人口優勢,廉價勞動力,海外大量的資金技術涌向中國,人口紅利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今2億的老年人,人口紅利在漸漸的消失,海外資金技術大量抽走;面對這種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是當前很大問題。這種情況是經濟的出現“新常態”重要原因。
中國經濟在保持“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質”的提高。首先,在改革初期,中國經濟水平很差,為了迅速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很多地方領導人不顧環境資源的壓力,大量開采資源,污染環境。現在我們發展經濟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既要發展經濟,同時不破壞環境,這使得落實科學發展觀意義更大。其次,之前中國的產品憑借價格低廉、量大贏得國外市場,但是缺乏尖端技術、創新技術;隨著中國老齡化的深入,中國不得不走尖端技術、創新技術,如何貫徹人才強國戰略和科技興國戰略,提出了新的挑戰。
加強體制改革,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提高民間熱情。首先,落實簡政放權是穩增長的發動機。李克強總理指出,國務院機構改革有序實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推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簡政放權等改革,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發展動力和社會創造力。其次,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十八大三中全提出,要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其目的在于減少行政手段干預市場,讓“市場無形之手”主導市場中的資源配置問題,進一步激發市場的活力,提高民眾的熱情。
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結構的演進規律以及政府推進結構調整的努力使我國經濟結構在近年呈現一些轉折性變化。一是需求結構上,經濟增長從過去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轉向更多依靠消費和內需。二是產業結構上,提高第三產業在經濟中比重。三是要素結構上,創新驅動力增強,技術和勞動生產率的改善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加明顯。四是區域結構上,傳統縱向經濟格局有所弱化,長江經濟帶等新的區域發展重點斬次崛起。五是企業結構上,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大中型企業穩步推進。六是城鄉結構上,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新常態”的提出意義深遠,我既要充分認識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狀況,用新思維思考當下的經濟,不要盲目看數字,要看到數字的背后有著理性的思考。或許兩位數的經濟高速發展可能一去不復返,但是中國的經濟正朝健康合理的發展,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戰略。十八大以來,中國的高層領導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要把目光放在遠處,一切向前看;努力實現偉大中國夢。
[1] 許志峰,成慧:新常態,辯證看[J].人民日報,2014,(17):1-4.
[2] 張云:主動適應和服務經濟新常態[J].中國金融,2014,(21):19-22.
[3] 若英:“‘新常態’對中國經濟發展意味著什么?”,《紅旗文稿》,CN11-4904/D,19/ 2014,39頁.
[4] 許志峰 成慧:“新常態,辯證看”,《人民日報》,2014年//8月/11日/第017版經濟周刊。
[5] 王玉潔:“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之‘新常態’”,《SHIDIAN視點》,32頁.
[6] 王穎 伶健 蔣正華:“人口紅利、經濟增長與人口政策”,《人口研究》,第34卷第5期2010年9月 28頁.
曾永華(1991-),男,江西贛州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C93-05
A
1672-5832(2016)02-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