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璐
長江經濟帶的內外能源布局戰略
蔡璐
建設長江經濟帶對于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調整區域結構、實現中國經濟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根據長江經濟的能源特征,分析長江經濟帶的內外能源如何進行戰略布局。
長江經濟帶 內外能源布局 戰略
(一)供需特征
長江經濟帶自身生產一次能源有限,除了四川在的天然氣產量較高外,幾乎所有省市的傳統能源生產量都較低,整個經濟帶中有七個省原油產量以及四個省天然氣產量幾乎為0。而長江經濟帶的能源需求卻十分旺盛,煤炭、原油以及天然氣的消費量均超過全國消費量的30%。與一次能源供需不同,長江經濟帶電力供需基本持平,但區域之間存在一定差異。近三年來江浙滬地區年均電力缺口約800億度,安徽和湖北年均電力過剩約900億度,湖南年均電力缺口200億度,四川年均電力過剩與重慶年均電力缺口大致相當、約100億度,云南和貴州年均電力過剩800億度。應對長江經濟帶的現狀,國家已經有北煤南運、西氣東輸和新近執行的東部沿海核電計劃,這些計劃為長江經濟帶穩健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供應總量,但在如何協調長江經濟帶的內部能源供應方面尚缺乏相應規劃。
(二)效率特征
隨著我國經濟總體規模的增長,能源效率穩步提升,長江經濟帶也不例外。但是如果納入通貨膨脹測算,近三年來長江經濟帶的能源效率幾乎停滯不前,貴州和云南等經濟落后地區甚至出現部分下降,這意味著當長江經濟帶的經濟規模增大時,會消耗更多能源和產生更多排放。長江經濟帶從東至西能源效率呈現逐步降低趨勢,將其能源效率與美國相比,2012年江浙滬地區的能源效率基本與美2010平均水平大致相當,而長江經濟帶的中部地區(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能源效率約為美國的一半,西部地區(重慶、四川、貴州和云南)能源效率則僅為美國三分之一左右。雖然中央政府希望長江經濟帶的中西部地區省市能夠承接東部地區省市的部分產業,實現東部地區經濟轉型同時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但從目前長江經濟帶現狀來看存在巨大困難:東部地區擬淘汰的落后產能多是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產業,這些產業甚至都不能達到中西部地區平均的能源效率水平,一旦轉移至中西部地區會降低中西部地區能源效率同時、毀壞當地環境。而中西部地區所希望引進的附加值較高的產業往往被東部地區拒絕。
(三)行業能耗特征
按照國家統計局標準,對九省二市的39個工業產業能源效率排序發現,產業序列大致相同。鋼鐵、有色、化工、建材和電力這五個部門在長江經濟帶各省市中均為能源強度最高的五個產業。但這五個產業的產業感應力系數或影響力系數高于1,說明這些產業多是區域經濟的主導甚至支柱產業。這些產業在高能耗高污染的同時,也解決了當地大量就業,產業的領導層運用大量就業和較高產值兩項優勢迫使地方政府給予更多資金保障、廉價能源以及寬松的環境監測,使得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較為困難。
長江經濟帶的能源戰略為從整體上協調地方政府和企業,提升能源效率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型。而從以上可見,缺乏能源供需的內部協調機制,地方政府各自為政以及高能耗高污染的支柱產業使得長江經濟帶的能源戰略難以實現。基于此,本文從長江經濟帶的內部和外部分別提出相應能源戰略建議。
(一)流域一體,協商布局
以上海、武漢和重慶三個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為例,其相關規劃均提及自建垃圾電站、秸稈電站或燃煤電站,以三城現有火電站裝機總量估算,若三城的電站規劃全部執行將使其碳排放總量上升10%左右,并不利于長江經濟帶的節能減排。在互相尊重,協商一致的原則下,打破行政壁壘,避免重復超前建設,由各能源行業協會負責制定各類能源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規劃,再由中央下發至地方替代現有的區域規劃。要求各類發電設施建設的區域規劃需先行與國家電網建設規劃對接協商,防止地方政府為政績而盲目建設。謹慎對待產業轉移與承接,盡可能實現落后產能就地轉型升級或淘汰,打擊地方保護主義,對于該淘汰的高能耗企業必須淘汰,但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分五至十年逐步關停并轉,防止過激的淘汰措施對經濟沖擊過大。
(二)改善結構,國企先行
國企應當在改善能源結構中充當先鋒而不是阻力。當前國家電網所有種類的收購電價依然是煤電的收購價格,嚴重打擊新能源發電企業積極性,國家電網認為新能源為政府促進發展產業,所以新能源發電價格中高過煤電的部分應由地方政府承擔。這與國家提升新能源發電占用電總量比例的宏觀戰略不符,新能源發電并網后被國家電網用以銷售,地方政府并未從中直接獲取任何收益。因此,中央政府有權要求國家電網按照發改委制定的并網電價全額收購新能源所發電量。此外,中央政府還應制定新的燃油質量標準,在不提升單位油價的基礎上,要求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業在市場上銷售的燃油質量至少達到歐四標準,彌補之前兩桶油以次充好為國家帶來的經濟和環境損失,并在長江經濟帶內建設川渝、皖蘇、鄂湘之間的基礎運輸設施、電網和氣管網的建設,運用特高壓協調各省之間的電力冗余與缺口,實現各省市之間的能源有效互補,但在修建過程中需要保障沿線生態環境不受破壞。
(三)能源革命,引領示范
以江浙滬集聚形成能源技術創新中心,在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的原則下,積極與發達國家在能源技術研發方面進行溝通。在風機、光伏電池、頁巖氣和地熱等新能源技術加強研發投入,盡快掌握部分新能源的核心技術,引領新能源行業走出微笑曲線中端。構建海上三峽工程,綜合利用江浙滬沿海地帶發展風能、太陽能和潮汐能發電站彌補用電缺口,并在建設和維護電站時改進生產工藝,提升轉換效率。以上海、武漢和重慶為試點城市,利用已有停車場增設充電樁,配套電動汽車補貼措施,推進三個試點城市的電動車使用數量,檢驗電動汽車節能減排的真實效應。在貴州進一步深化試點頁巖氣的開采技術,嘗試純二氧化碳壓裂法,將頁巖氣開采與碳封存思想綜合運用,為大量開采頁巖氣準備技術基礎。
(一)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
絲綢之路經濟帶以我國西北為起點,經中亞五國延伸至伊朗和西俄羅斯的巨型經濟帶,我國與這些國家擁有悠久的合作歷史,雖然存在大國博弈、種族復雜、法律缺失等問題,但其天然的地緣優勢十分有利于我國充分發揮貿易互補性,我國已經與這些國家在油氣和電力方面展開深入合作。在上合組織框架內與沿路各國交好、保障油氣供應的基礎上,拓展西氣東輸工程,修建四川經甘肅至新疆的大型油氣管網,對其沿線的三股勢力嚴厲打擊,防止管網遭到其他勢力控制或人為破壞。當油氣管網開始運營后,在利益分配方面適當向少數民族傾斜,使少數民族能夠理解并積極配合中華復興的戰略意義與實惠。
(二)南聯湄公河經濟圈
湄公河經濟圈包含緬甸、泰國、老撾和柬埔寨,由于未來一段時間與越南的沖突還將持續,因此暫時不考慮與其對接。前四國與我國有傳統友誼,當前緬甸港口、泰國大運河均以展開實施,對于我國而言具有重大戰略優勢。對四國可運用“兩高策略”:云貴兩省電力相對富余,擴建湄公河水力發電站后,修建湄公河電網,將云貴兩省的冗余電力輸送至電力缺口較大的湄公河四國控制其電力供應,同時輔以兩線高鐵,一條高鐵由金邊始發經曼谷和仰光直達昆明,另一條由金邊始發經萬象直達昆明,長遠規劃將昆明、貴陽和重慶連為一線。同時在緬甸和泰國的港口附近修建煉化廠,將部分原油直接在二國提煉后在當地銷售,或經鐵路運回。
(三)東合海上絲綢之路
江浙滬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領頭羊,海上絲綢之路使江浙滬地區產生大量貿易額,另一方面也加劇了江浙滬地區的能源缺口。在北接和南聯戰略完成后,加之北煤南運和西氣東輸工程,江浙滬的能源缺口會有顯著降低。但我國仍缺乏能源相關的核心技術,可在上海、連云港、寧波新建能源的儲備與提煉設施,吸引發達國家能源開采與提煉企業到以上及城市設廠,吸收企業的運營經驗和生產技術,加速我國能源革命進程,最終實現橫Y型的能源戰略發展。
(作者單位:國網節能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