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凌燕
?
代際差異與價值取向:關于農民工價值取向演變的研究述評
龔凌燕
隨著農村人口大規模的流入城市,農民工價值觀研究也逐漸成為國內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十多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對農民工價值觀進行多方面的闡述與探究,對農民工價值取向的代際分化、具體表現、演變趨勢、歸因分析等進行梳理,深入發掘農民工價值取向的代際差異,進而把握農民工價值取向演變的驅動因素及發展趨勢。同時,也發現當下研究存在著代際劃分不明確、數據運用不充分、比較研究欠缺等不足。
農民工 代際差異 價值取向
改革開放至今,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市轉移,不僅導致農民工規模逐漸擴大,也形塑了獨特的農民工價值觀或價值取向,這一群體的價值觀既不能與農民的價值觀念同日而語,又不可與市民的價值觀念等量齊觀。就是在農民工群體之間,也存在著多重差異,從代際的角度來看,農民工不同代之間已經出現了價值取向的分化,固然存在著代際傳承,但代際之間因生存環境、心理需求、實際需要等方面的各不相同,價值取向或多或少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自從“農民工”進入各領域的研究視野以來,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該群體的現狀、行為、動態及趨向等展開闡述與探究,相關成果已十分豐碩。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與農民工的流動歸因、社會保障制度、教育培訓、市民化等方面,對于農民工價值觀或價值取向的研究并不太多,而從代際視角研究農民工價值取向方面的成果更是鮮見。近年來,隨著“新生代農民工”一詞的提出與詳細闡釋,新生代農民工的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與此同時,農民工代際分化問題也逐漸引起注意。
從現已掌握的文獻資料看來,學者們對于農民工價值觀的研究當中,大部分研究是以新生代農民工為研究對象,選取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管理學等角度對價值觀問題進行詳細的闡述,研究主題也十分豐富(詳情見表1),主要集中在具體價值取向的理論闡述與實證描述、價值觀成因分析、價值觀的演變狀況與趨勢、價值觀市民化等方面。其中,對于價值觀變化的這一過程也采用了不同的詞語進行描述——變遷、轉型、嬗變、遞嬗,雖然這些詞語都有類似的含義,但對于價值觀變化過程而言,“演變”一詞更為貼切。在現有的期刊文獻當中,有很多實證研究,既有問卷調查,也有個案分析,不過關于農民工價值取向的研究大多以區域性的調查問卷為主,通過對調查數據的采集與分析來描述農民工的價值觀狀況。盡管調研對象選取的區域不盡相同,但描述的側重點都比較相似,并且歸因分析也大體一致。
除實證研究以外,當然也有很多理論研究涉及農民工的價值觀或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農民工代際分化的視角研究其價值取向
1、對于農民工的代際劃分眾說紛紜
“代”一般有三種不同的含義:一種是年齡差別產生的代際關系,如青年和老年;二是血緣關系產生的代際關系,如父輩和子輩;三是以共同的觀念和行為特征產生的“代”[1]。大部分對農民工的代際劃分都認為“代”主要與年齡差別相關。有一種關于農民工的代際劃分認為1980年是農民工群體代際劃分的分水嶺,1980年之后出生的農民工被稱為新生代農民工,對于1980年之前出生的農民工其稱謂尚未有統一的提法,“原生農民工”、“舊生代農民工”、“老生代農民工”、“老一代農民工”等提法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均可發現。這種劃分的方法除了衡量了年齡差異之外,還考慮到農民工的代際社會文化特質。“正是面臨基本相對的社會文化條件和環境,處于同一年齡層的人才會有基本相同的需要、價值觀、生活(存)處境、思維方式、情感體驗和語言習慣。”[2]1980年前后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臨界點,改革前后的政策背景、生存環境、心理需要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以這一個時間節點來劃分農民工的代很有代表性。
2、關于價值觀代際差異的研究
在2006年就有學者提出“農民工內部已出現代際分化和更替,當代青年農民工在思想認同、價值觀上矛盾性更突出,心理不平衡感較大。”[3]現有的研究大多從農民工價值觀轉變的表現、原因及對策等方面對農民工出現的新的價值取向態勢進行闡述和分析,其中大部分研究是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展開的。有研究認為“以低技能、低收入、低訴求為主要特征的老一代農民工正被他們的下一代逐漸替代。與傳統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成長的家庭環境、學習背景、就業環境以及宏觀制度政策等都存在較大差異,二者在勞動技能水平、價值取向和行為規則上存在顯著不同。”[4]有少數針對農民工的價值觀研究一般是從某個方面的價值觀的角度來論證其價值觀的實現途徑。
(二)農民工價值觀具體表現與變遷趨勢的研究
1、具體表現
對于農民工價值觀的具體表現與“行為投射”的研究十分豐富,既有實證研究,也有理論分析,有一些學者從政治觀、生活觀、職業觀、消費觀、擇偶觀等角度來闡述和分析農民工價值觀的具體行為表現。在經濟方面的價值取向上,新生代農民工越來越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就業的途徑也從“強關系”到“弱關系”轉變;在社會關系方面的價值取向上,新生代農民工對社會關系十分重視,特別注重交際范圍的擴大。這些論斷和我們有時看到的新生代農民工非理性行為的報道恰好相反,不過,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取向與其實際行為確是存在一定的矛盾之處。有學者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觀特點進行了歸納與分析。
2、變遷趨勢
盡管多數關于農民工價值觀或價值取向的研究是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的,但在對于新生代農民工價值觀描述當中都或多或少會有與原生代農民工的比較或差異分析。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觀或價值取向當中也蘊含著矛盾與沖突,他們雖不甘農村出身,向往城市生活,期待成為城市居民,但其農村戶籍的身份,自身對上一輩價值觀念的承繼自然而然地引發了他們觀念當中的矛盾與沖突:“價值目標與行為的背離;價值認知與現實評價的落差;價值信念與自我利益的博弈。”也有直接從第一代農民工與第二代農民工代際比較的視角研究價值取向矛盾,從而導致一些趨勢的加劇。盡管兩代農民工都具有一定的經濟理性,但價值取向之中的矛盾之處不僅會給農民工自身帶來困擾,也會影響勞動力市場的穩定。
(三)關于農民工價值取向代際差異的歸因分析與對策建議的研究
1、歸因分析
有學者認為農民工價值取向的代際差異與外部環境的制約或變化相關。這種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了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價值取向的轉變。也有研究認為“戶籍制度對新生代農民工價值取向存在顯性和隱性障礙;就業環境對新生代農民工有著深刻的影響”有研究把農民工價值觀的歸因分為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類:主觀原因包括“社會大環境影響、制度的缺陷、多元化價值體系的影響”;客觀原因包括“面對城鄉差異產生的矛盾心理、物質條件差異產生的矛盾心理、日常生活中某些市民的偏見與歧視”。
2、對策建議
對農民工價值觀引導或引領的對策的提出也主要集中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也有研究從建構多重機制的角度提出了具體的引領策略:“認識內化——功能融入——失范檢測”認同機制;“社會賦權、文化增權”的激勵機制;“政策維權、輿論監權”的保障機制;鼓勵主體自我提升的踐行機制;凈化社會環境的熏染機制。有的研究從提高農民工可行能力優化價值觀管理的角度提出對策。有的研究認為要建構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觀,需要營造使他們自覺“消解”傳統農民意識中負面因素的氛圍,重新鑄就一種新的文化性格,從而加速中國城市化進程,促進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一)研究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撐且對于數據的分析不夠充分
在大多數對于農民工價值觀變遷的研究之中,應然性的表述時有發現,有一些理論性的闡述也缺乏數據的支撐,對于農民工價值觀的最新統計數據尚未發現,農民工的價值取向在近幾年是否有些微變化則不得而知。而官方新的統計數據更是較少涉及農民工的價值取向問題,現有的研究又多是以區域性的調查統計為研究論證的基礎,因此這是當前研究的一個較大的局限。并且,現有關于農民工價值或價值取向的研究多采用調查問卷獲取數據加以簡單百分比統計的方法,鮮有選取相關變量進行回歸分析,這種研究方法比較單一,這為之后的農民工價值觀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較大的改進空間。
(二)對于農民工的代際劃分仍不明確
當前,以代際視角對于農民工價值觀的研究當中,大多數學者注重從年齡角度來劃分農民工的“代”,聚焦于新生代農民工與之前一代農民工的代際差異,尤其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觀或價值取向,對老一代農民工的論述都是在比較分析中稍作闡述。當然,也有一些學者把農民工分為三代,這種分發雖然更為細致一些,但也沒有系統化的標準能論證這是最為細分的提法。所以,后續的研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對農民工進行代際劃分。
(三)農民工與其他群體在價值取向方面的比較研究非常欠缺
國內學者對大學生群體、城市居民、農村居民的價值觀方面都各自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但是目前對于農民工價值觀與以上群體價值觀的比較研究卻較少涉及,同時,農民工價值觀的代際比較研究也不多見,相關研究的對象大多是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群體,在闡述和分析時也是側重于新生代群體。因此,后續研究可持續關注農民工與城鄉居民在價值觀變遷或價值取向演變方面的比較研究,而對于農民工代際價值取向比較研究和演變趨勢也要進一步加強關注。
(四)對于農民工價值觀的歸因與對策研究缺乏系統性
多數研究在歸因分析和提出對策時都是以農民工的價值觀或價值取向有待引導或存在問題為前提條件的,盡管農民工群體在價值取向的演變和塑造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如果過于強調問題,甚至在研究之處就假定一定存在問題,可能就會影響研究的方向而忽略了農民工價值取向形塑的能動性。多數研究在進行歸因分析時都把重點放在宏觀的外部環境上,如戶籍制度、國家政策、輿論環境等,也有研究著重分析農民工自身條件,如受教育水平、傳統觀念、經濟條件的制約等。總的說來,這些歸因都較為籠統,而且缺乏內在聯系分析,因而,對于農民工代際價值取向演變的歸因與對策都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同時對于農民工價值觀能動性的研究十分缺乏。
后續研究可聚焦于以下研究方向,通過大量的調查問卷與數據分析,研究在宏觀外部條件之下,農民工價值取向的代際差異;農民工自身的價值取向能動性的代際比較;農民工代際價值取向的演變趨向;農民工代際價值觀的后物質主義特點。總之,未來的研究可以針對農民工代際價值取向演變的現狀、動因、發展趨勢和可行性對策等方面開展。
[1]李培林,田豐.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態度和行為選擇[J].社會,2011(3):1~23.
[2]廖小平,曾祥云.“代”論[J].江海學刊,2004(4):5~12.
[3]傅慧芳.青年農民工價值觀的矛盾透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44~49.
[4]“新生代農民工價值取向研究”課題組.新生代農民工價值取向:現實評價與政策導向—基于2571份問卷的實證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1(2):26~30.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
本文系南京理工大學自主科研專項計劃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農民工消費價值觀代際比較研究”(AE15002_04)。
龔凌燕,南京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