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卓
?
薩特主義對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影響
程卓
存在主義是世界大戰下的產物,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薩特,他用文學的形式宣揚他的存在主義思想,同時這也是一種哲學。存在主義對電影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電影運用存在主義的手法,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戰后人們的恐慌等都從電影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存在主義與新浪潮有著密切的關系,新浪潮是興起于法國60年代的一批新的電影人,他們的影片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具有濃重的個人色彩。
新浪潮 存在主義 薩特 戈達爾 電影
新浪潮是指從1958年興起于法國的新一代電影導演的電影觀念和在這種觀念下涌現出的一大批影片。其中包含有具有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的電影工作者,如雷乃,卡斯特等。還有電影作者特呂弗,夏布羅爾、戈達爾等。新浪潮它反傳統,打破電影的敘事常規,對后來的電影創作等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隨著電影作品的不斷問世,給傳統的老電影人也帶來一定的沖擊,但是這些新浪潮電影人逐漸地改變著人們的觀念,而電影也正是需要年輕人去推動與革新的。不管是有著豐富經驗的電影助理實踐者,還是居住于左岸派的被《電影手冊》①雜志編輯部的影評家稱作的手冊派,都對世界的電影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這些電影導演大部分為新人導演,這其中與薩特的存在主義有著不小的聯系。
新浪潮的很多電影人深受薩特存在主義的影響,影片拍攝也是具有濃郁的反傳統色彩,隨著戰爭的爆發,宗教以及傳統道德的泯滅,痛苦地活在現實中的年輕人通過酗酒縱欲甚至玩世不恭的態度來逃避現實,逃避世界。其中特呂弗的電影《四百下》對這一觀點有明確的表現。新浪潮電影人追求真實的自然狀態。他們拍攝的影片盡可能去還原自然環境,并且不去破壞自然環境,他們弱化了電影需要大牌的支撐效應,反而一反常態,隱藏攝影機,還原最真實的自然狀態是這一批電影人的不同之處。在拍攝《筋疲力盡》時,戈達爾為了追求真實的街景而把攝像機隱藏在車內,盡量減少對自然狀態的干預;特呂弗更是在《四百下》中加入了選角時的真實采訪片段。讓觀眾在電影敘述者的帶領下,去了解電影創作者所要帶給觀眾的思想。這是一種創作者個體的意識表現,他渴望觀眾看到他,明白他的創作意圖,渴望與觀眾交流。
新浪潮電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影片在鏡頭表現手法上也打破傳統常規,展現電影導演自己的理解,反傳統、反常規是這一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電影影片在表現主題上也打破傳統,大量存在主義的思想在影片中展現,使得影片給予人們深刻的反思與哲學價值。
(一)反常規的鏡頭表現手法正是存在主義的真實寫照
連續事件的組合與排列,戲劇式情節的結構的構造,傳統蒙太奇手法的運用等,你在新浪潮電影中根本不會看到。新浪潮電影人拍攝的電影里面不再是連續事件的構造,而是自由散漫的毫無戲劇性可言的長鏡頭故事。如特呂弗的電影《四百下》,里面就大量地運用長鏡頭表現主人公安托萬漫無目的事件這些非理性的表現也是雜亂無章的。新浪潮電影的這種電影表現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受到了存在主義的影響,從而也推動電影向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發展。
(二)電影表現主題的反道德也大量的體現出了存在主義的思想
戈達爾的電影《精疲力盡》主人公米歇爾就是一個典型的存在主義者,他不受任何約束,反抗法律(偷盜騎車,搶劫),反抗傳統,反抗道德。米歇爾很多的自言自語表現了他對存在的懷疑,同時又認為只有自我意識是真實的。我們看到米歇爾不在乎死亡,甚至我們可以感覺到他渴望奔向死亡。死亡也是人存在的一種狀態,只不過該片將其表現出來,并且向世人展示。
(三)打破嚴格的敘事邏輯
故事情節的片段與破碎,鏡頭語言的長鏡頭使用,使得影片的敘事邏輯也顯得不再那么重要。而影片也真的在敘事邏輯上也不再嚴謹的遵循傳統,影片不會刻意地去設置激烈的沖突,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套路也基本不會體現,也許會有,但是已經不是這個傳統套路,而是得益于主人公的敘事推進與演變,沒有環環相扣的情節,沒有動人心魄的場面建設,有的只是主人公的自我表述與其生活常態的展示,正如普通人但是又不同于普通人。顯然這是明顯受到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將主人公在客體世界面前的表現變得那么虛弱不堪,不管對抗與否,總是顯得那么的漫不經心。
法國的新浪潮是一次電影美學的革新運動,新浪潮電影深受薩特存在主義思想的影響,影片表達現實主義,反傳統,通過解構世界與宣揚個體獨立性與自由,而引起不小的轟動,同時這也是戰爭以及經濟危機給人們帶來恐慌與空虛的另一種解讀。
注釋:
①于1950年,電影理論家與影評家安德烈·巴贊創辦。
[1]燕海洋.試論法國“新浪潮”對電影美學的貢獻[D].合肥:安徽大學.2011.
[2]黎風,沈仁平.圖像文化時代的電影詩學重設[J].當代文壇.2011(05).
(作者單位:四川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