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先紅
?
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幾點思考
蔡先紅
我國于1993年正式制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它是在《巴黎公約》《TRIPS協定》的基礎上進行制定的。本文主要基于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分析了市場競爭關系的界定,主張由狹義的市場競爭關系向廣義的市場競爭關系所轉變,并探討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提出了對于一般條款的理解。
反不正當競爭法 思考 一般條款
《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為人類的智力活動成果提供保護的法律,是為了制止行為仿冒、虛假宣傳、商業(yè)詆毀以及竊取他人商業(yè)機密而設立的法律。現階段,在社會經濟發(fā)展與市場形勢變動的背景下,《反不正當競爭法》也正面臨著時代賦予的巨大挑戰(zhàn)。筆者主要針對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提出了幾點思考。
競爭的體現在于市場經濟環(huán)境之下,它表現為企業(yè)或個人從自身利益出發(fā)為獲得市場優(yōu)勢和經濟利益而采取的行為活動。良性而積極的市場競爭可以提高社會生產效率、促進資源優(yōu)化配置;反之,惡性而消極的市場競爭則會降低社會生產效率、造成資源浪費,甚至損害其他經營者及消費者的利益。因此,我們必須要對市場競爭行為進行規(guī)范,抵制不正當的市場競爭,促進良性競爭。而對于不正當市場競爭行為的界定,又取決于市場競爭關系的界定。
(一)狹義的市場競爭關系
站在狹義角度上來看待市場競爭關系,其指的是同行業(yè)競爭者之間的競爭行為,而大多數不正當的市場競爭行為都可以用狹義的市場競爭關系來進行解釋,例如我國的《商標法》中對馳名商標的保護。
(二)廣義的市場競爭關系
僅以狹義的市場競爭關系是無法滿足我國的司法實踐需要的,因此這就需要將問題過渡到廣義的市場競爭關系上面。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將侵犯商業(yè)機密的行為主體界定為經營者,在實踐中僅以狹義的市場競爭關系來理解是無法公正處理案件的。例如企業(yè)員工泄露企業(yè)機密的行為就是一種侵犯商業(yè)機密的行為,但我們顯然不能將企業(yè)員工視作企業(yè)的經營者,企業(yè)員工該行為的本質是侵犯了企業(yè)對于秘密享有的利益。因此,狹義的市場競爭關系無法將這些問題納入到法律規(guī)制范圍內。[1]最開始,制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同行業(yè)經營者的利益,而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市場形勢的急劇變化,員工及消費者等主體也紛紛加入到了市場活動當中,這意味著《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法益也必須要有所拓展。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并未將競爭限制在同行業(yè)競爭者之間,而我國卻仍然在使用狹義的市場競爭關系定義,尚未完成到廣義的市場競爭關系的轉變,這顯然不符合現階段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若想順應國際潮流,就必須要盡快由狹義的市場競爭關系轉變?yōu)閺V義的市場競爭關系。分析廣義的市場競爭關系的必要性可知,競爭關系不僅局限在競爭者之間,無論是誰,只要在市場活動中以不正當的手段來謀取利益和競爭優(yōu)勢,而損害他人利益,都是具有市場競爭關系的。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一者,站在主體資格角度來理解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那么成為不正當行為的主體的前提是要具備經營者法定資格;二者,站在行為角度來理解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那么只要是參與市場行為的都可以成為不正當行為的主體。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相關條文規(guī)定,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是“經營者”,由此可見我國是站在主體資格角度來界定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的。
對于一般條款的理解,有人認為應當強調不正當市場競爭行為的法定性,理由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明確增加了“違反本法規(guī)定”的草案,并且由于立法機關對執(zhí)法機關的不信任,使得執(zhí)法部門對不正當市場競爭行為的認定無法想象。而另有一部分人則主張采用有限一般條款說,因為其認為一般條款的意義在于實行概括主義的民法而非法定主義的行政法。另外,還有人主張一般條款說,其認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和不周性,因此不應當拘泥于“本法”的限制,而應當將《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第二條第1、2款共同理解為其中的一般條款。[2]而筆者認為,最符合《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意圖的應當是法定主義說,這跟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制定背景有關。不過,由于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過于封閉,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先天缺陷和不足之處,導致當出現一些問題后無法靈活地解決。與法定主義說相比,有限一般條款說在一定的法律空隙內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用范圍進行了擴大,從而對立法僵硬的弊端有所緩和;不過,該學說對于與行政處罰有關的案件往往無法有效處理,這是其不可避免的缺點。
綜上所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出現既是時代發(fā)展的需求,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它是一部非常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和思考的法律。討論《反不正當競爭法》,不僅是因為它良好的效用價值,更是因為目前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尚存在著很多缺陷和不足之處。只有通過實踐和討論而不斷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guī)范性,彌補其中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夠使其發(fā)揮出更大的效用。
[1]李明德.關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幾點思考[J].知識產權,2015(10):35~44.
[2]崔鳳琴.關于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幾點思考[J].法制博覽,2016(15):167~166.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文法學院)
蔡先紅(1964-),男,漢族,貴州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