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文
?
淺析地質公園的空間屬性與旅游傳播
——以湖北省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為例
王海文
【摘 要】國家地質公園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具有生活空間、象征空間、景觀空間和消費空間四種空間屬性,然而因為旅游傳播工作的缺失,我國的地質公園景觀并不為所有人所熟知,本文通過對地質公園四種空間屬性的分析,對其旅游傳播提出相應的策略,希望對地質公園的旅游有所促進。
【關鍵詞】地質公園 空間屬性 旅游傳播
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旅游學科得以初步構建,旅游傳播的研究也逐漸得到重視。如何更好的進行宣傳和傳播是發展好旅游業的重要一環。地質公園是種特殊的旅游資源,因其保護了我國珍貴的地質遺跡,促進了地學研究和科學知識的普及,也具有重要的旅游價值。本文以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為例,對其具有的生活空間、消費空間、象征空間和景觀空間四種空間屬性進行分析,并結合四種空間屬性為其如何做好旅游傳播建言。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產品的開發使旅游市場中地質公園得到了充分發掘,國家地質公園作為一種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產物越來越得到關注。我國自2000年實施國家地質公園計劃以來,地質公園建設快速發展,截止2012年,已批準建立國家地質公園138處,建成125處,其中20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地質公園。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以典型變質巖為主體地質遺跡的公園,公園珍貴的地質遺跡是地球億萬年演化的見證,也是不可再生的特殊自然文化遺產;同時木蘭山又有著木蘭將軍等人文古跡,在國內外具有典型的地學研究意義和科普教育意義,是真正的旅游觀光、地質科研、教學和科普教育場所。
雖然有著優越的旅游環境,但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的旅游傳播并不是很成功,旅游傳播的研究一般是通過傳播學中的5W模式進行分析。首先是“傳播者”,地質公園的傳播者不僅僅是地質公園管理者,還包括當地政府、旅游部門、文化部門和地質部門。一方面,相關部門應著力于地質公園的建設和保護,使地質公園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傳播符號;另一方面,需要擴大國家地質公園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積極對外傳播和宣傳,加強“傳播者”這個“信源”的形象權威和可信度。
地質公園所傳播的“信息”,即有關地質公園的全部內容。包括地質特征、地質景觀、文物特征、地質歷史、當地的地方風俗文化、附近景點等。對游客來說,有關地質公園的一切信息都是消除不確定性的有利信息,同時也是吸引游客前往的旅游廣告。地質公園傳播的渠道即“媒介”,是讓外界了解木蘭山地質公園的一切途徑,可以是宣傳冊,電視宣傳片,相關紀錄片等,甚至是相關書籍、紀念品、特色美食等,都可以成為傳播的有利媒介。
傳播的“受眾”,作為旅游資源,地質公園的唯一受眾就是游客。而對地質公園旅游傳播效果的衡量,最直接的就是木蘭山地質公園在游客中的知名度有沒有提高,游客量有沒有增加,游客是否通過收到木蘭山地質公園的宣傳推廣而產生了旅游行為,以及游客參觀后的評價、滿意度是否會形成“二次傳播”等。
5W是做好旅游傳播的基礎。
空間是當前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新視角。木蘭山地質公園所指涉的空間是地質公園文化旅游資源和產品的樣態,是旅游者活動的空間范圍和表現形式。其內涵兼容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產和常態民俗生活文化等諸多方面,是旅游主客體互動的社會文化空間。這個空間是旅游傳播施展的空間,也是為旅游服務的空間。
根據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引申出“旅游地空間商品化”的概念,作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結合,木蘭山地質公園是作為生活空間、象征空間、景觀空間和消費空間而存在的。
(一)生活空間
木蘭山始稱于南齊永明三年,因木蘭將軍而得名。相傳木蘭自幼在此習武,十八歲時女扮男妝,代父從軍,征戰十二載,屢立戰功,封孝烈將軍,木蘭辭而不受,乞歸故里,侍奉雙親,九十而終,葬于木蘭山北。史料記載,木蘭山香火始于隋,盛于唐、興于明清,其佛、道兩教和睦相處于一山,在全國少有,獨具特色,每年吸引數以十萬計的善男信女朝山進香,頂禮膜拜,特別是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和八月初一的金秋木蘭廟會,更是香客云集,熱鬧非凡。
由此可以看出,木蘭山自古以來就是作為生活空間而存在的。有生活空間存在的旅游地,當地居民把自身的“真實生活”搬上“舞臺”,并將其生活作為景點的一部分。一旦當地族群完全被旅游轉變后,原本存在的旅游和他們的日常生活相分離的現象會逐漸緩和并最終消失,逐漸融入他們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二)象征空間
現代場所理論強調場所與人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場所不只是抽象的區位,而是具有一定特征和某種感情色彩的物質空間環境,場所要求其精神形象化。場所精神往往與地段的象征含義有著直接關系?!跋笳鳌币辉~源于希臘語,意為用一具體事物比擬具有相似點的思想和感情。
木蘭山是一個宗教信仰山、一個百姓的精神山,以道教為主體,佛教為輔助,木蘭山有金頂,供奉真武大帝,每年道士仿效當年永樂太子及其率領的五百名御林軍農歷八月入武當山修道的宗教儀式,舉辦一年一度的大型廟會。木蘭山在湖北省的較高的宗教地位。
同時,木蘭山也是著名的革命圣地??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帟r期李先念、陳少敏、徐海東等及劉、鄧大軍一縱一十九旅等都曾在木蘭山一帶進行過長期的革命斗爭。解放后,胡耀邦、李先念、徐向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全國百余名書法家為木蘭山題詞,木蘭山已成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并與蔡店姚家山新五師師部舊址等景點組成了一條紅色旅游線路。
宗教文化和紅色精神將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精神形象化,展現了木蘭山獨特的象征空間。
(三)景觀空間
景觀是旅游地賴以生存的根本,地質公園景觀空間的營造是地質公園規劃的核心之一。從空間相關理論研究來看,人與空間是一個有機整體,且景觀空間對人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很大的影響。2由于空間包含實體空間和深層結構,結合國家地質公園空間的特殊性,可以將國家地質公園景觀空間劃分為兩部分:實體景觀空間和文化景觀空間。其中實體景觀空間是以地質公園本體及其所在環境為載體,主要包括地質公園的外部環境空間、內部環境空間及地質公園本體。由于在木蘭山地質公園,達到典型性要求的國家級地質遺跡不少于3處,可用于科普和教育實習用的地質遺跡不少于20處,興建國家地質公園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研究其歷史文化價值,因此地質公園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就構成了其獨特的文化景觀空間。
(四)消費空間
消費空間是由消費行為與消費者所塑造的一種特定的公共生活空間,其特定性由消費所建構的人們的社會身份和社會關系來確定。木蘭山自1980年開始發展旅游業,1997年被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有著很長的旅游歷史,因此也是歷史悠久的消費空間。發展旅游的最直接目的是讓游客消費,這也是旅游傳播的目的。
旅游地的空間生產受人們的休閑意識、旅游動機以及開發意識所影響。多元化的旅游地空間生產形式體現出人們創造財富的智慧,也體現了空間的無限價值,因此如何利用好木蘭山的四種空間以創造價值是個重要問題,這就需要因地制宜的利用好的傳播策略。
目前來說,我國地質公園雖然數量較多,但相對于其他旅游景點,其知名度并不高,因為地質公園的旅游傳播并沒有形成完整的傳播體系,產品宣傳碎片化,同時在其傳播中產品缺乏獨特性,不能很好的吸引“受眾”。對此,筆者對其旅游傳播提出如下優化策略。
(一)開發相關的旅游副產品
以地質為訴求點的旅游景區,其傳播策略最好以地質為核心,開發與其相關的旅游副產品,以此來豐富地質公園的層次和內容,同時也可以為其旅游帶來新的經濟增長力。疊加的副產品,能夠增加旅游地的品牌效應,而相關副產品被游客帶走時,又是一次有效的二次傳播。副產品涵蓋的內容較為豐富,可以是地質標本、佛道文化產品、小吃、明信片、紀念品及所有能成為商品或被游客帶走的。
(二)利用新媒體傳播
新媒體傳播形式多樣,集文字、聲音、動畫于一體,其良好的互動性和隨時隨地的溝通模式吸引了很多受眾,是絕佳的旅游傳播渠道。國家地質公園的傳播不能錯過新媒體的形式,如積極建設官方網站,與各大旅游網站進行聯合,開通微博、微信公共賬號等,積極將旅游地的景觀空間和象征空間向外展示,吸引受眾。
此外,新媒體是傳播過程中接收受眾反饋和游客評價是最為直接和快捷的工具之一。游客的反饋可以使國家地質公園自身經營中的不足和缺陷得到改進,同時對提高地質公園景區的服務質量、游客滿意度有著良好作用。另外,通過網上舉辦的一系列活動,比如進行問卷調查,分享旅游照片,對參加活動的受眾予以門票或積分獎勵,進行一系列的活動營銷,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傳播作用。
(三)通過游客體驗進行傳播
《旅游傳播論》的作者趙建國定義“體驗式傳播”為:“傳播過程中伴隨著直接經歷、感受,就是體驗式傳播。……體驗也是一種傳播方式?!斌w驗意味著游客的參與,而旅游本身就是一項參與性活動。可以讓游客親自感受地質文化,增加游客的體驗,讓其體會過后能夠由心的贊嘆,這是一種很好的傳播方式。地質公園的生活空間可以讓游客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景觀空間可以讓游客領略地球的奧秘,象征空間這能讓游客體驗佛道和紅色精神,這種寶貴的體驗,都可促進二次傳播。
(四)借勢實現地質公園的旅游傳播
除了地質公園的相關單位對外部進行傳播之外,景區也可以借助外來渠道對外傳播國家地質公園信息。如借助媒體傳播,利用本地的媒體和地質專業的媒體進行報道和傳播,同時可以通過拍攝宣傳片和紀錄片,利用影像的形式向受眾展示地質公園的風采,另外借助每年的道教廟會,進行事件營銷等,都可以有效的傳播地質公園的信息。
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等地質公園因為其獨有的生活空間、景觀空間、象征空間和消費空間,具有非常大的旅游價值,然而因為其旅游傳播存在缺陷,沒能很好的將其旅游價值發揮出來,根據地質公園的各種空間屬性,制定適合景區的傳播策略,國家地質公園才能在科普的同時,將各種發揮空間屬性的優勢,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張紹穩,孫平.博覽會裝飾象征空間創作研究[J]. 中國園林,1999(5).
[2]邵力民.空間形態現代建筑設計[J].中文建筑,2001(01).
作者簡介:王海文,男,甘肅天水人,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研究生,環境設計專業,現就職于武漢工商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講師,中青年學術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