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羅忠桓(湖南懷化)
鄒廷望的退休“經”
文_羅忠桓(湖南懷化)
鄒廷望,新化縣人,明代嘉靖年間進士,河南新蔡縣知縣、戶部山東清吏主事郎中、陜西鳳翔府知府、莊浪道兵備僉事、甘肅行太仆寺少卿,從四品,乃明代廉吏人物之一。告老還鄉居家30年, 其事跡不但成為民間傳說,在當地一直傳為佳話,代代相傳,激勵后人,在明史人物志和地方志中多有記載。
“裸退”還鄉。鄒廷望入仕為官15年,橫跨地方民政和軍政兩個領域,跨越東部、中原和西部三個區域。鄒極其重視個人品格,為官時,直斥貪官污吏,自是崇尚廉正,為官一路,兩袖清風。鄒任陜西知府時捐出自己的工資救濟災民,任莊浪道兵備僉事時,捐工資用以建筑城墻;任甘肅行太仆寺少卿,做到辨明冤案,執法公正。鄒廷望因看不慣嚴嵩濫權所作所為,在51歲便告老辭官還鄉。財物唯圖書數簏、敝衣兩箱而已。
至今當地還流傳這樣一個故事:行前鄒專門雇船以木箱裝了石頭,嚴嵩屬下官員發現這與鄒的行事風格迥異,懷疑鄒根本不是自詡的清官,而是貪官,乃登船檢查,發現是石頭,大為驚訝。事情“鬧”到皇帝那兒,問為何這樣?鄒則回答說:多年在朝為官,歸鄉別無長物,弄出“架勢”,這是要在家鄉人面前為朝廷為皇上“撐面子”,不讓讀書人“心寒”,足見鄒的煞費苦心和忠誠。
專注公益事業。鄒特別重視教育,其在陜西鳳翔(今寶雞)任知府時就在當地創辦書院。還鄉30年,捐出俸銀,召集當地名人修學宮,立社學、義學,開啟當地學風,開化了民智,形成了重教育的傳統。而且鄒歷史性地開啟了一個仕人辦學的傳統,以至后來的仕人爭相效仿,直至民國時代,仍然有一大批人物回鄉辦學。有的直接拿起了教鞭,走向講臺。湖南第一師范名師袁吉六、羅元鯤和曾任湖南一師范教師、長郡中學等學校創辦人之一的羅教鐸等人回歸鄉里,就曾直接執教當地小學。鄒還倡修水利,他倡導修建的攔河壩,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灌溉狀況,當時有“橫灌一千( 畝)、縱灌八百( 畝)”之說,實現了“天下大旱,此地有收”的保障。這項水利工程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至今仍巍巍屹立,福澤世人。
避沾地方利益和名譽。時任知縣稱贊鄒是 “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時任寶慶知府胡梗知鄒貧和敬佩鄒的人品,從清出閑田中撥給鄒數畝,鄒堅辭不受。鄒拒死后享受鄉賢之遇。臨終囑咐其家屬:平生無益于鄉里,死后絕對不能作為鄉賢祭祀。鄒去世后,當地舉人羅可錦列其生平事跡,報請官府授以鄉賢之遇。其家人按守遺命堅辭,致使鄒的請祀鄉賢之事就此作罷。自鄒之后二百余年間,整個縣域再未出現回鄉名流請祀為鄉賢之事。
鄒居家30年,不涉地方政事。他有皇上賜予的“尚方寶劍”一把,對當地官員有監察彈劾之權,但是從不以此來插手當地政務,不參與當地政事,不對地方官員妄加評論。當地官府有的敬佩他,有的畏懼他,在當地開啟了良好的官風社風民風。當地流傳一個故事,有一個新上任官員,經過鄒宅前, 鳴鑼開道,趾高氣揚,途經群眾無不趕忙躲閃。鄒看不慣這位官員的做派,讓家人把“尚方寶劍”立于水稻田里。這位官員見狀,趕緊收斂,低調行事。即使是農民軍也如此,明末農民軍王進才部途經鄒宅,指示:“此乃少卿公宅也,甚勿犯?!笨梢娻u的人格魅力之大和清明聲譽傳播之遠。
鄒的事跡在當地家喻戶曉,一代一代流傳,成為影響后人的正能量,不但是讀書人的楷模,而且是官員的榜樣,尤其孩童從父輩祖輩中接聽鄒的故事,其影響極其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