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林曹 威
1.云南師范大學泛亞商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2.云南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 云南昆明 650500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基層黨支部組織生活創新研究
陳玉林1曹 威2
1.云南師范大學泛亞商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2.云南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 云南昆明 650500
“互聯網+”時代,以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深深植入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甚至思維方式。大學生群體是“互聯網+”時代的主要受眾群體,大學生黨建已經成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針對當前高校基層黨支部組織生活現狀,結合“互聯網+”新常態下分析探討黨支部組織生活的創新途徑。
“互聯網+”;高校;網絡黨支部;組織生活
2016年是國家“十三五”開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攻堅克難階段。同時也是國家貫徹實施“全面從嚴治黨”的時期。如何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是迫在眉睫的重任,也是實施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高校作為黨組織的重要組織力量,高校大學生更是國家和黨組織的重要組織力量。加強高校基層黨支部的組織建設,加強學生黨員的宗旨意識,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黨支部組織生活是每個黨員的基本組織生活,在“互聯網+”時代創新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是進一步加強基層黨支部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因此,本文以“互聯網+”模式下探討如何創新基層黨支部組織生活建設的途徑。
(一)“互聯網+”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計劃。“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指的是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聯合,以優化生產要素、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等途徑來完成經濟轉型和升級。“互聯網+”計劃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深入融合,以產業升級提升經濟生產力,最后實現社會財富的增加。互聯網+主要包括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
(二)新常態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常態”一詞,新常態:“新”就是“有異于舊質”;“新常態”就是固有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第一,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第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從要素和投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新常態的提出是因為中國發展處于改革創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三)全面從嚴治黨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7]。全面從嚴治黨的目的在于第一,加強黨員的自身建設;第二,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第三,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新臺階。黨建一直是高校黨組織重要的課題,基層黨支部組織生活是黨支部建設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同時也是體現全面從嚴治黨的充分體現。
(一)黨員宗旨意識淡薄、服務意識弱化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至今已經走過了95年的風雨兼程,不斷發展壯大。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走過的95年風雨兼程中,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群眾性是黨永恒的主題。大學生黨員作為黨組織中重要的組成分布,也是最活躍的群體。在“新常態”下,價值多元化和理念多樣化給大學生帶來很大的沖擊,是大學生群體的功利性凸顯。同時,面臨著求學、就
業等種種壓力也是大學生的入黨動機利益化,在利益的驅使下去一味地追求,從而忽視了黨性修養和理論學習,黨員宗旨意識明顯淡薄,服務奉獻意識嚴重弱化。導致了部分黨員功利化嚴重,宗旨意識淡薄。
(二)黨支部“規定動作”單一,“自選動作”缺乏
根據規章制度要求黨支部的組織生活的“規定動作”,主要包括入黨積極分子的確定和培養教育,發展對象的確定和考察,預備黨員的接收,預備黨員的教育、考察和轉正等一系列程序。已經形成了固定化和模式化。黨支部組織生活流于形式,過于死板。黨支部組織生活變成了開會、聽報告、寫總結,變成了一種“發言——鼓掌——結束”的形式,缺乏新意,“自選動作”嚴重缺乏。部分黨員對組織生活不夠重視,認為組織生活只是一種形式,造成組織生活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黨支部組織生活“走過場、講程序”,失去了黨支部組織生活的真正意義。
(三)黨支部組織管理缺乏規范化、科學化
據調查發現,很多高校基層黨支部的設立都是按照上級黨委的統一要求進行設立,而且年限較長,沒有嚴格按照黨章黨規的要求及時進行調整,仍然沿用之前設立的組織,依照經驗是開展組織生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在“互聯網+”時代,面對新形勢和新挑戰。仍然保留著原有經驗式的組織結構,導致二級黨委、黨支部,黨小組等的設立組織渙散,缺乏規范化、科學化,從組織管理上嚴重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無法體現先進性和時代性。
(一)把黨員放再“線上”、黨支部掛在“網上”、黨組織建在“云上”
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是黨員溝通交流、凝聚黨員力量,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是“互聯網+”時代最主要的受眾群體,同時也是發揮高校基層黨支部組織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做到“網上網下”雙管齊下。利用互聯網的快捷、便利的優勢,盤活黨支部的“規定動作”,創新黨支部的“自選動作”。通過QQ、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建立黨員的網絡信息,創建黨支部QQ群,建立黨組織微信公眾號。把黨的最新消息動態通過新媒體的形式讓每個黨員第一時間接收、第一時間學習、第一時間匯報。通過開展主題評論和互動進行交流談心,及時掌握黨員信息動態,吸引黨員關注、關心時政熱點,加強黨性修養。更好的實現黨支部組織生活的網絡化、電子化、便捷化和高效化。
(二)建立黨員網絡信息庫,健全黨員組織評價體系。
2014年6月,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中,明確提出了“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的總要求。進一步嚴格和規范黨員發展、審批、信息庫建立等工作。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建立黨員網絡信息數據庫,施行全國聯網。真正把黨員放再“線上”,施行統一管理。同時,建立黨員網絡管理系統。把入黨積極分子的確定和培養教育,發展對象的確定和考察,預備黨員的接收,預備黨員的教育、考察和轉正等一系列程序,采用建立網上申報、考核、審批管理制度。完善黨員的個人信息,實現“線上”交流,建立黨支部“線上”會議制度、“線上”簽到、“線上”提交思想匯報等,建立黨員組織評價跟蹤體系。真正做到黨員管理信息化,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
(三)創新“自選動作”構筑黨支部“網絡之家”
大學生是一個活躍、開放的群體,是新時代新事物的主要受眾群體。獲取信息速度快、渠道多、敏感高。“互聯網+”時代信息的虛擬性、方便性、直接性、快捷性,全天候、高效率、低成本、的特征直接深深地吸引了大學生群體。高校基層黨支部的建設要牢牢抓住大學生獨有的特點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黨建工作要走出書本、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走進網絡,更重要的是走進每個黨員的思想,更好的把黨員教育方式做到信息化、網絡化,把黨支部建設做到多維化、立體化。“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建立黨支部的“網絡之家”,及時了解黨員信息動態,做到及時引導教育。創新“自選動作”利用網絡黨支部進行溝通交流;定期開展專題學習及熱點問題討論;利用網絡信息系統方式提交思想匯報;網絡實時報導近期組織生活;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對組織生活進行監督和檢查。
(四)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網上黨支部”的監督管理體系
“互聯網+”時代,把黨員放再“線上”、黨支部掛在“網上”、黨組織建在“云上”,利用“新媒體”、“大數據”等手段建立方便、快捷、高校的黨支部管理平臺。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網上黨支部”的監督管理,做到建立與管理并重。加強高校基層黨支部的組織領導,強化網絡骨干隊伍建設,培養更多專兼職網絡骨干人員,做到黨的理論宣傳和自身建設相結合。制定網絡黨支部管理辦法,加強對網絡黨支部的管理規章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把黨支部網路管理落到實處,嚴格管理制度,黨員定期簽到、定期參與組織生活、定期提交思想匯報。建立黨支部組織生活的周報、月報、年報制度進行收集歸檔;定期參與黨員民主評議、考核;黨費收繳、民主評議、評價考核做到網上公開,接受監督。
此外,還要注重網絡黨支部與實體黨支部的結合,注重開放性與保密性的結合。
黨的組織建設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基層黨支部的建設要體現時代性,先進性就必須結合當下“互聯網+”時代,利用“新媒體”手段。做到黨支部“規定動作”不折不扣,“自選動作”新穎多樣。在“互聯網+”時代創新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是進一步加強基層黨支部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讓黨支部的建設在“互聯網+”時代的新機遇、新挑戰下煥然一新。在“四個全面”戰略格局的“新常態”下、在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過程中,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黃楚新,王丹.“互聯網+”意味著什么—對“互聯網+”的深層認識[J].新聞寫作,2015,21(3)45-48.
[2]鄭云.網絡環境下高校學生黨支部梅建探究.揚州大學學報,2009(10)45-47.
[3]曾碧輝.高校網絡黨支部建設初探[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30(1)114-117.
[4]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
[5]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2016,(2)70-72.
[6]黃廣東,張茂仁,劉洋等.高等學校創建網絡化研究生黨支部思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5):568-571.
[7]葉篤初,盧光福.黨的建設辭典[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5.
1.陳玉林(1980-)男,云南昆明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黨建工作研究。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5Y116。
2.曹威(1985-),男,云南昆明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