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華
?
文學咖啡館
印證歷史的人
——記李印政和他的文化產業
董華
隨著唐山市冀東革命史研究會紅色文化中心的揭牌,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走進了世人視線。他就是唐山市冀東革命史研究會紅色文化中心主任、唐山印政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印政抗日博物館館長、唐山市高新區瓦官莊村黨支部書記、農民企業家李印政。
李印政,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祖祖輩輩生活在冀東這片黃土地上,淳樸的村風和質樸的家訓對他人生成長起著潛移默化作用,他對生育了自己的家鄉養育了自己的土地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結??忌鲜兄攸c中學23中后,隨著學識的積累,他的文采逐漸顯露,高中時在老師的鼓勵下帶頭創辦了油印校報《三月》,主旨是謳歌家鄉的春天,祈盼大地豐碩的回報。一期期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荷載著這位青年學生拳拳赤子之心飛遍校園,引起全校師生極大共鳴。此舉也激發了他文化鋪路、興辦實業、回報家鄉的殷切信念。步入社會后,他放棄了多個就業機會,毅然選擇了回鄉創業。這個戴副近視眼鏡、渾身散發著儒雅氣息的年輕人,經過市場調查和縝密的市場可行性研究,覺得唐山房地產及市政建設潛力巨大,且發展勢頭良好,就決心以此為契機,走上實業發展之路。經過十多年的打拼,李印政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有了自己的企業和管理團隊。村民們從他身上看到了希望,高票選他當村民委員會主任,一干就是3屆,2015年又被選作村黨支部書記。重任在肩的李印政看著父老鄉親們殷切的目光、聽著老黨員熱情的鼓勵,他堅定了工作信心,暗暗地發下誓言,決心帶領全村走共同致富之路。
李印政所在的瓦官莊村是典型的城中村,被列入平改范疇。因先期的城市建設,部分村民的土地被征收,房屋被拆遷,驟然暴富的村民中有人走上了賭桌,結果因賭返貧,引發家庭矛盾和社會治安問題。還有的村民貪心不足,認為先期征用的土地和拆遷的房屋補償款不合理,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于是醞釀著上訪告狀。對此,李印政不是單純的勸導和粗暴地制止,而是經過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后,摸清癥結所在,登門疏導,有的放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掰開揉碎地講道理,逐條逐字地宣講有關法律、法規、政策,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不安定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經過他和村兩委行之有效的共同努力,瓦官莊村民沒上區、市、省上訪過一次,沒人參與堵路截道、聚眾鬧事,被高新區評為維穩先進基層單位之一,李印政本人也連續多年被評為先進個人。
村里暫時安定,并沒有令李印政掉以輕心。他堅持調查研究,入戶走訪,以拿出萬全之策。他在走訪中發現,富裕后的人兜里有錢、碗里有肉、開著轎車仍不滿足,源于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實屬來之不易。有些人生活安逸了,就不思進取,只知道伸手索取,不講奉獻,不感恩不滿足不回報,終日東游西逛,惹事生非……對這些狀況,李印政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通過自己的人脈關系,先后給多名無所事事的中青年人找到工作,對那些年歲較大或身無一技之長的人不歧視不嫌棄,盡最大容載能力吸收到自己的建筑公司中,并把全村的大、小勞保額度大幅度提升。工作問題妥善解決和收入穩定提高后,村民思想情緒迅速穩定下來。為從根本上解決思想問題,制止不良現象反彈,李印政決定興辦文化產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為村里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注入正能量。
李印政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煤礦工人,秉性剛毅正直。祖父因為掩護一名八路軍偵察員曾遭到日軍毒打,卻寧死不肯說出偵察員藏身之地,用自己的傷痛和鮮血掩護偵察員脫險。父親雖然也是一名普通礦工,卻嫉惡如仇,堅持給孩子們實施正面教育,經常講述發生在村里村外的抗日故事。李印政從小就愛讀書,從連環畫到兒童讀物,只要是抗戰故事,他就愛不釋手,百讀不厭,紅色文化從小就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當上黨支部書記后,在一次外出開會的偶然機會,李印政發現地攤上有人在出售二戰期間侵華日軍遺留下來的軍用物品,幾個青年人穿戴著日軍軍服、軍帽,嘻嘻哈哈地擺出各種姿勢照相,麻木的表情和無知的舉動深深刺痛了李印政心靈,萌發了創辦抗日博物館的念頭。他斥巨資從全國各地收藏愛好者手里購買來萬余件藏品,其中有槍炮彈藥、刀具地圖、服裝鞋帽、鋼盔旗幟、照片書報、作戰記錄和戰死人員花名冊等實物,其中不乏日軍將領使用過的圖謀瓜分中國的戰略圖,還有對滿、蒙、朝鮮等國家和地區作戰態勢圖中的孤品、珍品。經國家博物館肖貴洞、中央檔案館李國偉、軍事博物館楊海峰、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要秋霞等專家學者組成的專家鑒定組鑒定、評估,李印政收購、收藏的抗戰文物具有較大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欣然出具了鑒定證書,并在全國范圍內大力宣揚、推薦。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開創未來,喚起每一個善良的國人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避免歷史悲劇重演,共同捍衛勝利果實,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李印政籌建了“唐山印政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并創建了“印政抗日博物館”,該館總面積達2000余平方米,先期布展的三層就有近700平方米,免費對外開放。按照規劃,待博物館全部建成后,聲光影電和沙盤講解將達到現代化展館水平。有人認為李印政此舉是賠本買賣,是頭腦發熱。李印政不這么認為,他說:我建抗日博物館的念頭是為了讓人們永久銘記那些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解放而英勇獻身的先烈和為此做出貢獻的先輩,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國人民為了追求和平正義、捍衛民族獨立自由、不畏強暴、不怕流血犧牲的斗爭精神,是要引導人們牢記歷史,珍愛和平,不忘國恥,圓夢中華。
李印政認為,抗日博物館的教育意義有三:其一,它可以當之無愧地作為控訴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罪行的教育場所;其二,它具有歌頌共產黨和八路軍功績、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及軍民魚水情的功能;其三,它具有紀念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的作用。
李印政說,抗戰勝利距今已經70周年了,抗戰老兵和知情人士日漸衰老、相繼謝世,如不抓緊搜集發掘抗戰史料,今后將困難重重。歷史不能再現。如果我們再不抓緊發掘、整理、展出抗日史料,我們將愧對革命先烈,愧對養育了我們為革命事業付出巨大犧牲的中華先民。
自2014年冬季“印政抗日博物館”建成并向社會開展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接待了各級黨政領導多次,市內大中專院校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觀人員達1.2萬余人,還有來自北京、天津、山東、遼寧、黑龍江等地慕名而來的參觀者,其中不乏社會精英和知名作家、畫家、書法家等人士。被共青團路南區委、唐山教育學院、唐山學院和多所中小學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燕趙都市報》(冀東版)在這里建立了小記者站,另與朗逸車友會等社會團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印政抗日博物館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2015年7月19日,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秘書長李和平親自來唐山,盛情邀請李印政和他的抗日博物館參加8月2日、3日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國家安全論壇峰會。這是參會單位中唯一一家受邀參展的民辦文化產業,其先導性和社會積極作用得到了與會領導、將軍們及各界人士盛贊,并在《祖國》雜志、《中華愛國網》等多家國家級媒體報道。
2015年8月25日,李印政受邀參加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丹青傳情》大型活動,其愛國言行受到藝術家們熱情贊譽,《中國新聞報》等多家新聞媒體進行了大篇幅報道。
唐山開灤博物館舉辦《冀東抗日烽火展》,苦于展品不足,李印政接到求援后,立即送去300多件抗日文物,助力本次展會,使得《冀東抗日烽火展》大獲成功。
中央電視臺微電影頻道與印政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合拍的抗戰題材微電影《刺刀》已經封機,后期制作也已完成,作為我國重頭戲參加“2015未來影像——亞洲國際青少年電影節”,對其比賽結果,業內人士翹首以待。
……唐山印政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和印政抗日博物館創建一年多來,名聲日盛,引起社會極大關注。
唐山印政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在參與重大文化活動的同時,還十分注重革命老區文化建設,在多次扶貧濟困活動中,為貧困戶、病災戶和鰥寡孤獨老人送去糧油果菜和現金,還經常性地深入到老黨員、老八路、老干部家中訪問,搜集、發掘、整理冀東抗戰和唐山解放的史料,為下一步出版書籍、刊物和影視劇創作積累資料素材。
為進一步拓展業務范圍,加大社會影響力度,印政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與文化部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于2015年12月18日至20日在盛華文玩城舉辦中國書畫名家公益筆會,歷時3天。國畫大師陳長智(國畫巨匠陳少梅之子)、林慶萍伉儷,中華文化大使、中南海藝術中心國禮藝術家張泗端等8位書畫藝術大家參加了筆會,可謂群賢畢至,星光璀璨。為增進雙方的互相了解,書畫家們在筆會開始之前參觀了印政抗日博物館。在藝術家領隊、文化部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協會《赤子》雜志社執行總編姚文正的倡導下,李印政與客人們就書畫藝術、價值取向、冀東抗日大暴動和唐山歷史及風土人情等進行了互動交流。本次筆會部分書畫作品將擇時拍賣,所得款項全部用于扶貧濟困、支援革命老區經濟建設。
李印政,這個農民的兒子,為了當初發下的宏愿,為了人生的紅色目標,沖破重重艱難險阻,堅定地一步步走在人生大路上。榮譽多了,贊揚多了,職務高了,社會兼職更多了,但李印政依舊保持清醒的頭腦,為自己設定一個個要努力實現的目標。他常講,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昭示未來。今天,我們繼承傳統文化、發揚紅色文化,為的是獲得正確的啟迪和教育,達到“存史、資政、育人、警示、教化”之目的。作為我們這一代后來人,發展是最好的繼承,進步是最好的紀念。
新擬就的發展宏圖中,李印政計劃要繼續發展文化產業,建設紅色文化廣場和紀念碑,籌建抗戰題材的影視劇拍攝基地,加緊進行影視劇創作、拍攝,增加互聯網動漫制作,加緊“紅色文化叢書”的編纂出版,用實際行動承接北京企業戰略轉移,為加速實現京津冀一體化作出貢獻。
在“唐山市冀東革命史研究會紅色文化中心”揭牌儀式上,李印政的表態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為把這座英雄的城市建設的更繁榮,更美好,更輝煌,我一定要勇于擔當,成為烈日下朵朵鮮花頭上的那棵參天大樹,成為洪流肆虐時那道高高隆起的堤壩,成為寒風刺骨時天空中高懸的那輪灼灼紅日,成為風雨中海岸邊那座熠熠閃光的燈塔。
打開李印政的工作日志,扉頁上的詩句發人深?。貉惆讶俗謱懱焐?,我把人字立地上。頂天立地一個人,怎樣做人細思量。
詩言志。
我們期待著李印政為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再獻碩果,為弘揚紅色文化再立新功。
依舊年輕的李印政正大步行進在公益活動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