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富
?
兩山排闥送青來
——寫在現代教育出版社唐山分社成立一周年之際
劉寶富
現代教育出版社唐山分社成立一年了。一年來,從悄然面世到蹣跚學步,從小荷才露尖尖角到鄰家少女初長成,這個出版社每一步都帶給我們驚喜,也帶給我們啟迪.作為唐山第一家出版社,它的誕生與成長不僅對于我市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繁榮`文化產業的勃興發展應當具有推動意義,而且對于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也應當具有一定的啟示,在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程中也應該能夠盡一份綿薄之力。
出版社的可貴在于創新。創社伊始,出版社即大開風氣之先,許多工作都帶有創新的意義,在遷安等市縣設立編輯分部、出版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讀物、編輯社刊《出版新時空》,搭建讀者俱樂部平臺等等,起步就走在了創新的道路上,所思所想,所做所為無不展現了他們文化創新的膽識和勇氣。
出版社生存發展的關鍵在于打造品牌.品牌分割市場,這是市場經濟的普遍現象。在文化產業如火如荼的今天,市場競爭中,許多一批又一批的傳統名牌倒下,隨之而起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新名牌,在出版行業也是如此。
這當然與行業興衰、情勢漲落有關。令人欣喜的是,現代教育出版社唐山分社創立初期就以文化市場為導向,精心布局,高起點謀劃,樹立了精品意識和品牌戰略思維,主動出擊,積極探索,在較短的時間內先后出版了我市著名陶瓷藝術家胡長連的著作《胡長連陶瓷藝術》,和王麗萍精心撰寫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環境的創設與利用》等精品書籍,初步培養起了自身的作者群和讀者群,形成了。
一個有生命力的出版社,領導的魄力和編輯的眼光是關鍵的要素。社長衛紹明歷經三年努力奔波,使現代教育出版社分社落戶唐山,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的物力,展示了他投身文化建設的情懷和魄力。一年來,他把全部心血用在了分社上,研讀資料、宣傳報道、業務拓展,從最初的僅憑一種感覺一種激情啟動,逐漸轉化為自覺地全身心投入這項事業中。
對一個出版社來說,編輯幾乎是他們的靈魂。被公認為出版典范的珀金斯,在1914年至1940年代之間,在美國查爾斯斯克利布納之出版社擔任編輯,催生了名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以及沃爾夫等人的不朽名作。從而也使該出版社成為美國最負盛名的出版社之一。翻譯家高莽說“人民文學出版社——對我來說不止是一家編書印刷出版的機構,還是一個育人成長的地方”。現在我欣喜地看到,在唐山自己的出版社里,有一批除了精于業務外,還善于同作家、藝術家、各界人士交朋友,關心創作者的編輯隊伍,他們能夠體會到創作者的甘苦,贏得創作者的心。市作協主席王家惠、副主席楊立元、《中國小作家》主編王開貴嚴格把關,帶頭組建了一支高水準的編輯隊伍,“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這樣一批高素養的中青年編輯人才是分社步入輝煌、助推唐山文化發展的關鍵。
分社業務蒸蒸日上,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首先,注重保證選題的科學論證水平,一個出版社的業務水平如何,先要看它制定的選題如何,這取決于出版社班子對自身社會職能的深層次理解。其次,提高與著譯者的合作水平。出版社的工作離不開著譯者,所取得的成績都是與著譯者共同完成的。提倡與著譯者交朋友,優化編輯與著譯者的關系。第三,為實現選題,完善書稿而不斷加強編輯自身的文化修養。
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視角去解讀一個優秀并有影響力的出版社,其描述與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現代教育出版社唐山分社要成為一個久負盛名、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社,其氣概與責任感肯定是有相當一部分著眼于全社會、全唐山的,而不僅僅著眼于市場,惟其如此,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才能真正達到統一。在整個文化界正處于改革的陣痛與發展的探尋中,面對挑戰與機遇,對文藝界來講,如果僅僅把分社成立一周年作為一個因時際會的慶典活動,而忽視了其特殊的人文意義所帶給我們的啟示,那么就會失去一次很好的審視自我、關照唐山文化的機會。對于分社自身而言,一年的努力成果只意味著過去,他一樣不能回避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尤其是未來的競爭中,出版社的身份特征在逐漸淡化,已經形成的品牌等光環都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接受考驗。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為現代教育出版社唐山分社成立一周年,為它的成績歡欣鼓舞時,還要認識到成績只屬于過去,重要的是今后的持續的發展與輝煌。
祝愿現代教育出版社唐山分社有一個更加晴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