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彬剛
?
淺析“兩粵宗師”鄭獻甫的教學理念
覃彬剛
摘要:“兩粵宗師”鄭獻甫對兩廣地區的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其教育理念提倡保持個人獨立見解,要求多讀書多實踐,講究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既要博覽群書又要詳略得當,強調思想開闊和兼容并蓄等。探究鄭獻甫的教學理念在現代教育中仍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鄭獻甫;“兩粵宗師”;教育學;教學理念
鄭獻甫(1801--1872),原名鄭存綸,字獻甫,號小谷,又號識字耕田夫。廣西象州縣人,壯族,清代道光、咸豐、同治年間著名經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詩人、學者,有“兩粵宗師”之稱。鄭獻甫出生于書香門第,從小聰穎過人,能詩善對。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進士后任刑部主事,因不滿官場黑暗,為官僅一年余便辭歸故里。終生以著書講學為業,先后主講廣州、宜州、桂林、象州、柳州等地書院。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于桂林。鄭獻甫一生著述宏豐,計有經學、文學、政治、詩歌著作100多萬字留世,這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
少年時代,鄭獻甫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開館教書,令其耳濡目染。鄭獻甫天資聰穎能過目不忘又肯刻苦用功,后得到湖北巡撫伍實生的賞識延請其為幕賓,鄭獻甫更是有機會盡讀其藏書,由是學識更為淵博。鄭獻甫是從事教育工作的飽學之士。
在進入仕途之前,鄭獻甫曾在家鄉附近設館教學。考中進士后,只當了14個月的刑部主事,便棄官回鄉,在教學與著述中終其一生。自41歲以后的30年中,鄭獻甫先后在雒容洛江書院、宜山的慶江書院、榕湖書院、龍豁書院、鳳山書院、柳江書院、德勝書院、秀峰書院、廣州的越華書院,象州的象臺書院等當過主講,7l歲逝世于桂林桂山書院山長任上。鄭獻甫以其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教學,在兩廣地區培養了成百上千名學生,較為著名或成就較大的有石建渠、林肇元、韋豐華、黎申產等。鄭獻甫不愧為“兩粵宗師”。
鄭獻甫在多年教育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與教育方式。他治學嚴謹,執教認真,在書院里傳授經世致用的學術思想,在教學上提倡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并主張為學應學以致用;他反對只為應試科舉而讀書,反對空疏無用的八股文,要求學生博覽群書,勤學好問,刻苦鉆研。雖然鄭獻甫教育的目的是為封建社會服務的,但他對傳播先進文化和發展教育事業所作出的貢獻仍是值得肯定的。
(一)強調個人的獨立見解
鄭獻甫在思想上強調個人的獨立見解和獨特風格,反對迷信權威和盲從古圣先哲。元代以來,程朱理學被歷朝統治者定為官方哲學,朱熹的《四書集注》成為士人必讀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對于理學的流弊,鄭獻甫痛心疾首,直攻其妄。他曾經寫過一篇《女子未嫁而守節殉死不得為禮論》,抨擊女子未嫁而守節或殉死的主張,乃是“迂儒不情之論”,“足以禍世”。他對婦女遭受的壓迫和苦難,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他把理學比喻為剝奪人們自由的監獄,指出流弊所至,往往使人們變成毫無主體性的傀儡和工具。
他刻畫道學家的嘴臉:“高談人之初,動語天之理。自圣而自賢,乃由南宋始。”(《感興雜述》其一)他揭露理學和制藝時文的淺薄無聊,荒唐可笑,泛濫成災,貽患社會。一針見血地指出:“如何三百年,更增一層獄。”(《雜詩》其三)“宋創四書注,明創八比藝。誰知百年后,更增一重弊!傀儡笑登場,聊持竿木戲。”(《雜詩》其五)
(1)工程投資與結構設計之間的關系。工程設計階段需要確定材料的選擇以及落實工程方案,這與整個建筑工程的投資成本有著重要聯系。如果建筑結構設計不合理,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就會增加,施工難度也會增大,增加施工過程中的人力物力財力損失,最終提高了工程投資。
鄭獻甫生活的時代,理學彌漫于整個社會,科舉成為士人的入仕之途、進身之階,他能夠奮臂而起,公開批判理學和科舉流弊,可謂驚世駭俗。
(二)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鄭獻甫教在教學生學文學時要求學生作文章應翔實爾雅,不取浮靡。鄭獻甫明確提出:“夫詩不特當有才情,當有學問,并當有閱歷。”主張為文作的個性和不同風格,不然就會千篇一律,所見乏陳。他還主張為文作詩的,人要有豐富的學識、高超的寫作技巧和純正的心境情操,“人果書卷富足,筆力高奇,即不為文而文固在也;果天性淳和,心地清妙,即不為詩而詩固在也。茍未有此根本,即不可妄張此門面。”認為基于個人知識和閱歷之上的詩文才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志向和抱負,自然樸情流露出佳作。因此他常在課余時間,率諸學子出野外名勝古跡游玩,或到前人讀書巖緬懷實,激勵諸學子克勤刻苦,立志創業;或到名山大川觀風景,回來后要學生寫游記。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求“得江山之助”,不斷地充實自己。在授課時鄭獻甫不僅要回答學生的質疑問難,師生展開辯論更是經常的事情。鄭獻甫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開放式的先進教學模式,這在封建王朝的教育中實屬難得。
(三)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在學習和辯論中鄭獻甫可以看出每個學生之間的差別,然后針對不同的情況給予相應的輔導。鄭獻甫主張教學當由易到難,由淺人深,循序漸進,并因材施教,使學生能夠接受,才有成效。他尤其強調打好基礎。說:“其在初學尤是始基,宜先授以千字文或急就文章,次授以《爾雅》、《毛詩》,取其意明而句短,又易于上口;又次授以《孝經》、《禮記》,取其相近而事切,又易于講解。”經過這教學,“計聰俊者不過三年,遲鈍者不過五年,可以畢其文矣。”之后再使學生受更深的教育,“然后進以四書,進以群經,授書有序,講解有方,自然次第可貫。”這樣學生才易于進步;他反對好高鶩遠的教學,“今人于始學,即授以四書白文;未盡一二經,即授以四書講義,不過為作文應考計耳,殊不知糊其慧心而誤其終身。”鄭獻甫這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們借鑒。
(四)博覽群書,詳略得當
鄭獻甫主張為學當博覽群書,積累知識,讀書時當多讀多練,領悟情意,讀練結合,主張學生面對浩繁的知識海洋,在各門學科之間有所取舍,合理安排。他結合自身的經歷,嚴格要求學生讀書應博而雜:“十三經即不能全熟必須全讀,否則有并其篇簡而不能舉者矣;十七史即不能盡記必須盡覽,否則有并其朝代而不能辯者矣。子書則純者如《茍子》、《楊子》、《文中子》;駁者如《老子》、《莊子》、《韓非子》;及《呂覽》、《淮南》、《風俗通》、《說苑新序》皆須涉獵,以資學識。文則賈、董、枚、馬,下至八大家;詩則韓、杜、蘇、陸,上至十九首,必須博習,以為法式。說部則王伯厚之《困學紀聞》,洪容齋之《隨筆五集》、王野客之《野客叢書》,亦須游歷,以廣見聞。”
他提倡多讀強記,“書讀一遍味同嚼蠟,讀十遍苦中有甘,讀百遍苦盡甘來。”這正符合“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他要求學生讀書應有感而發,要作讀后感,“讀經書,溫古文,摩時藝,必須使心得其解,意得其機,然后取題作。”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必須理解教材,領悟其意,抓精神實質;同時要加強練習,鞏固知識,才能使課本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
(五)為學當不斷進取
鄭獻甫認為學無止境,為學當不斷進取,勤學好問,刻苦鉆研,方能有成。他在解釋其書齋為何名為“補學軒”時說:“凡物厥斯補,補斯完,完斯止,學無所謂完也;凡物少斯補,補斯足,足斯止,學無所謂足也;故事皆可補,惟學無可補。”所以他反對不思進取的學習態度。他曾在一封家書中勸導兒子鄭濮要勤學,不要懶惰:“終日若無事,動則尋人說閑話,靜則避人看閑書,久則避人睡閑覺。此等行習,而能有成,則從古未聞。”這就告訴人們,從古到今,懶惰的人是學不到知識的。只有努力學習,刻苦鉆研,不斷進取,才能學到知識,成就事業。
鄭獻甫主張學生應刻苦攻讀,“飽覽群書”,“以資學識”,一定要形成愛讀書、勤讀書的風氣,否則就干脆回家種田。他認為學問是無止境的,作為學生,不應當有滿足的時群書”,“以貧字識”,一定要形成發讀書、勤讀書的風氣。他認為作為學生,不應當有滿足的時候,所謂“學無所謂完”,“學無所謂足”。只有不懈地追求,才能成為有學問的人。
(六)強調思想開闊,兼容并蓄
鄭獻甫對教育的看法具有獨到的眼光,他思想開闊,兼容并包。他對經史以外的知識并沒有完全排斥,甚至對西方的科學技術也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作為樸學家,在書院里治經學傳經學是他的首要任務。但他思想開明,專研經史的同時,對其他學科也采取容納的態度。如對理學,他認為樸學、理學并非絕然對立,“博而考之則為經,精而研之即為理。”“理既全具于心亦將發揮于事。”認為“理”是人們可以遵循和依據的道理,是實用而非空洞的。
雖然鄭獻甫把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等學科列為“旁學”,但他也為自己不通這些“旁學”而感到遺憾。他說:“天文家之星象,地理家之輿圖,非通法則不能了然,經制中田賦,樂律中尺度,非通數學不能了然。余生平短于此,故經說中每略于此,有限于已,不禁有望于人也。”“有限于已,不禁有望于人也。”表現了一個大儒虛心好學的胸懷。
他還主張學醫、卜,“卜何以決兇吉,醫何以治疾病,似亦不可不通。”鄭獻甫不足的地方是他把詞曲、雕刻等技藝列為“俗學”而不主張去學習。他說:“至詞曲者,詩之余也;刻石者,字之余也。通亦可,不通亦可。等而下之,偏長薄技或以求食,惟世俗之吹彈博奕則太無賴,竊不愿子孫與之為伍也。”
只讀四書八股文、五言八韻詩,他認為那樣的學生是只會應付考試而成為學問空疏的學究,認為辦學如以爵祿誘天下士子于章名浮文之中,勢必錮人心智,耗人才力,不利于學術的發展,不利于人才的造就,于國于民無益。
他說:“以科舉取士,以資格用人,以簿書考吏,謂天下萬事皆有一定之例。士無論者有學無學皆可于名,人無論有才無才皆以進,則奇才異能之士日以退。游士滿世,濫官滿朝,及天下之多事也,則士愈易得名,而人愈易得官,夫豪杰之材不可聚而得,氣節之士則可預而養也。救時之術不可強而為,經世之學則可勉而通也。天下之人才不在于上,則待時者必伏于下,不出于正則乘時者且人于邪。今之法,不足以得天下之大才,且足以壞天下之小才也。”一百多年前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能有如此開明的思想,確實難能可貴。雖然說鄭獻甫的教育目的是為封建社會服務的,但他受儒家優秀教育思想影響很深,且在教學方法上也大都承襲了儒家的一套,諸如重立志篤學,重倫理道德教育,重踐履躬行,重學問思辯,重啟發誘導,重因材施教,重自學自得等。這些反映教學規律的東西,他多能繼承下來,并發揚光大。
(七)發揚有教無類
鄭獻甫發揚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主張普及教育。尤其是地處南疆僻壤的廣西,人才稀少,知識貧乏,更應注重教化之事,所以他的學生既有地主富豪的子弟,也有貧苦農民的子弟,鄭獻甫對學生不分貧富等級,一視同仁。因而他一生培養了一大批較有作為的學生,為社會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鄭獻甫畢生從事教育事業,曾經執教廣西各大書院,擁有豐富的教育實踐和教學經驗。學習和借鑒鄭獻甫的教育思想與教學實踐,古為今用,有助于我們繼承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樹立尊師重教、愛讀書、重實踐的良好風氣,特別是對于象州地區的教育有重要意義。
在鄭獻甫的家鄉(象州地區)提起鄭獻甫時,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對他并不認識或知之甚少,在這相當大的一部分人中尤以青少年為主。由此可見推廣當地歷史名人鄭獻甫的事跡是艱巨而意義深遠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劉映華選注,《鄭獻甫詩選注》,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蘇彩、黃錚主編,《歷史文化名人鄭獻甫論叢》,2005年版.
[3]候玨著,《兩粵宗師鄭獻甫》,2011年版.
[4]葉玉生著,《嶺南俊乂鄭獻甫》,1994年版.
作者簡介:覃彬剛,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5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