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家莊市鹿泉區文物保護管理所 康志靜
展廳文物的保護與利用
文/石家莊市鹿泉區文物保護管理所 康志靜
文物展廳由于其布展格局的精致巧妙,展品獨特,空間利用科學,觀者賞心悅目,讓館藏文物陳列在大眾面前,讓館藏文物活起來,讓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活起來。
文物展示;保護;利用
鹿泉區歷史文化展示廳坐落在鹿泉市宣傳文化中心的東南側,與相鄰的海山公園連綿為一個整體,寧靜中滲透著清幽的氣息。高大的玻璃幕墻與醒目的黃色外拉框架相互依托映襯,格外耀眼。
由于其布展格局的精致巧妙,展品的獨特,先后吸引省市多家單位前來參觀學習,2009年,2010年,兩年間先后有國家領導人李長春,國務委員劉延東,來我鹿泉區歷史文化展示廳參觀并指導工作。
鹿泉區歷史文化展示廳的占地面積較小,整個布展面積200多平方米,(在目前開放的展廳中,當屬較小)怎樣利用較小的空間,展示較多的文物,傳達給觀者較多的信息,文物的科學保護與利用成為我們的主旨。
由于整個展廳的空間較小,在確定出入路線時,確實給我們出了個很大的難題。按觀展常規,正門兩側分列出入口,較符合常態,但考慮到整個展廳使用面積較小,在參觀過程中,有出有入會顯得較為嘈雜,必定會影響觀者的情緒,我們就考慮把展廳內側直通樓道的小門開辟為出口,觀者由院內北側正門進入展廳,參觀結束后通過樓內走廊直達院內南側。觀者在院內南北兩側得到分流,既保護了文物展品的安全,又保證展廳的有序觀展,又排除了,因人員大量聚集帶來的安全隱患。
在布局的設計理念中,我們首先確定了布局的通透性,使整個展廳空間,相互呼應。在整體布局上,確保不因人為設計缺陷縮小視覺空間。
在展柜的設計上,確定了三面靠墻處使用較低的矮柜,中間部分林立較高較精致的玻璃立柜。在矮柜的設計上,我們淘汰了以往舊式直板式玻璃柜,大膽采用,下為鐵質柜體,上為圓弧形玻璃照面的特型柜,此設計即開闊了觀者的視野,又便于多角度多層面觀察器物。最重要的一點,它有效改變了直板玻璃柜不同角度玻璃反光致使出現影像,造成光污染的缺憾,對文物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間部分,我們設計了,下為鐵質柜體,上為直板式的玻璃柜。共分四行三列,供精品器物陳列,充分利用各層面空間,不同角度展現文物的不同側面,使文物得到充分的保護利用。為彌補空間較小,不能使多種器物陳列的缺陷,我們嘗試了在展柜上部墻體上,設置展板的新思路,使展板內容與其下部陳列器物相呼應,把陳列器物作為一個點,展板作為一個面,在觀展器物的同時,可以從展板上獲取此大類器物的更多信息。
整個展廳按時代劃分為四個板塊,各板塊以精品陳列。點亮觀者的眼球。
第一板塊,我們定名為“悠久的歷史”。“古象牙化石”“石斧”“石環”等的陳列,向人們講述了鹿泉古老的歷史,“銅削”“銅戈”等器物又把人們帶入了戰馬嘶鳴的戰國時期。“銅拱”的發現更進一步證明,采礦業,冶銅業的發展與我市的銅冶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第二板塊,我們定名為“富麗的陵寢”。整個展廳展品以“高莊漢墓”出土器物為主。器物的展出更加突出漢代文化的主脈絡。整個展示廳充滿了漢代文化氣息。尤其是“漢折腹銀盆”“三朱雀鈕附耳銅鼎”“蘑菇鈕鏤空蓋圓銅壺”“鎏金銅匜”等器物的展出,使觀者無不驚嘆!“銀盆”從出土至今保存完好,光亮照人。觀者無不稱贊其匠心獨具,技藝精湛。在王侯墓出土代表女性的“三朱雀鈕附耳銅鼎”令專家都頗為驚嘆,不解。在參觀的過程中她作為一個謎團也被觀者悄悄帶走……“蘑菇鈕鏤空蓋圓銅壺”以蓋體合一的形式出土,破解了異地出土同類壺的真實使用價值。為此類壺的真實用途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第三板塊,我們定名為“民族大融合”。南北朝的“白陶馬”“陶牛”“陶駱駝”“陶武士俑”等器物的展出,受到觀者贊賞,從神態安逸的“陶駱駝”,到形神兼備的“陶武士俑”,我們似曾看到了遙遠的大漠風沙,體會到了異域風情。
第四板塊,展出的是各個時期的錢幣,精致的“貝幣”“布幣”“刀幣”“方孔圓錢”等,把觀者悄悄帶入了駝鈴叮當的悠悠歲月。
在展廳講解方面,我們打破了以前那種格式化、職業化,分區、分塊的講解,探索嘗試,引領式、導引式講解。每名工作人員引領一組觀眾(一組大約10人),由入口至出口,進行全程講解。通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們總結得出,此種講解方式,即保證了參觀秩序又改變了以往分塊講解造成上下板塊銜接有斷層,講解不清的弊病。
在講解方式和講解內容上我們進行分層,針對觀者人群,制定了不同的講解方式。對于老年人群,我們倡導溫馨式講解,“即語速放慢,聲音降低,有問必答”。在整個參觀過程中,盡量與老年人的活動頻率相一致。充分接受前輩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創新,力求完善。
對于中青年人群,我們倡導交流式講解,在展品講解的過程中我們以不間斷的互動為主軸,由淺入深,不斷提出問題,探討問題,解答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加深觀者的記憶,使他們對鹿泉文化產生更深的認識和興趣。以觀者為媒,把我們鹿泉文化傳播的更廣、更遠,使更多的人,認識鹿泉,了解鹿泉,贊賞鹿泉,以達我們的初衷。
針對青少年學生的參觀,我們倡導提問式、解答式講解,在講解中,我們以歷史教科書為主線,把展品結合到歷史脈絡中去。有問有答,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在不斷鋪開的歷史畫卷中,學習探討。
文物是不同時代的文化符號,是不同歷史時期的見證者,直接或間接反映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狀況。是研究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工藝美術的珍貴實物資料。我們即要保證展廳文物的安全又要保證展廳文物的充分利用。科學做好展廳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工作,讓展廳文物真正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