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棟
河北大學碩士研究生 河北保定 071000
刺激二孩生育意愿是“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的關鍵
趙偉棟
河北大學碩士研究生 河北保定 071000
運用分類法對生育意愿低下的原因進行歸納總結,認為在生育意愿很低的現實背景下,“全面二孩”政策面臨“落地難”的問題。要解決推進“全面二孩”政策實施與群眾生育意愿不足的矛盾,必須在育嬰補貼、就業和教育等方面給予支持。
“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意愿;育嬰補貼
計劃生育政策一直是我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之一,它的每一次變動調整,都牽動著億萬人的心。做出“允許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調整,是國家基于對生育意愿和人口變動趨勢的準確判斷,可以說是順應民情、符合民意之舉。
以往有關生育政策與生育意愿關系的研究,多以實證分析為主。本文采用分類研究方法,在對育齡人群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影響不同育齡人群生育意愿的原因,并提出“全面二孩”政策可能面臨的問題。不僅是對以往研究的一定補充,而且對正視新政的實施效果、完善生育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育意愿直接支配著人們的生育行為,群眾生育意愿的變化,成為我國調整生育政策的重要依據。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居民的生育意愿總體上表現為多育和偏男。70年代,人們的生育意愿開始發生變化。1979年對北京、四川兩地的城鄉青年進行了生育意愿調查,結果表明城鄉青年的平均意愿子女數均低于2個。進入21世紀后,三次大規模的調查顯示了我國居民生育意愿的變化情況,“一男一女”成為人們最普遍的意愿生育性別組合。
在分析生育意愿變化趨勢方面,多數學者認為我國城鄉居民的意愿子女數均呈減少的趨勢。鄭真真對江蘇省調查的數據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婦女理想子女數、意愿生育子女數、現有子女數和現有計劃生育子女數分別為1.7個、1.5個、1.1個和1.3個。風笑天對全國12個城市符合生育二孩條件的育齡夫婦的抽樣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顯示,城市育齡夫婦中只有14%左右的夫婦申請生育二孩。侯佳偉等利用1980-2011年間的生育意愿調查結果,分析得出了2000年以后理想子女數為1.6-1.8人,且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均呈下降趨勢。
從學者們對生育意愿的研究中不難發現,不管是前些年的調查數據,還是最新調查數據,均反映出人們生育意愿偏低的事實。而生育意愿過低,容易使政策面臨遭“遇冷”的危險,出現“落地難”的問題。
第一類育齡夫婦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不想生二孩和不能生二孩。一項關于山東省育齡夫婦二孩生育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中,對“單獨”和“雙非”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在年輕的“單獨”家庭中,育兒成本和生育觀念的轉變成為影響夫婦生育二胎的主要原因;在年齡較大的“雙非”家庭中,身體健康狀況和年齡成為影響二胎生育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類夫婦則完全受益于“全面二孩”政策。我們仍然可以將這些夫婦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夫婦已經有了明確的生育二胎的計劃;第二種是夫婦正處于觀望狀態。對有明確生育二孩計劃的,“全面二孩”政策的作用就會凸顯出來,夫婦的生育意愿最終會轉化為生育行為。而對處于觀望狀態的夫婦來說,造成他們猶豫不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生理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三大類:
從生理因素來看,年齡偏大和身體欠佳因素使得一部分想生二胎的夫婦望而卻步,因為這些育齡夫婦的年齡大多在35歲以上,再生育面臨的風險較大。從經濟因素來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并且這種較以前“低迷”的經濟狀況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對于生育二孩,顧慮“養不起”的心態比較普遍。加之入托難、學費高等一系列問題,造成了人們不想生、不敢生。從社會因素來看,現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提高,生育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女性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會生活和工作當中,生育意愿大大降低。
鑒于群眾生育意愿偏低和“全面二孩”政策可能面臨“落地難”的問題,國家有必要通過調整宏觀政策,對按政策生育的家庭給予必要的支持,以提升政策的感召力和實施效果。
(一)對按政策生育的家庭實施補貼
采取“育嬰補貼”制度,對按政策生育的家庭給予鼓勵。這一制度,既要總結以往“獨生子女”家庭獎勵扶助的經驗,也要借鑒國外鼓勵生育的做法,積極引導人們按政策生足。針對不同層面的計劃生育家庭,需要制定不同的生育補貼辦法。對生育二孩家庭進行獎扶,應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則,使具備同樣條件的生育家庭享受統一的扶助標準。
(二)在住房、就業問題上實施優惠政策
對按政策生育二孩的夫婦在住房、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減輕這部分人的生活壓力,使其有信心、少顧慮地生育二孩,也是提高生育意愿的有效辦法。同時,按政策生育二孩的夫婦應享受更多的就業優惠政策。國家在進行制度設計時,對這些優惠政策要有明確的適用標準和規定,作出具體安排,確保優惠政策能夠落到實處。
(三)加快生育成本社會化進程,減輕企業生育負擔
計劃生育獎勵扶助作為生育成本的一部分,不僅需要國家的直接支持,也需要加強對生育成本社會化的“軟激勵”。因此,完善生育保險制度,促進生育保險的社會統籌規劃,加大生育成本社會化的支持力度,盡快建立生育成本社會化運作機制,是減輕企業負擔的有效舉措。
(四)加大托幼事業支持力度
近年來,孩子“入托難”、上學費用高等一系列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給本就不高的生育意愿澆了一盆冷水,成為阻礙政策落地的又一桎梏。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緩解低齡教育的供需矛盾。
為此,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公辦幼兒園、托兒所等機構的建設,對公辦幼兒園給予財政補貼,減少父母的教育費用支出;同時鼓勵民營教育機構參與其中,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學質量。
[1]賈志科.20世紀50年代后我國居民生育意愿的變化[J].人口與經濟,2009,(4):24-29.
[2]陳蓉,顧寶昌.上海市生育意愿30年的演變歷程[J].人口與社會,2014,30(1):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