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磊
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對青蒿素獲獎及其榮譽歸屬的反思
宋 磊
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為表彰她發現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一種抑制率為100%的抗瘧新藥,被授予美國拉斯克醫學獎。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迄今為止在中國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獎項。原本是值得學術界慶賀的事情,但隨之而來的確是眾多的爭議,其中一項爭議就是青蒿素獲國際大獎的榮譽歸屬問題。本文對青蒿素研發全過程進行思考,試圖解決青蒿素獲獎榮譽歸屬之爭的問題。
屠呦呦;青蒿素;榮譽之爭
20世紀60年代初,越南與美國交戰于亞洲熱帶雨林,瘧疾肆虐東南亞,極大的削弱了雙方的戰力,因此控制疫情已成為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屠呦呦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危難時刻臨危受命。作為研究組長,屠呦呦以身試藥,終于在1972年第191次實驗中找到100%抑制率的青蒿素及其第一個衍生物──雙氫青蒿素,大大提高了抗瘧藥物的療效。青蒿素的發現成功挽救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有效的抑制瘧疾病情,2011年9月23日獲得有諾貝爾“風向標”之稱的國際醫學大獎──美國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在世界榮獲的最高獎項。自此,屠呦呦及其青蒿素進入世人的眼簾。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再一次站在領獎臺上──這個離諾貝爾最近的中國女生藥學家。但是青蒿素的研發成功,并不是屠呦呦一人的研究成果,還應有藥材的篩選人員、成分提煉人員、臨床試驗人員、結構分析人員等等諸多環節參與研發的科研人員。此外,在青蒿素整個研發過程中,對青蒿素的成功提取是采用先進科學儀器,而不是傳統中藥提取方法,因此,當公布屠呦呦個人成為諾貝爾獲得者時,隨之而來的就是對青蒿素獲諾貝爾獎的歸屬問題的兩種爭議,究竟榮譽應屬于屠呦呦個人還是屠呦呦集體?是應歸功于中醫還是歸功于西醫?
1969年1月,屠呦呦被引進到“523辦公室”并任命為“523項目”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主要負責兩項任務:一是尋找新藥;二是在現有成果基礎上繼續研究,力求去掉常山堿上的毒性,解決服藥后患者嘔吐問題。屠呦呦憑借自己扎實的中醫藥學基礎理論和現代中藥學知識,系統的收集和整理歷屆與抗瘧有關的醫藥典籍,同時閱讀大量建院以來的人民來信,走訪很多老中醫,2個月的時間,屠呦呦匯總出包括內服、外治、植物、動物和礦物等2000多個抗瘧藥方,然后從中精選640個,編集成冊《瘧疾單秘驗方集》。它的出現為屠呦呦日后抗瘧的研究明確研究方向,是我國自主研究抗瘧新藥以來的一大突破。
1971年屠呦呦在東晉葛洪撰寫的《肘后備急方》中尋得蛛絲馬跡,“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從中整理思路,改用溫度60℃的乙醚冷浸法處理青蒿,隨后把青蒿提取物注入患有鼠瘧的小白鼠體內,結果鼠瘧的抑制率提高不少。實驗結果證明低溫提取物質是保證青蒿藥效的必要因素,隨后屠呦呦進一步改用沸點更低的溶劑處理青蒿,終于在1971年10月4日研發青蒿的第191次實驗中成功獲得了可以100%抑制鼠瘧的抗瘧試劑。并得出結論:植物青蒿的新鮮葉片中含有抗瘧活性成分,同時采摘青蒿的最佳時節必須是青蒿即將開花的時刻。為進一步證實研究成果,屠呦呦把抗瘧試劑運用在與人體結構最為相近的猴子身上,結果表明,抗瘧試劑對猴虐的治療效果十分理想。抗瘧新藥研制成功的曙光近在眼前,可是屠呦呦的三無身份(無留學背景、無博士學位、無院士頭銜),以及實驗室莫名的大火,把屠呦呦推到風口浪尖,人們對她的研究成果產生了深深的質疑。為證明自己,屠呦呦立下“軍令狀”,以身試險,勇敢的做青蒿提取物臨床實驗的第一人。屠呦呦的堅韌品質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終于謠言不攻自破。
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和同事們獲得了抗瘧有效單體的提取物質──一種白色針晶,并將之命名為“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合成了青蒿素衍生物,以證實它的抗虐性比天然青蒿素高出很多倍,1974年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幫助下,用當時先進的X—衍射方法測出它的結構,這就是青蒿素第一代衍生物──雙氫青蒿素。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成功挽救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性命,得到了國際的認可,并被授予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和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兩項大獎。
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鑒定會最終認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在這個長達數頁的結論中,只字未提發現者,只是含糊的說:北京中藥所。2009年,屠呦呦出版《青蒿素及青蒿素類藥物》,因在引文中署名自己,于是有人撰文批評她:沒有肯定其他研究小組和自己研發小組其他成員的作用。這正是引起爭論的主要原因,在當時,很多科學家認為屠呦呦用低沸點提取青蒿有效物質,雖然是重要貢獻,但屠呦呦集體在整個研發環節中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僅從屠呦呦發表的文章來看,她夸大了自己所在的研究組在“523”項目中的作用,突出了自己在研究小組中的領導地位。而且國內很多學者認為,國際大獎拉斯克獎的評委會不了解中國的實際國情,片面的把來自全國“523”項目組的數十個抗瘧課題組都劃歸屠呦呦的領導,因此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科學獎榮譽應歸屬集體,而不是屠呦呦個人。顯然這些學者的爭議在當今科技爆發的大科學時代并不合理。
正如1965年9月17日,我國首次用化學方法成功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一樣,這是世界首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研究成果,標志人類在探索生命奧秘的旅途上的重大突破。在楊振寧博士的推薦下,人工合成胰島素以“集體”的研究成果參選諾貝爾獎,可是最終無緣落選。分析原因,社會主流說法是因為諾貝爾科學獎評選規則上有明確規定:“每項獎一次最多只能推薦3人。”美國Lomalinda大學的周勇教授就在2001年1月8日的《北京青年報》中談到:“由于人工合成胰島素是“集體”研究成果,參加的主要科學家有10余人,最后平衡的結果,國內方面推薦了4位獲獎候選人,而諾貝爾科學獎評選規則上明確規定,每項獎一次最多只能推薦3人。諾貝爾科學獎再次與中國科學家擦肩而過。”由于國內科研墨守成規堅持群眾路線,無法明確提供集體與個人間對在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研究過程中起的決定作用,并且忽略科學規范,因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與諾貝爾科學獎失之交臂。
屠呦呦研發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與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類似,存在最大爭議是在科學研究進展中個人與集體的辯證關系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于社會進步使人類的觀念改變的結果。在七八十年代,我們對知識的觀念是公有的,是大家共同的財富,人人都可以隨便使用。而現在,知識私有化,變成私有產物,因此在研發過程中創新理論尤為重要。青蒿素和人工胰島素雖然都是以集體形式參與研究活動,但屠呦呦個人在整個研發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卻是至關重要的。她是第一個從古典書籍中成功找到青蒿素的有效提取時節、提取部位的人,是第一個運用化學方法提取具有100%抑制率的有效成分,第一個把研究成果運用到臨床試驗,并以身試藥的人。我們不能否認在研制過程中科學共同體為青蒿素的研究做出的努力,但是屠呦呦個人在研制過程中的突出貢獻和敢為人先的優秀品質,使她對拉斯克獎、諾貝爾科學獎的榮譽歸屬當之無愧。
屠喲喲獲獎理由是:“發現青篙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美國拉斯克評獎委員會的評價是:屠喲喲領導的集體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于中國傳統中醫師們留下的遺產,把最寶貴的研究成果帶入21世紀。他們提出三點依據:一是誰先把青篙素帶到“523”項目組;二是誰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篙素;三是誰做了第一個臨床實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米勒·路易斯在《細胞》雜志上撰文解釋授獎予屠呦呦的理由,“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我們毫無疑問地得出結論: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藥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是發現青蒿素的首要貢獻者。由此可見中國的科學要想得到歐美范式的認可,必須腳踏實地,甘于寂寞。屠呦呦研發青蒿素盡50年,憑借自己的專業和智慧,不懈努力,艱苦思索,為世界提供新的創新理論和科學發現,給全人類帶來福祉。屠呦呦的研究是為科學而科學,為解決人類困苦的疾病而研究,不涉及功利,是追求真理純粹的科學。
首先,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做出的三點依據即授予屠呦呦以大獎的理由是毋庸置疑的,是對屠呦呦在青篙素及其衍生物研究過程中的領先地位和創新思維肯定。拉斯克獎是美國的獎項,他們的價值觀念與中國不同,因此我國科學家有一些不同觀點不足為怪。在七八十時代,我國的科學共同體把科研成果榮譽歸屬問題視為禁區,長期以來無人敢于觸碰。只要科研工作者間彼此尊重,成果就是集體共有的,因次提出榮譽歸屬問題是沒有意義的。然而,在科技發展的大科學時代榮譽歸屬的問題并不僅僅關系到科研工作者的榮譽和聲望,同時更關系到我國的學術共同體在世界的威望與民族自信心,同時也關系到人類對科技發展規律的認識與理解。從根本上說,它關系到人類科技事業的進步與興旺。因而無論從發明者、管理者的立場還是從國家與整個人類的立場來看,都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因此,在判定青蒿素的榮譽歸屬應主要看在研究新問題或造新物質的前提上,是誰最早提出新發現與原物質的不同的特殊屬性。根據我們對青蒿素研發的過程析可以清晰地得到結論:屠呦呦有自己的創新理論、通過古典書籍有目的地從青蒿中成功提取青蒿有效物質,進而用化學技術得到抑制率更為顯著的青蒿衍生物并且臨床試驗獲得了成功。在科研活動中屠呦呦明確的知道自己要利用乙醚的低沸點的特性提取的物質是青蒿素,屠呦呦把青蒿素注射到患有鼠瘧的小白鼠體內驗證了青蒿素抗鼠瘧的高效性,隨后的猴瘧也獲得了同樣的治療效果,因此得出結論:青蒿素就是抑制瘧疾的有效物質,是青蒿素的重要性所在。基于此我們可以十分公正地說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是名副其實的!
其次,對于青蒿素的獲獎的榮譽歸屬另一個爭議是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應歸功于中醫還是西醫的問題。屠呦呦研制青蒿素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研究方向來源于古籍東晉葛洪撰寫的《肘后備急方》,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曾記載“細黃花,大如麻子”,其味苦、截瘧等性味功能的記載。青蒿屬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都十分常見,為屠呦呦研究提供原材料的同時也帶來繁重的研究任務量。對此屠呦呦采用系統的研究方法根據《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把研究重點逐步轉向青蒿的處理方法上,包括品種選擇問題、采收最佳季節、藥理的具體部位、提取有效物質的方法等,把傳統中藥處理方法中的煎、煮、熬改用低沸點乙醚進行處理,目的是防止高溫破壞療效,同時去掉無效的酸性部分,保留具有藥效的中性部分,最終藥效得到明顯提高。青蒿素是一種僅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全新的化合物,它的提取雖然通過現代藥理學和化學的提取方法,經歷了提取物提純、測定化學結構、分析藥效、動物體試驗、臨床試驗等嚴格的制藥流程,和傳統中醫方法雖有很大的區別,但是沒有中醫古籍的理論指導,是很難做到的。這是我國大膽的引進現代科學技術同我國傳統中醫的精華結合起來的原創成果。因此,青蒿素能夠得到世界的認可,中醫功不可沒!由此,我們更應該意識到中醫藥是巨大的瑰寶,是我國古代醫藥學者智慧的結晶,很多被人熟知的療效藥都來自中草藥如:麻黃素、奎寧、阿莫斯林等,這表明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也能夠給現代科學家們帶來啟發。經過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醫學理論相結合,中草藥對于疾病的治療將取得很了不起的成就。我們應該更好的傳承,通過創新,開辟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進而為世界做出更多的貢獻,獲得世界的認可。
最后,在大科學時代,科學發展離不開多種學科的共同作用。科學研究的結果會影響人類的前景與命運,減少科學發展中的爭議,明確榮譽歸屬,使科學健康發展尤為重要。人類需要的不是為了獲獎而科學的科學家,而是對科學艱苦思索,追求純粹、為社會提供新的科學發現和創新理論的科學家。屠呦呦正是這樣,此次獲獎貢獻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甘于寂寞,屠呦呦從事青蒿素的研究盡50年,半輩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她對臨床試驗的精益求精使得青蒿這個在中國大地上非常普遍的植物變成了治療瘧疾的重要藥品;二個是發揚中國古代“神農嘗百草”的不畏精神,在640種植物中,成功找到有效抗瘧植物;三是創新理論,利用的乙醚低沸點萃取技術,將青蒿素提煉出來,并制成無毒的、具有100%抑制效果青蒿素衍生物,是第一個把青蒿素作為抗瘧藥劑進行臨床試驗,并得出結論的人。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挽救全球數百萬人的性命,是我國的驕傲,是我國一個時代杰出科學研究人員的杰出代表。屠呦呦在領獎臺上多次指出榮譽是大家的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也肯定在研發青蒿素的過程中“523項目”組的每位參與者,都有著不可抹滅的功勞。但如愛迪生所說,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而1%的靈感卻是最難得可貴之處。屠呦呦以她特有的方法,獲得抗瘧療效顯著的青蒿素,用她獨有的創新意識和敢為人先、以身試藥的勇氣把中國的生藥學展示給世界,是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驕傲和學習的。因此,青蒿素獲獎榮譽歸屬屠呦呦實至名歸!
[1]孫秋霞.屠呦呦:讓青蒿素走向世界[M].中國科技獎勵,2015-06,192(25).
[2]周勇等.新世紀里中國科學家離諾貝爾獎有多遠.北京青年報,2001-01-08.
[3]靳士英,靳樸,劉淑婷.抗瘧藥青蒿素類的研發與屠呦呦獲拉斯克獎的啟示[M].現代醫院,2012-03-12.
[4]宛菊.屠呦呦獲拉斯克獎激起的……[J].創新科技,2011,(6):34-37.
[5]黃松平,朱亞宗.科技發明權與屠呦呦青蒿素發現爭端的化解[M].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