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強
生態文明與僑務“三體融生”的哲學意蘊探微
張蘇強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日益成為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關注點,沿海地區僑務工作歷來重視經濟社會發展,但忽視生態文明理念培育和弱化生態問題解決路徑絕非長久之計。歷史反復證明,無論華僑華人作為開拓者和助推者,還是建設者,僑務工作始終引導華人華僑遵循利益、責任和命運共同體的同一性邏輯沒有改變,生態文明建設彰顯從利益、責任到命運“三體融生”嬗變的內在訴求,更是從本體論上驅動、認識論上的提升和價值論上的契入。
生態文明 僑務 利益 責任 命運共同體
古往今來重大國家戰略的提出必然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政治考量,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亦由如此。東南亞地區相對的發展環境,日益成熟的沖突協調機制,原料集中和人口密集的生產優勢等等都促使我國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中著重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倡議。巨大的發展機遇擺在眼前,企業更是尤為看好這一戰略政策布局。然而興奮之余,更值得我們思考的事情便是發展背后的環境問題。換言之,任何發展都無法脫離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自此,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以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發展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這一要務更應提上日程。這就為生態文明建設與僑務工作在本體論、價值論和認識論中的邏輯契合與現實統一奠定了前提。
本體論上驅動是強調華僑與國家社會實現本體意義上的個人與集體的利益共同體。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發展的歷史不僅是一部中國對外經濟交流史,也是華僑華人移居海外的歷史。沒有華僑華人的積極參與和精心維護,海上絲綢之路聯結中國與海外各國的紐帶作用就無從談起。而海上絲綢之路一詞的由來更是顧名思義,是指相對于陸上絲綢之路而言,指中國一直延續不斷地依托海上貿易活動與世界各國和其他地區所形成的經貿來往關系。由于早期這些活動中,絲綢等絲織品成為最典型的輸出商品而聞名于世,因而這種經貿往來被形象地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直至隨著貿易往來的日益擴大,陶瓷、茶葉等也逐漸成為中外貿易的主要商品。由此,中國成為四大古代文明古國離不開與海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密切交往,離不開海上絲綢之路發揮的巨大作用,更離不開華人華僑的滿滿熱血,中國由此才逐步融入世界體系,成為人類文明王冠上不可替代的璀璨明珠。
認識論上提升是指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帶一路背景下,海上絲綢之路這一主題中的命運共同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進,我們會發現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呈現值得關注的特色:在當地社會構成中,華人華僑處于較為穩固的地位,特別是當地經濟產業中足以形成較大影響力。并且他們移居時間較為久遠,這些優勢為他們參與當地經濟開發和中國對當地發展投資都創造了便利。華人血統、當地的文化親緣這二者的結合,使得他們可以揚長避短,發揮溝通中外的優勢功效,成為連接我國內地和周邊國家、地區的紐帶。這種融血統親緣的共同體、兼具地域和時代特色的有利條件,都足以推動華人華僑成為新世紀新階段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有生力量。
價值論上契入,真正形成如下幾個根本定位:華僑的價值,華僑工作的價值,一帶一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價值,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責任共同體。其一,華僑如何體現價值,真心認同是關鍵。華人華僑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內在認同是重要前提,只有從內心真正認同了海上絲綢之路,那么化解矛盾成為可能,共同發展成為趨勢。其二,華僑工作如何保證價值,政策溝通到位是核心。我們黨歷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僑務工作并非只是為單純聊聊天,喝喝茶,而是要解決好政策與發展實際的縫隙,打通我們的應然與實然之間的障礙,做到華僑華人理解政策,熟悉政策和運用政策,實現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統一。其三,一帶一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價值如何實現,協同發展是基本原則。一帶一路囊括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這兩大經濟文化發展區域,二者的發展不但不會沖突而且還能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其四,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責任共同體如何彰顯,承擔責任和共同發展是根本要求。打造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這是發展的初衷,也是探尋中國與海外各國之間經濟增長之道,解決發展之困,謀求全球化新時期的合作之策??傊陨鷳B文明建設為核心內容,以一帶一路為背景,以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依托,是新時期發展僑務工作的重要議題。這既要從本體論驅動、認識論上的提升和價值論上的契入共同著手來完成。
[1]黃曉堅.海上絲綢之路與華僑華人---基于潮汕僑鄉及海外潮人的歷史考察[J].新視野,2015(3).
[2]俞密林.對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思考[J].發展研究,2015(2).
[3]袁新濤.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J].東南亞縱橫,2014(8).
[4]肖漢強.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與建議[J].辦公自動化,2014(10).
[5]王鵬.一帶一路背景下中企面臨的環境風險[J].世界環境,2014(7).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
本文系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格倫德曼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課題編號:KYLX15-0201)階段性成果,并得到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智庫)的支持。
張蘇強(1986-),男,吉林白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現代性、生態文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