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钘瑩
淺析美與美學的問題
王钘瑩
生活中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會引發我們關于美與美學的思考。我們知道什么是美,但是在理論上,卻不知道美在何處。美學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本文將從關于美是什么、美學的研究對象、美的整一性等三面淺析美與美學的問題。
美 美學 審美
對于現代人來說,美無處不在,但是相反,美學卻并非處處皆有。美,是人類社會最普遍而又最平常的現象,說最普遍,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個世界有美的存在,每一個人都懷有一顆愛美之心,俗話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選美之舉,歷代以來一直都存在;說最平常,是因為我們人類對美一直很難從知識的方面和理論的角度對其有一個明確的把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客觀上能夠感知什么是美,但是在理論上,卻不知道美在什么地方。
美學之難,難于其研究對象“美”之難。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關于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的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美學研究的是關于內在直覺判斷、人身上的異稟以及天才如何激發出來。
德國人鮑姆加通首次提出:Аеsthеtik(美學)。在他看來,感性學仍然是一種低級認識能力。感性和情有關,感性學,也就是關于情的研究的領域,一般稱之為審美的領域。審美,就是內在的生命整體和外在對象的溢出之間,通過內在的感官而達成的相互的敞開的狀態。審美不同于知識,它并不尋求可知的必然的知識;審美不同于實踐,它并不尋求事物的當下的改變。審美是一種內在生命和外在自然之間的相遇。
當所有人都稱贊某個對象很“美”時,他們說得很有可能完全不是同一回事。這是由于每個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獨特的個人特征所決定的,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說,同一個人的心理感受,也總是處于時刻的變化過程之中。更何況人們在審美活動中所用以判斷對象的價值標準不同,面對同一對象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所以對此現象并不值得感到驚訝。而美的理論化,就是對我們每天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客觀世界的美的地方有一個理論把握,然而,面對一個客體,我們從對象上找不出美的分子、美的原子來。因此,當我們感受到某個客觀對象存在美時,又不能在客觀對象中找到使它成為美原的某種實體因素的時候,會把理論的堅實性定位到在主體感到美的“感”上。因為美學的真正對象既非主體,也非客體,而是將主體和客體一同帶到各自的真實之中的那個純粹的“一”,或者叫作存在本身的顯露,或者稱之為絕對者的榮耀。美學是以絕對為目標的,是以對主體和可以的同時出離為目標的,而這種出離也就是彼此的敞開,這種敞開也就是內在的彼此的朝向,這就是存在的渴望。美學是超出有限性進入無限整體的內在通道,或者說是無限的整體進過有限性,以顯露自身的方式。在相遇中,那超出主體和客體的部分,也就是超自然的部分,榮耀光輝的部分掙脫出事物,從而達到了超自然在自然中的敞現。
因此,美本質上不是一個對象,也不是臨摹感嘆,而是對一個不可臨摹的榮耀的見證。正如中世紀思想家所說的,美是絕對者的類比。
因為美是絕對本身的通道,因此,美所開啟的就絕對不只是一種形式的節奏,而是真、善、美的整一性,或者展示了生命本身的榮耀。在這一整體性中,美同時也是真,也是善。因為絕對自身的顯現,絕對的缺乏也就是顯露出來,丑、惡、假也得以呈現。因此,美同時是相遇,是顯露,是啟示,也是克服。因此,美與其說是一個名詞,或者一個形容詞,不如說是一個動詞,至少是絕對本身的感性化,絕對本身的降臨。因此,美是一個事件,或者如諾瓦利斯所說的,美是一個絕對的命令,或者說,美是一種招聚、聚集,將主體和客體招聚在絕對的自身開顯之中。然而,絕對之為絕對,永遠保持為隱藏的本性。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學》是他的學生根據他在海德堡大學的講課記錄和教學提綱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藝術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他對美有一個宏觀的定義“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在他看來美源自絕對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觀精神性。絕對理念的發展是必然的,美的產生、發展也就是必然的。他所說的理念就是最高精神和最高的實在。因此,黑格爾說:“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里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質”。
海德格爾說美是一種眨眼、暗示、暗號;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美是世界所不配有之物。美是一種相遇,相遇是彼此的美在對方的顯現。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