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君 王洪彬
淺析新校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路徑
——以齊魯工業大學菏澤校區為例
劉君王洪彬
通過分析齊魯工業大學菏澤校區思想政治教育建設規劃目標及實踐情況,探究其需改進之處,并從理論建設、師資隊伍、學生主體等方面提供具有可行性實現途徑。
立德樹人 思想政治教育 理論 實踐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一重要的理論創新不但確立了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也確立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2013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強調: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不斷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青年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和培育十分重要。高等學校要抓緊青年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實為立德樹人的平臺建設和措施手段,切實提升德育工作的效果。
齊魯工業大學菏澤校區還處于建設發展初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從零開始高起點設計,構建起相對結構先進和拓展性好的工作平臺,建立幾條基礎工作主線和品牌活動,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的專兼職隊伍,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學生培養工作的基礎核心,夯實基礎,樹立德育育人的鮮明旗幟,實現“立德樹人”的基本目標。
菏澤校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和學校“人格健全、身體健康、思維創新、素質全面”人才培養標準,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愛國主義為旗幟,以黨團建設為基礎,以民主管理為形式,以校園文明為展示,秉承“明德勵志,崇實尚能”的校訓,培養德才兼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就是要強化廣大團員青年的團性和黨性,以黨支部和團支部的組織建設為主要內容,強化組織意識,提升黨團組織在青年成長成才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斷強化青年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以愛國主義為旗幟,就是要圍繞事件點和時間點,理性宣揚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明確青年人的歷史使命和當代責任,把青年人的發展進步和實現國家富強的中國夢有機結合。
以黨團建設為基礎,就是要發揮好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黨建的互動作用,培養一支黨性修養高、先鋒模范作用突出、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思想建設骨干隊伍。
以民主管理為形式,就是要提升廣大青年學生民主參與治校的責任和意識,拓寬參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渠道,群策群力,共同進步。
以校園文明為展示,就是要建立科學的校區管理制度,約束廣大青年學生的日常行為;建立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青年學生的文明素養;積極開展創建校園文明活動,促進青年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以上建設內容都將以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落實到校區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中去。
菏澤校區2014年實現首批招生,現有兩級學生一千多人,目前實行條塊化管理,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剛剛起步,正處于探索期和定型期,主要實踐工作如下:
(一)建設理想信念教育平臺,依托輔導員和班級團支部,開展黨建帶團建工作
在入黨積極分子確定階段,在直屬黨支部指導下,各學院輔導員與入黨申請人逐一進行組織談話,評定他們的黨性修養水平,幫助他們查找不足明確努力方向,從而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直屬黨支部在學校黨校的統籌下,會同各有關學院黨校優質教學力量,對校區入黨積極分子進行黨課培訓,通過學黨章、知黨史、感黨恩、強黨性,端正入黨積極分子入黨態度和動機。
通過統籌校區共青團力量,成立校區臨時學生團總支,積極指導協調各班級團支部開展主題團日活動和思想討論活動,推動“三會一課”制度的執行,強調團支書講團課、宣傳委員講形勢政策、組織委員做好支部黨團建設的材料交納和談話預約等基本工作。團總支在校區團員青年中倡議“堅定理想信念,拒絕圣誕、紀念毛誕、喜迎元旦”,加強意識形態教育,唱響永遠跟黨走的主旋律。
(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廣大青年學生愛國、愛黨、愛校、愛家的仁愛情感
基本形成上半年以勿忘國恥愛國進步、紀念“五四運動”為核心,下半年以銘記歷史抗日救國、紀念“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為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一體雙軸四核”教育平臺。
校區學生團支部積極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在清明節開展祭掃革命烈士陵園活動,參加“國家公祭日”活動,在紀念抗日戰爭70周年活動中開展了觀看勝利日閱兵、開展“薪火傳承 青春致敬”主題征文、“崢嶸歲月 圓夢中華”主題演講比賽和團支部主題團日活動,進行校區主題團日和“銘記歷史愛國熱情 擔負青年責任使命 承載校區創業夢想 篤實勤勉奮發向上”紀念橫幅傳遞和簽名活動、 “紀念一二·九 共圓中國夢”百人萬米接力賽等。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團日開展活動,提升廣大團員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并逐步具化為愛校情結。
(三)加強黨團建設,強化組織觀念,發揮黨團支部組織的服務指導職能,提升黨團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吸引力
以《省委高校工委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和學校組織部下發的《齊魯工業大學發展黨員工作手冊》為指導,結合黨組織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和團支部對優秀團員的幫扶督促,在增強團性、端正黨性中彰顯組織力量。
開展團支部制度建設,明確團支部思想建設工作內容,明晰團干部崗位工作職責,提出團支部創建“五四紅旗團支部”的工作目標。
開展學團干部工作培訓,通過培訓會強化學團干部工作素質能力、提升工作方法藝術;通過主題團日交流會,交流工作心得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工作質量;通過崗位經驗交流會,探討工作內容、工作規范和工作效果,深化工作內涵。
(四)提高團員青年參與思想政治建設的興趣和參與度,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過程,積極推動學團組織民主化管理進程
各班級團支部下設團小組,分別由支部委員擔任小組長,團小組策劃并建議主題團日活動形式內容。各支部專項委員組成一個委員會,如組織工作委員會、宣傳工作委員會、支部書記委員會,選拔出委員會骨干干部,負責匯集整合專項工作目標、方向、實施、反饋,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
(五)注重理論引導與實踐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通過校園文明建設形式進行展現,內化于心提升政治素質,外化于行展現校風校貌,固化教育成果
開展了“正視戀愛觀念,重視未來發展——樹立大學生正確戀愛觀念倡議書”倡議,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從“雙十一脫單”思考如何樹立正確生活規劃。舉辦“分享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演講活動、國學經典誦讀與分享活動、“魅力國學”知識競賽等,加強學生傳統經典文化修養和人文素養教育等。
因校區起步較晚,規律循環、反饋提升的經驗較少,很多工作雖然有良好開端,但在建設條件方面存在形式和內容的限制,仍需改進之處在于:第一,打造思想政治建設陣地特色,謀劃設計工作品牌;第二,結合思想政治課程和教師資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高度和質量,提高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學工作人員的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第三,學生黨建工作條塊管理下,協調落實與各學院黨校工作具體分工與合作;第四,從人員配置、資源配備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對黨團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建設的支持力度
雖然校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存在很多不足,但是經過三個學期的探索,基本實現了立德樹人的基本目標,從校區長遠發展考慮,仍需繼續探索加強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途徑。
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就必須不斷完善其實現路徑,主要包括課堂教育、學生活動、理論研究等。具體實施方法有:
(1)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結合校區實際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和方法。首先,分階段分層次,因時而異貫徹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因人而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生長環境差異,學生的價值觀呈現多元化趨勢,因此,在整體教育內容一致前提下,關注個人訴求,通過主題班會和個別談話的形式實現共性教育和個性培養相結合。最后,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勢利導,讓學生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中來。當今大學生能夠主動通過多種途徑關注社會發展,對國內外各種有關思想政治相關問題都有自我主觀見解,因此學校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建立起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提高學生正確判斷和選擇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地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
(2)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高校共青團作為學生自己的群眾組織,其豐富的經驗對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獨特的優勢和鮮明的針對性。發揮團員先鋒模范作用,增強團員意識,組織團員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加強團員思想教育。通過組織團干部培訓,明確團支部的工作職責和任務,加強基層團組織干部隊伍建設。
(3)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作用。課堂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和根本保證。首先,要豐富和充實教學內容。將十八大報告引入課程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結合社會時事,促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其次,改革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教學方法。發揮新媒體的作用,把豐富的理論和鮮活的事例相結合進行講解,抓住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進行分析討論,使思想理論課能夠真正地貼近和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4)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以身示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師資力量。兩者肩負著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其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其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引導其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風范教育影響大學生。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
劉君(1987-),女,助教,碩士學歷,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王洪彬(1973-),男,助理研究員,碩士學歷,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