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順娜
融入客家文化加強醫德教育
——以嘉應學院醫學院為例
劉順娜
客家精神是客家人對中原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的結果,也是客家人在歷史實踐的洗禮中凝聚成的優秀品質。刻苦進取、廉潔修身、和而不同的客家精神對醫學類學生在醫技、醫德和人際方面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在以醫學類學生為主的嘉應學院醫學院,融入客家精神進行素質教育有助于提高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實效性。
客家精神 醫技 醫德 人際
客家精神是客家先民智慧的結晶,是客家文化的精華。“一部客家文化史就其本質來說,是一部傳承和創新的文化史”[1]。客家先民將中原文化散播和融會到足跡所及之處,對其進行傳承和創新。這種文化再創造成就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的精髓成就歷久彌新的客家精神。目前得到多數人認同的客家精神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吃苦耐勞、積極進取;二是勤儉廉潔、愛國愛鄉;三是團結互助、和諧共處;四是崇文重教,開拓創業。
客家精神激勵著歷代客家人開拓進取,也是維系社會和諧的精神橋梁。在以醫學類學生為主的嘉應學院醫學院,融入客家精神進行素質教育有助于提高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實效性。
客家先民為避戰亂、不屈異族統治等原因,從西晉末年開始(歷時1500多年進行了五次大遷徙,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最終形成了新的民系——客家民系。遷徙而來的客家先民“多是中原貴胄、衣冠世家、仕宦之家、書香門第”[2];這些“后來人”由擁有優勢資源的上流人士變成了“入侵”的“客人”。作為“后來者”到了一個優勢資源被土著人占據的陌生地方,為了生存只能向尚未開發的山區進軍,這便是今天客家人多集中在群山環繞的粵閩贛等地的歷史原因。
這群“后來者”依靠、過人的智慧、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戰勝了這片險山惡水。客家先民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地勞作,把荒涼山野變成層層梯田和片片井田。隨著人口的繁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缺乏、商業不興的山區無法支撐日益龐大的人口,于是客家人紛紛出外謀生,遠赴異國他鄉開拓創業。這些敢為人先的客家人在海外創造了一個個商業傳奇,這是梅州等客家族群聚居地有華僑之鄉美稱的原因之一。留在本土的客家人也沒有就此滿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而是像在外闖蕩的父輩一樣積極進取,只是他們嘗試的是另一種方式,即希望通過教育的途徑來改變命運。崇文重教是客家一向來的優良傳統,客家人作為中原貴胄秉承了儒家“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正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重文教、薄農工”的觀念在客家族群聚居地變得異常強烈。在這觀念的引導下,客家人竭力為下一代創造就學條件,族中有賢能者通過助力機制來“捐資助學”,想方設法進行智力投資。這種努力使客家人培養了許多有學之士(例如大埔縣出了多位翰林,梅州地區有多位院士),為國家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客家人聚居的梅州因此又獲得了文化之鄉的美稱。
不論是最初的開墾,還是之后遠赴異鄉創業,或是崇文重教,這都是客家人在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積極進取、艱苦奮斗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這種積極進取的客家精神是醫學生在艱苦而漫長學醫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在我國眾多專業門類中,醫學類專業學生是公認的最辛苦的學生群體之一。作為醫學類學生,未來很可能會成為一名醫務人員。但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人員并非易事,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努力鉆研的人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文科類的調研或許要很多年才能見效,但醫學生是否有真材實料在他看診的過程中就可以一探究竟。所以作為一個醫學生必須練就過硬的本領,才能得到病人的認同和信任,才有立足之地。
醫學類專業一方面門類眾多又時有交叉,另一方面在醫學實踐中往往不是單方面呈現的;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懂得本門類的知識,還要有觸類旁通的能力。這就無形中加重了課業負擔。繁重的學習壓力迫使醫學生要有釘子的“擠”勁和“鉆”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研和實踐。這種“擠”勁和“鉆”勁可以在客家人開荒拓業、崇文重教所形成的積極進取精神中找到榜樣的力量。
在醫學類院校中通過專題講座、故事會、調研等形式向醫學生灌輸客家人積極進取的先進事例,指引醫學生在學醫之路上不畏艱難,奮勇前進,正如葉劍英所提倡的:“攻城不畏堅,攻書不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堅實的醫學基本功是一個醫學生成為醫生的先決條件,而廉潔從醫則是一位醫生獲得病人信任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廉潔一詞最早見于《楚辭·招魂》,東漢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的注釋中給廉潔下了一個定義:“不受曰廉,不污曰潔”,即廉潔是指不接受他人饋贈的錢財禮物,不使自己的清白人品受玷污。古者有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在古代學者看來,禮義廉恥是構成一個人品德的四大要素,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將使得這個國家和民族遭受滅頂之災。腐敗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事情,普通老板姓很難腐敗,因為他們沒有一定的公權力。也就是說腐敗群體都掌握著一定的權力,例如行政權力、學術權力、企業權力等等。如果一個國家腐敗成風,那么這個國家的執政黨就會失去執政的公信力、失去支持它的民眾,當腐敗程度超過一個國家國民(特別是底層民眾)的接受度時,動蕩就在所難免了。可見廉潔對一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客家先民在漫長而艱辛的遷徙過程中,經受戰亂、傷病、天災和饑餓的考驗。他們失去了安逸的家園,失去了優越的身份,在異地他鄉忍饑挨餓地尋找重建家園的理想之地。歷經磨難的客家人從沒忘記“一絲一縷,當念物力維艱”的古訓,在艱難的歲月里形成了廉潔奉公的客家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客家人的族規家訓中。例如粵東地區的張氏家規中就有“崇尚節儉”條目:“持家有道,勤儉二方。勤則生財,儉為備荒。懶惰之人,難為衣糧。奢侈之我,好景不長。勸我族人,節儉為尚。居不貪高,房堅宅亮。食不求珍,腹飽口涼。衣不華貴,齊整大方。器質而潔,不圖排場。”[3]梅州蕉嶺的《林氏族譜》的家訓之一是:“克勤克儉,勤為開財之源,儉實蓄財之方”。客家人不僅重視廉潔的清明,認為做人要輕財重義,做官要清廉公正。客家人秉承《孟子》一書中“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古訓,視錢財為身外之物,過眼云煙,樂善好施,愛國愛鄉。例如著名華僑胡文虎,他在抗戰年代“以社會之財,還諸社會;自我得之,自我散之,以天下之財,供天下之用”。[4]
在國難當頭,他幾乎散盡家財救國難,用實際行動表達出舍小家為大家的愛國情懷。客家人的這種特性與其先民因為戰亂和異族統治而南遷的歷史有莫大的關聯,所以當國家有難、家鄉有難,大多數有為的客家人能為了大義犧牲小我。這種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精神是客家人廉潔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
廉潔奉公的客家文化對于從醫人員而言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醫德。救死扶傷是醫者的絕對命令和道德義務,也是一個醫生應有的擔當。然而在當今的中國社會,醫療衛生腐敗時有發生,以藥養醫的現狀成為業界不敢說的公開秘密。這不僅是對醫生這一神圣職業的污辱,更是讓那些與病魔做斗爭的患者心寒。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作為人類身體的工程師,廉潔從醫是醫生應有的道德操守,也是建立醫患之間信任關系的重要橋梁。客家文化有豐富的廉潔修身的文化資源,如果能將這些資源整合后,通過醫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再現出來,喚醒他們內在的良心,那這對于廉潔從醫行為的養成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大規模客家先民遷入南方,這勢必影響土著人的利益。作為“入侵”的“客人”只能通過自己的智慧,發展當地的生產力,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速,讓土著人感受到“入侵者”帶來的利益,才能使土著人悅納客家人。客家先民受到儒家文化中“禮之用,和為貴”的深遠影響,主動地將從中原帶來的先進的農耕技術毫不保留地與所在地的土著人分享。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昔日荒涼的山野變得阡陌縱橫、生機勃勃、如詩如畫。客家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進行小本經營,給土著人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客家人把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稀有的”物種帶進了深山荒野,用文明代替野蠻,用共享繁榮和發展代替了殘酷的戰爭,創造了客家人和土著人雙贏的局面。
客家人與鄰相處,力求和睦,主張“萬事以和為貴”。“兩個人在狹窄的路上相遇,客家人會主動謙讓,年輕的讓年長的,男的讓女的,空手的讓挑擔的,挑擔輕的讓挑擔重的,挑擔重的會讓抬杠的。”[5]這既得益于儒家和為貴的傳統,更得益于飽經憂患的客家人渴望得到一個安定生活環境、謀求共同發展的價值追求。客家人一方面勇于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以誠信為本,崇真務實、勤儉持家;另一方面與人為善,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與當地人平等交流,共享太平。
但客家人并沒有被土著人所同化,也不以文明人的身份自居去破壞土著人的民俗和信仰。換句話說客家人具有和而不同的品性。一方面推崇睦鄰友好,另一方面又保持著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同時尊重他人的風俗習慣,在平等共生的狀態下尋求和諧發展。這在客家人的個性中表現為與人為善、熱情好客,但又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作為一名醫務人員的醫生,在工作崗位上需要和同事交際,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和無數的病人交際。如何處理好和同事以及患者之間的人際關系是每個醫生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客家人和而不同的思維有助于醫生解決處理醫患關系的困擾。正所謂和氣生財,無論是在面對自己的同事還是面對病人首先是不能將個人的情緒帶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應該做到與人為善,寬以待人嚴于律己,但是遇到原則性的問題就必須堅持自己的立場。
深入挖掘客家文化中優秀的精神品質來教化他們,有助于醫學類學生健康和長遠的發展。首先,用積極進取的客家精神來激勵醫學生在學醫之路上不畏艱難勇敢攀登科學的高峰,扎實自己的專業基礎;其次,用客家廉潔文化來陶冶醫學生的情操,讓他們把救死扶傷作為從醫的絕對命令和道德義務;最后用客家人和而不同的思維引導醫學生處理好與同事和患者之間的人際關系。這些客家精神對于醫學類學生在醫技、醫德和人際方面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在以醫學類學生為主的嘉應學院醫學院,融入客家精神進行素質教育有助于提高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實效性。
[1]國際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專家組.客家文化與社會和諧[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國際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專家組.客家文化與社會和諧[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李曉靜,李小燕.從客家譜牒的家規家訓看客家人的價值觀念[J].龍巖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73.
[4]徐天河.客家文化與和諧廣西[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5]徐天河.客家文化與和諧廣西[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嘉應學院醫學院)
本文系嘉應學院十三批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融入客家文化提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效性的研究”(JYJG20160223)。
劉順娜(1988-),女,廣東梅州人,碩士研究生,嘉應學院醫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