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 江
湖北警官學院 430000
淺議電子數據在民事訴訟中的運用
農 江
湖北警官學院 430000
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不斷發展,電子數據出現在我們的視野,并在民事訴訟活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雖然2012年民事訴訟法的修改,首次明確了電子數據和視聽資料證據的適用范圍,確認了電子數據的具體形式,但現行法律關于電子數據的規定還不夠完善,在司法實踐中關于電子數據證據的應用缺乏統一的標準,取證方面也還不夠成熟。本文從電子數據的概念、特征、收集方法等方面入手,研究電子數據如何在民事訴訟中更好應用。
電子數據;證據;民事訴訟
(一)電子數據的概念
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證據種類包括:…(五)電子數據;…”,電子數據被首次歸類為訴訟活動中定案證據的一種,但我國法學理論中還沒有關于電子數據的確切定義。2014年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中第116條規定“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短信、電子簽名、域名等形式或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適用電子數據的規定。”由此可見,在我國法律中“電子數據”這一概念,是指應用電子設備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或計算機技術生成、發送、接收、儲備的以電子介質為載體的電子信息。
(二)電子數據的特征
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一種,必然具有傳統民事訴訟證據的特征,即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除此之外,電子數據因其自身的特殊存在還具有與傳統訴訟證據不同的特征具體包括:
1、專業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子數據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產物,其存在必須依靠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存儲技術等現代科技。電子數據是一種無形的電子信息,對其收集、解讀、應用等程序都需要專業的電子設備以及專業知識才能完成。
2、無形性。電子數據在經過計算機轉換之前是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其所包含的信息是以各種信號和二進制數據編碼形式存儲于電子介質中的無形化數字信息,無法直接被人察覺和發現,具有無形性的特征。
3、易損性。由于數字信號具有非連續性,電子數據極易被修改或刪除。雖然依靠現有的高新技術,部分丟失的電子信息可能被找回,但期間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往往得不償失。
4、復合性。相比于傳統證據的單一性,電子數據可以圖像、文字、聲音、動畫、音頻、視頻等多樣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更能全面、生動、清晰、客觀、完整地還原案件全貌。
(一)電子數據的收集
電子數據具有無形性和易損性的特征,使其在民事審判取證質證上困難重重。取證是訴訟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程序,是司法活動的基礎。電子數據取證過程應遵循合法性原則、客觀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迅速及時原則。合法性原則包括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內容具有真實性,不得虛構、偽造證據;二是收集方式合法有效,不得采取威脅、引誘他人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證據;三是收集形式要合法。客觀性原則是指收集的電子數據事實材料要能客觀地、全面地反映事實真相,不能用個人主觀臆想去猜測客觀事實,更不能先入為主,制造假證據,只有查證屬實的電子數據才能作為定案的重要依據。科學性原則要求在收集過程中全面、集中,要講求一定的方式方法,不能出現泄漏國家機密或商務機密的現象,還要結合現代信息技術,以科技手段作為依據,才能更好地保證電子數據證據的真實性。迅速及時原則是基于電子數據易損性的特征提出的。電子數據極易被修改和刪除,因此在提供電子數據證據時要迅速、及時,避免證據被破壞,保證其完整性。
(二)電子數據證明力的認定
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決定了其證據能力,即是否可進入訴訟活動;而證據的客觀性程度、關聯性程度決定了其證明能力大小,在訴訟活動中發揮的證明價值大小。電子數據的證明力,是指電子證據能否證明待證事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證明待證事實的證明價值的量度。①在民事審判活動中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考察:一是該證據與案件事實的關系,電子數據與案件事實的關聯性越大,其對案件事實證明力越強;二是其對事實的說明程度,將電子數據材料的準確度與完整度綜合起來判斷其對案件事實的證明力大小。
(一)我國民事訴訟電子數據制度存在的不足
1、法律體系不夠完備
我國電子數據證據立法起步晚,進程緩慢 ,立法經驗不足。不僅沒有針對電子數據領域的專門立法,對其有規定的其它法規也是零零散散,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具體問題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現有法律規范的條款大多傾向于指導如何收集和保全電子證據,關于電子數據的可采性、證明力方面的規則幾乎沒有;二是現行民事訴訟法中缺乏針對電子送達具體方式的細節以及如何確定視為成功送達。這一系列的問題導致了電子數據立法方面的不足和混亂,不利于我國法治的全面推行,因此要重視法律體系的完備性,彌補證據立法的不足,改變立法現狀,使民事訴訟中電子數據領域實現有法可依。
2、司法實踐經驗不足
近年來,互聯網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電子數據的屬性判斷以及能否作為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成為法官無法避免的難題。在以往的立法活動中,雖然有關于電子簽名、電子合同、數據電文、互聯網管理等規定,但這些法律規范顯然無法滿足電子數據發展對新法的需求。法律上的缺失使得電子數據在民事訴訟中的應用畏手畏腳,證明其屬性時過度依賴公證,進而使得對電子數據的司法實踐愈發困難。如何取證?誰來取證?取證后如何判定可采性?這一系列的問題都亟待解決,需要更多的司法實踐經驗來完善電子數據制度的立法。
3、電子數據證據在收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取證方式方面。雖然我國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對訴訟證據收集取證的制度規定較為完備,但缺乏對電子數據的收集方式、措施、保全的專門規定。因此,在民事審判實踐活動中,沒有統一的收集原則和規則,更缺乏一致的行業標準,直接影響了民事訴訟活動的效率和公正,使民事訴訟活動陷入僵局無法開展。
(2)取證主體方面。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有規定三類人具有調查收集證據的資格:案件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律師、人民法院及其審判人員。如前文所述,電子數據證據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在收集過程中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協助才能順利完成。而在司法實踐中,這三類人大都不具備相關計算機專業知識。若取證人員在不熟悉電子數據的情況下自行取證,必然導致證據的不完整甚至失真,直接影響證據合法性和有效性,這對民事訴訟活動的進行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用具備專業知識的取證機關或取證主體來進行電子數據的取證工作,才能保證電子數據的證明效力。
(3)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方面。電子數據在取證過程中,必然會接觸到私人或單位的計算機、電子郵件、手機短信、聊天記錄等內容,這些內容都是與當事人工作生活直接相關的電子信息,若沒有嚴格的保密規定,極易造成個人隱私或商業機密的泄漏,給當事人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對電子數據取證應該有更嚴格的保密規定,在證據收集和人權保障二者中尋求制衡點,保證取證順利進行又不影響當事人正常生活。
(二)關于我國電子數據相關制度的構想
1、完善電子數據相關法律體系
在現有法律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多層次一體化的法律體系。以我國國情作為出發點,明確立法權限,形成自上而下的法律位階體系,避免不同位階的法律規范發生效力沖突時無所適從。另外,對于其他國家先進的立法經驗,要去其槽粕取其精華,善于借鑒吸納,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事物總是不斷發展的,因此法律的滯后性在所難免,要及時針對社會物質條件的變化對法律作出調整,讓電子數據證據在理論和實踐中保持動態平衡,不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2、完善電子數據證據舉證責任制度
我國的民事訴訟活動中,采取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制度,但是對于電子數據這一新生證據種類來說,其高技術性要求更加專業,而訴訟當事人往往不具備有利的專業條件完成舉證程序,因此,法律規定有必要調整舉證責任制度,以達到司法活動的公平合理。“如果網絡數據服務商或提供專門服務的其他組織是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應當以該專業服務商承擔舉證責任為主;如果該服務商是原告,那么他具有提供證據的當然責任;如果該服務商是被告,由于很多電子數據信息由該服務商掌握和保管,造成原告舉證困難,按照公平的原則,與案件有關的證據此時都應當由被告提供;如果該服務商不是任何一方當事人,這種情況下為了保障案件的順利進行,該服務商應當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明確其特有的作證義務。”②若法律采取這種保護訴訟中弱勢一方權益的舉證方式,必然有助于保證司法審判的公正,維護受損失一方的合法權益。
注釋
①皮勇編著.刑事訴訟中的電子證據規則研究.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28.
②唐河林.我國電子數據證據立法問題研究.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
[1]何家弘.電子數據證據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
[2]蔣平.電子數據證據的形式、效力及認定[J].網絡信息安全,2002.
[3]劉品新.中國電子數據證據立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聶鑠.電子數據證據在民事訴訟中的應用[J].載武漢大學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