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100000
關于行為法學研究的若干問題
王 靜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100000
自1988年我國成立了中國行為科學學會行為法學專業委員會以來,法學界對于行為法學的研究便從未停止。目前,在國內許多學者尚未將行為法學認定為一個法律應用型學科,而是將它作為一個理論體系,用以支撐法律行為。本文將結合多篇關于行為法學研究的文章,分析探討行為法學研究的若干問題,如產生背景、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我國的影響與意義等。旨在通過本文,讓大眾對行為法學有更深入的了解,推進行為法學在我國的發展,進而推進我國的依法治國方針。
行為法學;法律行為;研究方法
在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的倡導下,中國行為科學學會于1985年在北京成立,在此之后,在法學界形成了研究行為法學的熱潮,在此推動下,許多關于行為法學研究的文章被發表,諸多學者紛紛各抒己見展開了對行為法學的研究與探討。
針對行為法學進行研究,最首要的是要厘清行為法學的基本概念,將基本概念搞清楚了,將有助于對行為法學的進一步研究。對于行為法學的基本概念,許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綜合當前法學界的幾種普遍概念,大致可以將行為法學定義為以法律行為或法行為以及涉法行為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行為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法律現象,用以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論、法學思想以及法學傾向的總稱。
(一)我國行為法學的產生背景
在我國,行為法學產生不過三十年有余,但其發展速度驚人,法學界對于行為法學的研究仍保持著一股熱情。這與錢學森先生的推動與倡導是分不開的。1985年中國行為科學學會在京成立后,錢老又同法學界老一輩學者張守漁、陳守一一同在1988年成立了中國行為科學行為法學研究委員會,在成立大會上,錢老就行為科學與行為法學的聯系進行了闡述,自此之后,我國便開始了關于行為法學的研究。許多學者投入到了行為法學的研究中去,并發表了許多相關文章,例如何士青的《行為的法律調整》,黃建武的《行為的法律控制——行為法學原理及應用》,胡震、韓秀桃的《行為主義法學》等。
我國的行為法學研究主要是受西方國家的影響。在20世紀80年代,歐美等國先后掀起了行為法學的研究熱潮,其將行為法學歸在行為科學的下設研究范圍,拓展了傳統的研究視角,但也正是基于行為科學的研究,讓行為法學難以形成獨立的學科體系,我國學者在將其引入國內后,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社會的基本情況,以“行為”為基本概念,展開對行為法學的研究,這樣不僅拓寬了行為法學的研究領域,而且讓民眾能夠更輕松的理解這一學科的基本內涵。
(二)行為法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在行為法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上,許多學者借鑒西方國家的研究觀點,認為這是一門側重于方法論研究的學科,是基于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上進行研究的學科。但也有學者認為行為法學并不僅僅是一門方法論,而是結合了心理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一門綜合學科,因此在研究時應當采取綜合分析的方法,而不當僅限于方法論的研究分析。
針對這兩種不同看法,目前學界還未形成統一的看法。而這些分歧也并不會影響關于行為法學的研究,目前同樣存在著許多學科擁有多種不同的基本研究方法的現象,因此在進行研究時不必糾結于這一問題,而應將重點放置于內容研究方面。
(三)在我國進行行為法學研究所遵從的原則
1、尊重行為需求的原則。在現代的社會中,人們遵照著法律要求進行行為活動,但事實上,人們的行為并非完全只為了滿足法律規定的要求,而是帶有自我的行為需求,因此,在研究行為法學時,要將人們正當的、合理的行為需求納入規范化的研究范疇中,尊重人權,尊重人的行為需求。
2、社會效益原則。西方的法學研究往往維護個人利益為主要研究對象,而忽略了社會效益,將行為法學研究放置于中國,則需要將社會效益原則與道義原則納入其中,在保障利益主體時,同樣需要考慮到社會效益。
3、體現本土元素。作為一門引入學科,在將行為法學的概念引入中國時,就需要結合中國本土的實情,在研究中加入符合中國實際需要的本土元素,只有結合了實際情況的研究,才是切實可行、長久發展的。
行為法學的研究,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也補充與完善了我國的法律體系,是我們的法律更加完備。探討與研究行為法學,一方面讓我國的學者們跳出了既定框架,擺脫現有的法學理論限制,置身于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進行學術研究;另一方面,對于外來法學思想的接納,也促使了國內學者更好的理解與傳承傳統理論法學的精華,將西方行為法學的優良之處與現有理論進行融合,推動我國法律研究的進一步完善。
我國的行為法學研究才進行了三十多年,其發展之路還很長,發展行為法學已經成為了我國行為法學的必由之路。對于今后我國的法學研究,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論基礎的研究,夯實行為法學基本認識,推動行為法學的系統化與定型化;另一方面,應持續不懈地結合現實問題對行為法學進行研究,立足于現實的行為研究才能適用于社會需要,服務于社會,進而推動依法治國方略的實行。
[1]張德淼,何躍軍.西方行為法學研究的緣起、評價與發展[J].南京社會科學,2011,01:90-96.
[2]鄭冬渝.關于我國行為法學的研究[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2,06:93-96.
[3]章戎,劉文麗.西方法理學對中國行為法學研究的啟迪[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2,06:97-102.
[4]安樹昆.從不同社會治理模式看中外行為法學研究[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2,06:102-107.
[5]卓澤淵.我國行為法學基本問題試解[J].現代法學,1998,05:1-5.
王靜(1990.6.30—),女,漢族,籍貫:廣東省潮州市,學歷:本科,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