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俐君 李文彬
濟南大學政法學院 山東濟南 250022
關于農村低保制度問題與對策研究的文獻綜述
董俐君 李文彬
濟南大學政法學院 山東濟南 250022
自2007年我國全面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來,我國學者從不同方面對我國農村低保制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國內學者對我國農村低保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研究我國農村低保制度存在的問題以及分析并提出完善的對策,本文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并指出了今后可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問題及完善對策;綜述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簡稱“農村低保”)是國家和社會為保障收入難以維持最基本生活的農村貧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種社會救助制度。自2007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我國開始全面建立和實施農村低保制度,使許多低收入的農村家庭受到了國家惠農政策的保障,有效地解決了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保障了農民基本生活的權益,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穩健步伐。本文梳理了近幾年國內關于農村低保的相關文獻,總結和分析了有關我國農村低保的現有成果,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礎。
自2007年我國全面實施農村低保以來,越來越多的低收入農戶享受到國家惠農政策的福利,但隨著時間推移,學者們發現農村低保實踐中出現了一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影響了重大民生政策的剛性落實,降低了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不利于農村的穩定,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建設。
(一)農村低保對象難以識別
農村的獨特性使農村低保對象的界定遇到一定的困難,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的收入有其自身的特點,艾廣青認為農村居民收入難以貨幣化,且農村居民收入不穩定,除此之外收入也存在差別性,難以用統一的標準界定不同家庭的收入狀況,這些特點加大了對農村低保對象的識別難度。呂學靜認為農村那些喪失勞動能力和經濟來源的老年人口在生活、就醫等方面困難加大,擴大了農村低保對象精準識別的程度。
(二)農村低保資金籌集及真正落實存在問題
資金是農村低保制度建設和實施過程中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同時資金的籌集和真正的落實到位也成為困擾推行農村低保制度中核心的問題。
張雪林指出:農村低保資金主要由縣級財政負擔,市財政對縣(市、區)財政困難的給予適當補助,有的縣市區為了減輕本級財政的負擔,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拒之門外等現象,造成低保瞄準機制失效。高宏偉認為農村低保制度實施面臨著低保資金籌集不足,低保資金管理和運行監督乏力等問題。
(三)缺乏有效的專門管理機構和基層管理人員
規范化的管理是農村低保工作質量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保障。金淑彬認為,我國農村低保制度在基層缺乏專門的管理機構,很多是由民政部門下屬科室進行掛科管理,缺乏專業管理人員,極易造成保障對象的瞄準產生偏差。
(一)準確確定農村低保對象
學者們對如何正確識別農村低保對象的研究主要集中農村居民收入的特點,對收入科學核算的研究。劉曉梅提出的構建農村低保家庭收入核查機制,該機制依據家庭純收入、參考影響家庭收入的各種因素,借助數字化網絡管理平臺,通過四個聯動機制,準確確定低保家庭。
(二)建立確定的資金籌措機制
建立穩定的資金籌措機制是完善農村低保制度的關鍵問題。一是可加大政府對農村低保資金的投入,潘敏等學者建議發達省份應加大對當地農村低保的財政投入,明晰中央和地方對農村低保的財政投入責任,大幅度增加中央財政對農村低保資金的投入。二是開征社會保障稅來籌集農村低保資金。郭海清提出開征社會保障稅是解決資金籌集問題的根本途徑,保證了低保資金來源的穩定可靠。
(三)強化農村低保管理機構隊伍建設和基層工作人員專業化
通過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素質,是推進我國農村低保工作逐步體系化、規范化的重要環節。劉同薌等學者建議各級政府在民政部應自上而下設立低保機構,定編定崗,并健全鄉鎮低保組織結構,增加基層工作人員編制,提高管理隊伍素質,提升農村低保服務的水平。
自全面推進農村低保以來,農村低保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不僅研究領域有了廣闊的擴展,學術研究更加全面詳細,學者隊伍迅速增加,而且成果跟質量也獲得了顯而易見的飛躍,使農村低保的實施更有利于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展。但研究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值得研究的問題:
第一、在全面推進農村低保建設中,學者們過度關注低保在物質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卻忽略了獲得低保的家庭是否在精神上需要開導、支持和幫助,許多低保家庭因貧困處于弱勢、未能有效的參與生產、消費等活動,產生脫離社會關系的狀況,心理承受的壓力大。對于這些低保家庭,物質上的支持僅能保障基本的溫飽問題,而我們的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所以低保家庭的精神滿足需要我們關注并得以解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們需要協力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二、對于農村低保工作的推進,國家在進行財政投入的同時,也應提高農村低保家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用簡單的經濟手段解決最低生活保障問題,只能使貧困人口維持基本的生活,而加大教育、就業培訓、調動積極的勞動力等做法,不僅可以使農村貧困人口更快的擺脫貧困,減少對政府的依賴,而且他們的發展還能惠及社會,減輕政府承擔生活保障的負擔,推動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
[1]溫家寶.在全國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銅山.我國農村低保問題調研報告[J].調研世界,2014(8):30-34.
[3]潘敏,王磊.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測度及經濟適應性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2015(43) :117-123.
[4]高宏偉.完善農村低保制度的思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5):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