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欣 吳 孟 歐柔杰
以服務從化區域經濟為導向的大學生互聯網+農業創業研究與實踐
——以從化特色農產品荔枝為例
朱穎欣 吳 孟 歐柔杰
本文是2016年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攀登計劃)項目——“以服務從化區域經濟為導向的大學生互聯網+農業創業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廣州城建職業學院的項目成員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文獻研究和結果分析等方法,以荔枝這一特色農產品為研究對象,圍繞“以服務從化區域經濟為導向的大學生互聯網+農業創業研究與實踐”主題,分別從從化區域農業產業情況、互聯網+對從化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互聯網+農業創業模式平臺展開研究,為當地大學生創新創業摸索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措施,從而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與促進從化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項目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從化區域 互聯網+農業 大學生創業研究
互聯網農業是大勢所趨,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益民惠農的重點工程。然而從化地區農業戶長期存在著發展觀念比較落后,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商業模式不夠完善等問題。本文針對從化區域農業發展的現實情況展開調查,在參考借鑒國內外理論研究、借鑒成功案例經驗和深入從化九大高校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從化區域農業生產和營銷的現狀和特點,剖析目前從化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滯后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以服務從化區域經濟為導向的大學生互聯網+農業創業”的理論研究及方法措施。將“互聯網+”理念融入農業創業發展領域,提出有利于從化區域農業發展智慧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升級,積極推動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科學方法和措施,從而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與促進從化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
(一)從化區域農業產業結構分析
1、農產品種類全面調查分析
從化綠水青山,被稱為廣州的后花園,傳統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兼營荔枝、三華李、柑橙、紅柿、烏欖等水果,還包括飼養豬、牛、雞、鵝、鴨等家畜。以及水果、蔬菜、花卉、經作、水產、養蜂、加工流通等七大類農業產業。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從化區大力發展農業經濟,截止2014 年底糧食生產:預測全年糧食面積36.57萬畝,產量12.76萬噸,分別比增1.22%、4.81%。其中:水稻面積31.85萬畝,預計總產10.94萬噸。分別比增0.62%、1.14%;玉米面積1.60萬畝,產量0.50噸,分別比增21.17%、24.88%;薯類面積24068畝,產量8046噸,比減5.39%,比增4.19% 。蔬菜生產:2014年全年蔬菜種植面積22.66萬畝,總產33.82萬噸,分別比增0.2%、4.5% 水果生產:2014年全年水果種植面積37.81萬畝,總產10.18萬噸,分別比增0.06%、20.43%,其中柿子產量0.95萬噸,三華李產量0.86萬噸,荔枝產量8.11萬噸,龍眼產量1.34萬噸,分別比減2.3%、比增13.3%、199.31%和44.62%。花卉生產:全市花卉種植面積達到2.321萬畝,面積較去年略有減少,產值約32713萬元,產值較去年略有增加。
2、當地農產品優勢分析
從化區有大量優質農產品,其中以當地特產的荔枝、火龍果為最優。從化區荔枝名特有品種有錢崗糯米糍、水廳桂味、大紅桂味,雙殼槐枝四個。是從化荔枝最具特色的名優品種。
從化火龍果營養豐富,功用獨特,對人體健康有絕佳的功效。它含有一般植物少有的植物性白蛋白及花青素、豐富的維生素和水溶性膳食纖維。白蛋白是具黏性、膠質性的物質,對重金屬中毒具有解毒的功效。
(二)從化區域自然環境及氣候分析
從化處于廣東省的中部,位于廣州市的東北面,南與廣州增城市(現為增城區)、白云區相接,西與廣州花都區及清遠市相連,東鄰惠州市龍門縣,北與清遠市佛岡縣、韶關市新豐縣毗鄰,全域總面積 1985.26 平方公里。從化區地處低緯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回歸線橫跨境內南端的太平鎮,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氣溫偏低,階段性高溫天氣過程明顯。年平均氣溫為21.2℃,最高氣溫36.7℃,最低氣溫-1.6℃;年降水量2176.3毫米;年日照時數1175.0小時。
(一)互聯網+農業創業模式的優勢
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在各方面能力都尚未成熟,而互聯網創業具備創業門檻低、上手易、可操作性強的特點,是畢業生創業不錯的選擇。而“三農”領域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特別是“互聯網+農業”啟動,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智慧農業”,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其中將創造無限的商機,目前涌現的幾種涉農互聯網商業模式:農資電商、農產品電商、農業物聯網、休閑農業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互聯網+農業+X”使農業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及支環節,都能產生出更多細分的市場主體,可以容納相近學科和不同學科的大學生進行創業和就業。
(二)建設互聯網+農業創業模式的必要性
1、打造綠色安全的食品品牌
“互聯網+農業”通過互聯網技術創建安全監控、可追溯系統和品質認證系統,創造透明可查的綠色食品供應鏈。打造“互聯網+農業+品牌”,通過品牌效應增強消費者的信任。用互聯網技術推動農業生產技術和營銷模式的現代化和標準化進程,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涉農從業人員的效益回報。
2、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互聯網+農業”通過互聯網搭建金融平臺,構建起農業產業鏈各個過程的金融支撐,為涉農企業或個人提供融資渠道、資金支持、風險保障和網上支付等服務。這種“互聯網+農業+金融”的模式目前有監管層主導的村級互助基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等形式,均取得不錯的效果。為進一步解決農村金融產品的供給問題,創新金融服務和產品,“互聯網+農業+金融”模式必然會讓更多金融主體參與進來,實現互聯、農業和金融的深度融合。
3、重塑農業產業鏈
首先,利于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促進農業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實現“智慧農業”和“科技農業”。其次,利于升級農產品銷售模式,通過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解決涉農信息傳遞受阻或信息傳遞不對稱而產生的供求問題;利于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農業生產資料及各類農業經濟要素的最佳配置;利于創新農商模式,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各個細分市場,有了更多創新創業的可能性。
(三)建設互聯網+農業創業模式的可行性
(1)農民群體受教育的程度逐年提高,各級的農業部門也做出了不少努力,如對農民進行包括種植經驗、農藥使用、種子選購和農業保險購買的培訓。同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到農村工作,如大學生村官和大學生養殖創業等。這兩個因素共同推進著農村的現代化和金融化,為“互聯網+農業”的推進奠定了知識基礎。
(2)城市居民對高質量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地增加,城市居民的高消費能力推動著安全健康、營養的農副產品的發展。在為城市居民供應農副產品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差異化的市場定位,適當的提供“私人訂制”的農副產品,也可以突出全國各地特產的流動。在P2P2F實行過程中,檢疫環節非常重要,保證每一樣農副產品可以追根溯源將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城市的各社區內設置新鮮蔬菜的接收密碼箱也是必要的,這一舉措可以讓早出晚歸的上班族享受到新鮮的蔬菜水果。
(3) P2B2C模式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和農產品期貨進行農業生產方面的預測,進而準確的量化風險,把風險降至最低,把中介環節的利潤抽離,從而在增加農民的收入的同時降低城市居民購買農副產品的價格,實現“三贏”,最終從根本上保證農民和消費者都能從中獲利,實現普惠金融。
(一)加強創業教育,轉變農業觀念
加強創業教育的引導作用,完善課程設置,將創業教育納入大學教學計劃。豐富創業教育課程內容,增設創業心理學、企業管理、互聯網應用等課程。合理設計課外創新創業活動,舉辦網絡商務應用創新、農業智能化創新、農業技術創新等競賽,成立互聯網類創新創業社團,促進課內課外的雙效配合。邀請在“互聯網+農業”創業卓有成效的企業或個人現身講課,傳授互聯網涉農創業經驗。
(二)健全服務體系,構建合作平臺
拓寬涉農創業相關信息的接收渠道,暢通農業創業信息通道,保證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加強學生涉農創業的指導和跟蹤服務,利用學校多學科背景的優勢,為涉農創業學生提供法律、心理、技術上的幫助和指導。融合多學科優勢,發揮農業相近學科、非農學科長處,提高各專業契合度,形成綜合能力強的創業團隊。建立校企、校農聯動培養機制,密切與農業主管部門、涉農組織、農業企業的合作,聯合農企、政府建立創業基金,探索大學生“互聯網+農業”創業基地培訓。
(三)健全支撐體制,加大政策扶持
健全大學生涉農創業激勵機制體制,建立全方位、多層次、應需求的綜合扶持政策。整合校內外資源,利用與政府、企業的合作契機,創建“互聯網+農業”創業孵化基地,設立創業天使資金,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設備儀器和場地支持、法律支援。
(四)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落實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
大學生在前期剛進入社會,資金短缺是阻礙大學生回鄉創業的一個關鍵因素。創業需要不斷的資金支持,沒有充足的資金補充,大學生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不能及時到位,會使得大學生的創業過程在中間中斷。《意見》中的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財政支持力度能夠有效緩解大學生創業的資金問題。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和人員,按規定給予社保補貼;具備享受支農惠農、小微企業扶持政策規定條件的納入扶持范圍;經工商登記注冊的網絡商戶從業人員,同等享受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未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可同等享受靈活就業人員扶持政策。符合政策規定條件的,可享受減征企業所得稅、免征增值稅、營業稅等稅費減免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能夠有效緩解大學生所面臨的資金壓力,增強大學生回鄉創業的信心。
(五)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實現自我雇傭性靈活就業
“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業者是組合人―獨立工作者角色,人們可在家就業或者自我雇傭就業,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從事志愿公益活動,短期退出者獲得了應有的肯定和評價,人們對就業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也促進了新型產業和就業部門的出現。鼓勵大學生返鄉就近就業創業,通過互聯網平臺和政策資金支持,農民工在家就可以實現就業創業,獲得理想的收入和經濟能力,另外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勞動力的回流,增添農村地區的活力,改變了農村地區“老齡化”和“幼齡化”的現狀,減少了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數量,返鄉大學生可經常陪伴在老人和兒女身邊履行贍養和撫養的義務,有助于促進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發展,減輕了家庭的養老壓力。
由互聯網技術帶動的農業產業升級也正為大學生打開新的創業空間。高校作為大學生涉農創業教育的主陣地,應把握好國家農業相關創業政策,提高時政敏感度,不斷完善創業教育,用“互聯網+農業”模式推動大學生涉農創業。
[1]劉月秀.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以農業院校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13(09).
[2]王永華,梁艷清.支持大學生農村創業的財稅政策研究[J].中國財政,2013(16).
(作者單位:廣州城建職業學院)
朱穎欣(1994-)女,漢族,廣東廣州人,廣州城建職業學院,金融與證券專業學生;吳孟(1986-)女,漢族,廣東潮州人,講師,文學學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