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梅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研究
胡 梅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生自主性探索學習模式,引起了國際國內學術界的普遍關注。探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及保障條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改革,使之發揮更好的教學效果、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研究性學習 應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明確提出: 不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說服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2015年《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教社科[2015]2號)要求: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藝術,注重發揮教與學兩個積極性,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互支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因此,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大學生更好的成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紛紛出臺了各種舉措,其中都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重要切入口。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以學生自主性探索學習方式為基礎的課程在各個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國外,研究性學習也被稱為“探究性學習”或“基于項目的學習”,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對研究性學習的探討也日益深入。所謂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
研究性學習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種新形式,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與以往教學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識和理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主動學習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
(一)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增強教學實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其教育意義十分深遠,它是黨和國家培育合格接班人的正確保證。但長期以來,受社會環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學模式等一些因素的影響,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普遍不容樂觀。而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以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為中心,通過自己收集資料,用所學理論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直接經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認識,提高綜合素質,并將科學理論內化為自身信念與修養。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方式的運用,既順應了課程改革的趨勢,又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對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具有積極意義。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其全面發展
當代大學生關心時事政治,關心社會發展,渴望接觸社會。研究性學習以問題為中心,這些問題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還與現實緊密結合,比較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步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可以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驗證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理論知識,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學會搜集整理、歸納識別信息源,科學研究素養得以提高。研究性學習多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都得以提升,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轉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育觀念,提升教學能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對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教師為其提供幫助和指導,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教師的課堂控制與駕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順利實現這一轉變,教師就得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樹立全面教育的理念、創新教育的理念。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準確把握課程體系,將研究性學習內容融入整個教學體系中,做到“萬變不離其宗”;要不斷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密切關注學術前沿和社會重大現實問題,提高自身的教學科研水平;要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自覺認識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水平、興趣愛好等情況,有的放矢通過研究性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內在的素質和思想行為的能力。
(四)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
創新是歷史進步的動力、時代發展的關鍵,位居“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功能作用,歸根結底依靠上下同心、全社會一起努力。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學生自主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能幫助其樹立創新的意識,發揮創新的潛能、提升創新的能力,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推動力量。
(一)建立上下聯動機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想獲得成功,僅靠單個教師的個人努力是難以辦到的,必須上下一盤棋,建立聯動機制。首先,學校黨委、行政要高度重視,高度認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意義,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開展會對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帶來一定的沖擊,如果得不到學校的認可是很難有效開展的。其次,相關管理部門與思政課部應出臺相關規章制度,規范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其三,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外的工作量會大量增加,怎么計算,教學質量怎樣衡量均需要教學管理部門進行認定。最后,學生的動力問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在課堂外需根據研究的問題繼續深入學習并展開調研,隨著學習過程中困難的增多,學生需要一些激勵機制鼓舞其持續保持學習的熱情,這也需要全校進行統籌。
(二)完善基本保障條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需要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社會實踐。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高校應加強校園網絡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線學習平臺建設、向學生開放“知網”等信息檢索平臺,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有效學習。同時社會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基本要求之一。高校需高度重視社會實踐教學,保證社會實踐教學學時到位、經費到位、基地建設到位,讓社會實踐教學成為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內化理論知識,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和運用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綜合能力,保障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開展。
(三)培養優秀教師隊伍
研究性學習使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應通過加強培訓、加強學習、加強管理、提升待遇著力打造一支吃透教材,了解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熟知當前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熱點問題;了解學生的特點和興趣點,同時具備高度責任心和無私奉獻精神的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確保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開展。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提升教學能力,對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都有著積極意義。當前,我們需要積極解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制約因素,建立好相關保障條件,使之發揮更好的教學效果、育人效果。
[1]魏曉文,郝連儒.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價值與條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2]張會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研究性學習機制探討[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4).
(作者單位: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
胡梅(1981-),女,重慶,法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