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實現
張 慧
網絡信息高速發展的背景之下,人們的日常生活都發生了極大地變化,但它同時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影響,網絡暴力、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頻繁出現,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能夠緊跟時代腳步,重視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相關問題。下文主要就高校加強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實現方法進行重點討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大學生 網絡道德教育
網絡道德的主要作用是在網絡環境之下,有效的規范所有網民的網絡行為、意識態度,調節網絡社會中各種不同的利益關系,網絡道德是在現實道德的框架之下形成的,它必須與現實社會保持一致,網絡與現實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
(一)網絡背景之下,大學生道德人格缺失、情感冷漠問題頻繁出現
網絡的重要特征之一即虛擬化[1],虛擬化背景之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被逐漸弱化,網絡環境之下,人與現實之間逐漸開始出現一定的距離,尤其是年輕學生心理波動較大,許多想法不愿意與家人、同學進行交流溝通,更愿意隔著虛擬的網絡向陌生人傾訴,長期下來,學生會出現道德人格缺失、情感冷漠等不良現象,這實際上對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
(二)網絡背景之下,大學生道德意識弱化,道德行為失范
網絡具有隱蔽性特征,現實生活中人們受到道德、價值等等的制約會不自覺的約束自身行為,但是在網絡背景之下,網絡信息的傳播十分迅速,基本上所有的網友都是匿名發言,他們的言語不具備權威性、真實性,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網民傳播網絡信息零成本,虛擬網絡沒有法律約束,許多大學生在信息發布傳播時缺乏責任感,在網絡上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放縱自己的行為,肆意在網絡上攻擊他人,網絡暴力時有發生,產生了許多不良反應,嚴重危害了社會穩定。
(三)網絡背景之下,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迷失,民族意識弱化
網絡社會是依存與現實社會產生的,因此同樣具有社會性、政治性、階級性,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市場經濟時代下的資本主義價值觀沖擊了原有的計劃經濟時代的價值體系,個人價值不再是建立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貢獻的精神之上[2],個人價值與社會地位、個人財富息息相關,受到這一價值體系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功利性思想侵蝕著現代大學生的意識思想,生活中追求高消費、重視個人利益,缺乏民族認同感及榮譽感,信仰缺失。
(一)通過網絡法制教育,普及網絡犯罪相關知識內容
法律與道德共同作用,才能夠規范及調整人民的行為規范,因此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還要重視法制教育問題,這就要求學校積極開展各種法律講座,做好法制教育,讓所有的在校學生都能夠懂法、守法,規范學生的網絡行為,避免網絡犯罪[1]。
(二)整合教學資源,發揮課堂的整體德育功能
課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學校必須要能夠與時俱進,結合網絡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整合教學資源,增加網絡道德教育相關的知識內容,開設“網絡法律”、“網絡道德”[2]等等類似的選修課程,充分發揮課堂的德育功能,幫助大學生培養網絡道德意識,規范他們的網絡行為。
(三)將網絡道德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之中
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是推動學校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在高校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學校黨委宣傳部、團委、學生會等等宣傳部門可以通過開展以網絡道德為主體的文化宣傳活動,將網絡道德的內容融入到校園文化之中,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能夠在網絡活動中自覺抵制不文明或者是違法犯罪行為。
(四)積極開發校園網絡信息資源
大學生是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群體之一,周圍的環境直接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網絡信息背景之下,各種文化、價值觀念充斥其中,學校必須要能夠合理選擇引導機制,才能夠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2]。信息網絡時代大量的社交媒體涌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校在開展網絡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積極開發這些社交平臺,挖掘校園網絡信息資源,占據各種網絡宣傳陣地,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信息等等形式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弘揚正確的價值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大學生是未來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重視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問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展開各種實踐活動,宣傳網絡道德知識,培養高素質、有道德的優秀人才,使當代大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有追求、熱愛祖國、奮發向上的新時代青年。
[1]向元瓊.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實現[J].前沿,2012(22).
[2]劉波.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J].赤峰學院學報,2013(09).
(作者單位:陜西青年職業學院)
張慧(1979-),女,漢族,陜西西安人,陜西青年職業學院,思政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