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俊
師德三論
唐德俊
師德是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情操品質。師德的內涵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等三個方面;師德引領著社會道德和學生道德的健康發展;加強師德建設,使之走出困境,健康發展,也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多方面的努力。
師德 內涵 價值 困境 出路
以往學者關于師德內涵或結構的研究頗豐。歸納起來,師德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它是成為一名教師的基本道德要求,體現了從事教師行業的道德準入門檻;二是教師的個人道德品質,是教師在職業生活之外,作為一般社會公民所應履行的道德責任或要求。教師既是職業人,更是社會人。因此,這兩個方面相互交融。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和個人道德水平,在表現方式上,都呈現出一種“實然”狀態,都受到來自社會或他人的評價和監督;三是教師的個人道德追求,即教師對自身未來道德形象的主觀把握、理解和追求,表現出一種“應然”的狀態。它處在教師道德結構中的上位,引領著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和個人道德品質向更高處發展。
教師的道德生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培養學生道德,二是教師培養自我道德。二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一般來說,愛心會呼喚愛心,同情則會引起情感共鳴;高尚的師德,會在學生心中撒播崇高的種子,卑劣的靈魂同樣也會污染受教育者的心靈。師德是引導學生思想、行動的路燈,如果它沒有發生應有的作用,則一切偏執、暴掠、盲動行為都可能發生。
教師道德是社會道德的一部分。社會道德水平對教師道德具有巨大的浸染作用。然而,教師所從事的是以自身的知識、能力、道德修養等引領學生,使其身心朝向積極方面轉化的活動,這一活動具有明顯的指向性,即引領學生走向真善美。學生的真善美,需要教師的真善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在社會道德體系中,教師道德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穩定性,同時,教師道德能對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起到引領和補救作用。
教師道德引領社會道德的健康發展。在功利化社會的大環境下,人們變得熱衷于攀比,心態浮躁,一味追求高效率和所謂的捷徑,付出就要馬上看到效果,短暫的滿足被新的不滿足所代替。社會充斥著利欲熏心和各種人性的陰暗面。作為一個職業群體,教師既在世,又超脫于世,抱著對知識的堅守和對德性的執著,默默耕耘著屬于自己的道德自留地。許多教師能夠在社會道德變革的沖擊中,保持本色,堅守陣地,遠離虛假,挑戰丑惡,成為維護社會道德的中堅力量。教師道德對社會道德的引領作用,主要通過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望,學校在社會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崇高道德形象等方式實現的。
教師道德引領學生道德的健康發展。師德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對學生道德的引領。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其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教師無疑在眾多因素中起著主導作用。無論是小學、初高中,還是大學教育,教師對學生的道德引領,都深刻影響著學生在校或校外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德育是教師道德教育過程和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的統一。學生通過教師道德教育過程,習得道德概念,形成道德情感,樹立道德意志。因此,教師道德教育過程,實質就是社會道德個體化的過程。學生再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動機,通過個體對道德的理解、感知,產生道德行為,從而影響他人和社會。
然而,教師道德對社會道德和學生道德的引領,是有條件的。當前,存在著四種因素,使師德建設陷入困境。一是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因素。不同的文化孕育著不同的道德。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碰撞催生多元化的道德觀念,使社會和教師本身在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索取與奉獻、利他與利己、欲望與理智之間出現搖擺,道德主線不明朗,道德內容不穩定,道德信念無法確立;二是制度因素。從學校來說,缺乏有效的師德考核、評價、獎懲機制,使學校對于師德建設有心無力;三是主體因素。從社會來看,隨著學校影響力的降低,教師漸漸淡去社會道德主體的因素,被淹沒于良莠不齊的社會道德洪流中;四是認知因素。在經濟大潮和功利主義的沖擊下,道德較金錢、權力、地位顯得蒼白,師德較教師能力、知識、影響力等顯得不再受關注。這種道德認知錯位,普遍發生在家長、學生、教師、管理者等身上。
相應地,加強師德建設,使之走出困境,健康發展,也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多方面的努力。一是調整發展方式,加強社會道德建設,通過多元價值觀的交融,形成國家、社會主流價值觀,使道德的發展跟上經濟發展的列車。只有人人關注道德,形成全社會統一的大道德觀,才會使道德建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師德成為學校、教師發展的新助力。無視道德的所謂發展,最終都會反受失德之害;二是加強學校師德制度建設和運行機制建設。學校應通過師德專項立項或師德建設座談會等方式,加強師德研究,動員所有教師參與討論,吸收新觀點新做法,形成有效的師德考核、監督、反饋、獎懲等一條龍制度;三是加強學校的社會道德主體建設。學校可以通過與社會的橫向道德項目或道德活動,高尚教師的社會道德宣傳等方式,加強與社會的道德聯系,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助益社會,增強學校的社會道德影響力。如此,教師就能在大道德觀的指引下,準確把握并不斷完善自身道德,從而有力引領社會道德和學生道德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廣西百色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唐德俊(1973-),男,漢族,安徽壽縣人,碩士研究生,廣西百色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韓國圓光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史、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