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 劉廣維
?
新派東明方言與新派菏澤方言單字調聲調的對比研究
王 英1劉廣維2
本文采用實驗語音學的方法,測算出新派東明與菏澤方言單字調調型與調值,實驗結果顯示:新派東明方言有4個聲調,分別是陰平233、陽平412、上聲43、去聲31;新派菏澤方言也有4個聲調,分別是陰平223、陽平41、上聲53、去聲31。基于這些數據,本文嘗試對新派東明、菏澤方言單字調進行對比,分析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探索他們是否在單字調調型、調值方面存在差異。
新派 東明與菏澤方言 單字調 調值 差異
菏澤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東明位于菏澤的西部。東明方言,屬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話-開曹片”。張程柱(2003)指出其語音上的主要特點:平翹不分,尖團不分。而菏澤方言屬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話去鄭曹片。張麗(2011)通過研究得出其語音特點是:zcs和zhchsh等同,沒有翹舌音。馮冬梅(2014)對菏澤方言的特點作了簡單闡述。除此,很難發現對東明、菏澤兩種方言研究成果。并且以往的研究大都采用傳統的耳聽手記的方法,其科學性、準確性不如現代實驗語音學。
吳永煥(2001)指出:“單字調是聯系其他層面的基礎,是研究聲調系統的關鍵”。本文采用科學、客觀的聲學實驗法對東明、菏澤方言的單字調進行系統描寫,彌補傳統研究的不足,揭示新派東明、菏澤方言聲調的事實,分析地理相近的兩種方言單字調調型與調值是否相同?若不同,區別在哪?
(一)實驗對象
新派是指年輕人,主要是學生所操口音。本次試驗選取4個東明籍的山東農業大學學生和4名菏澤籍的山東科技大學學生錄音,兼顧性別因素,錄音人選取均為2男2女,年齡均在20-25周歲之間,對筆者出示的實驗用字能準確識別。
(二)試驗步驟
調查詞匯選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方言調查字表》,每個聲調選取10個樣字,一共40個樣字,所有樣字均為東明及菏澤方言中的常用字。錄音設備為聯想筆記本電腦ThinkPadx201i和頭戴式麥克風SennheiserPC166。錄音軟件為CUHK-SIATTool錄音軟件。林茂燦(1990)指出,聲調彎頭段和降尾會影響對聲音的分辨,因此本實驗在用Praat軟件處理時將聲調的彎頭和降尾去掉,只保留調型段。在基頻歸一時,采用石峰先生提出的T值法。將發音人歸一化后得到的數值,導入SPSS中,以聲調類型為自變量,T值為因變量,繪制出東明及菏澤方言單字調的聲調圖。根據聲調曲線圖的走勢寫出調值。新派東明方言:陰平233,陽平412,上聲43,去聲31。新派菏澤方言:陰平223,陽平41,上聲53,去聲31。
新派東明方言的陰平233為升平調,而新派菏澤方言的陰平223為平升調,雖然兩者聲調總趨勢都為升調,但新派東明要比新派菏澤方言總體高近一度,向普通話靠攏的趨勢更大。
新派東明與新派菏澤方言陽平調型不同,新派東明方言的陽平412為降升調,而新派菏澤方言的陽平41為降調,新派東明先急劇下降由4到1,這與新派東明相同,但新派東明韻尾有向上升由1到2是受普通話影響,有向普通話靠攏的趨勢。總之,兩者在陽平調上區別最大。
新派東明與新派菏澤方言上聲都是降調,新派東明43,新派菏澤53,新派菏澤是高降調,跨越兩度,而新派東明只跨一度。
新派東明與新派菏澤方言去聲調型、調值都是31,受普通話影響最大。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新派東明、菏澤的陰平、上聲、去聲差別不大,只是調值不同。
本文采用實驗語音學的方法簡單探討了新派東明與菏澤方言聲調系統單字調調型與調值的差異發現:
第一,新派東明、菏澤方言只有去聲調值、調型相同;陰平、上聲的調型相同,調值不同;陽平的調值與調型都不同。新派東明、菏澤方言陰平調,兩者調型相似,造成細微區別的原因是新派東明受普通話影響大。至于上聲、去聲,兩者都是降調的原因可能是自1963年,東明縣由河南省開封專區改屬山東省菏澤專區,兩地人們交流增多,東明人民受開封地區去聲313影響減少,受菏澤人民去聲31影響變大,隨著時間的移動,加上學校教育的普通話的影響,調值發生改變,同新派菏澤一樣讀降調。
第二,根據調值,可以得出新派東明方言總體的調域要高于新派菏澤方言,尤其表現在韻尾上,即使同一調值,新派東明方言韻尾也要比新派菏澤方言高。這也就是人們聽到的東明方言調高的原因。
[1]張呈柱.東明方言語音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3.
[2]張麗.淺談普通話與菏澤方言[J].菏澤技術學院.274000. [3]馮冬梅.方言與菏澤方言淺議[J].菏澤學院學報,2014. [4]吳永煥.山東方言聲調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1.
(作者單位:1.煙臺大學;2.大連外國語大學)
(翟紅華)
王英(1992-),女,漢族,河南濮陽人,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在讀,單位:煙臺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方向:漢語方言;劉廣維(1992-),男,漢族,遼寧朝陽人,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在讀,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方向:漢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