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玎
?
讓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牽手”
——問題學生的回歸
趙紫玎
目前高校很多學業困難的學生因自控力差、價值觀和學習觀意識薄弱,對學生個人的發展造成了消極的影響。本文分析了導致這種學生學業困難的原因,從家庭、高校、學生三個方面重點探討了如何引導問題此類學業困難學生的回歸。
家庭教育 問題學生 校園教育
家庭是每一個人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對每一個人的影響是長期而深遠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好比一個化妝的人先打下的“粉底”。很多時候,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面對問題學生的時候,必須考慮他的家庭教育因素,注重與學生家長的聯系,與學生家長聯手,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共同解決問題學生面臨的問題。[1]以下是我在做學生工作中的一個將家庭教育與學院教育有機結合的案例。
張某來自于河南南陽市,他是一名身高180cm的風華正茂的青年,他是一個桀驁不馴的孩子,是延長學籍年限兩次的學生,即所謂“大六”的學生。因學習態度不端正,自控力差,曾因考試作弊受記過處分,對學習喪失了熱情與信心,整個人變的叛逆了,不聽家長和老師的話,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慢慢地成為了“問題學生”,連續出現曠課、上網、考試不及格等諸多現象,并且面臨被學校勸退的境地。2015年3月我們結下了師生緣,從得到學生的信息起我就知道這個孩子是我要重點關心和引導的對象,這是作為老師的職業的潛在意識,也是作為一名老師的職責與義務的要求所在。然而現實中這個孩子比我想象的還要糟糕:開學伊始他毫無組織性、紀律性,學生的每次課堂點名和班級會議等集體活動他都無故缺席.面對十年寒窗走過來的莘莘學子,我對其感到很惋惜,作為我要努力做點什么來挽回這個學生,讓他像其他學生一樣健康成長。面對這樣的學生,我通過循序善誘的引導與他自身努力的情況下,那個桀驁不馴的孩子,那個經常曠課遲到早退的調皮生已經變成班級的積極的骨干分子。
(1)要想改變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去了解他、關心他,而且對“問題”學生要有耐心,只有這樣才能尋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免于做無用功。[2]
首先通過他的班長了解了他的詳細情況后向他發出了談話的邀請。我清楚地記得張同學第一次來辦公室的時候十分拘謹和緊張,以及當我問及他對于以后學習生活的規劃時的迷茫。通過詢問我發現了張某這件案例的特殊之處,張某走到如此地步不僅僅是因為自己學習的熱情沒有充分的發揮,而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家人在得知張某學習情況以后并沒有給予積極的引導而是消極的抱怨甚至于拒絕交納學費幫助他完成學業。
(2)與家長聯系溝通,共同制定疏導方案,讓家長經常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讓他感受到遠方家長的溫暖,使其逐步恢復正確的自我評價。
在結束了第一次和張某的談話以后,我決定與張某的家人進行一次深刻的通話。通話時張某的父親明確表達了對于張某學業無成的失望與無奈,同為父親的我能夠真切地體會到家長的心情,但是為人師者的我清楚地知道知識與學業對于當代年輕人的重要性。因此談話間我還是向張某的父親表達出希望能夠給孩子一個機會,也給老師一個機會,讓老師引領著孩子從偏離的軌道轉回。最終家長與老師達成共識,共同督促和鼓勵學生。
(3)貼心交流,重塑學習目標,通過列舉身邊延長學籍年限的學生,走出困惑的成功案例,幫助他重新找回學習、生活、工作的目標,回歸正常的大學生活的軌道上來。
(4)依靠學生干部、普通學生來督促張某的學習,并囑咐有什么情況第一時間匯報。特殊情況特殊對待,有的同學自制力較強,當經過了批評教育后能夠很好地進行自我約束,但是也有類似于張某需要通過別人的督促與幫助下進步。
(5)經常與他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并要求每周都要來辦公室匯報本周的學習和生活狀況,讓他感受到我對他的關注。
我也經常找張某現所在班的班長,作為張某的班長能夠起到老師與同學之間良好的連接作用。首先打破以往老師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建立現代型平等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其次從認知角度上通過教育引導學生使其確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學習觀等,在此基礎上尋找學生的成就動機,確立自身的人生目標;再次在處理“培養什么人”和“怎么培養人”的矛盾時,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對學生量體裁衣建立一個符合自身的大學職業生涯目標,通過階段化的管理,不時地對目標進行調整從而完成大學生涯的規劃。[3]
為了實現平等的交流,我在與之溝通時坦誠相待,無話不談。每次交流我都真誠、耐心地與其溝通交流,達到共情的效果。其實這個過程是漫長的,起初我們的交談只是簡單的寒暄,現在我每天和他進行思想交流,給他家里聯系報平安,寒假期間不斷地與他電話交流。通過我對他的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們的關系逐漸融洽,在外他管我叫老師,私下他管我稱作姐。
在該生余下的大學生活中我為他創造環境:建立班級學習小組的制度,通過合作型學習使他在民主、平等的氛圍獲得知識;給他配 了認真負責的學生對其全面的幫助,給他耐心地講解學習上疑問;請優秀畢業生給予專業、就業指導,使其明確自己的學業與職業目標。正是在這樣的機制中不斷發揮同伴人的群體作用,從而極大地鼓舞學生的信心。
以后的日子里要求班長對張某的學習和生活上要多幫助,我不止一次的與其家人進行電話的聯系和溝通的工作下,張某開始了真正成為一個合格大學生的蛻變。最初的他需要班長與老師的督促才會到班上課,現在張某總是早早地趕到教室無論是考查課還是考試課都坐在第一排認真的聽講。孩子的改變也使家長看到了希望,拖欠的學費張某的父親也主動的補交了上去。
(1)工作要細化,在學生問題發展至惡劣性質前涉入,及早地引導學生走向正常的學習生活節奏,制止同學因學分導致無法正常的畢業。
(2)要經常性的深入學生,了解學生所想,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3)開展主題班會,主題班會是引導大學生健康生活,解決大學生活中所面臨的困難的有效方式。
(4)培養良好班風、學風,精心培養典型、樹立身邊榜樣。任何好風氣的形成,都需有人做帶頭人。
(5)作為學生的引領者應把握好大學期間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大一:重點抓好入學適應教育與優良學風的養成教育。大二:重點抓好專業知識學習與技能培養。大三:重點抓好實踐能力培養與發展方向的選擇。大四:重點抓好就業教育與就業指導。上述的這一案例分析了高校輔導員在面對學業困難的學生管理時只有深入、耐心地去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才能“對癥下藥”,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從中引發了幾點思考:
首先,對學業困難學生的真實情況應切實深入、耐心的了解。長期以來,高校輔導員一直對學業困難學生的教育方式的不甚恰當,或是耐心程度不夠,導致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急于求成,過多的追求學校和社會的育人目標。[4]事實證明每一位學業有困難的學生都有深層次的原因,我們只有深入的、耐心的了解學生,才能結合學生的需要幫助的他們進步提高。
其次,幫助學業困難的學生尋找自我價值取向的成就動機。大學生在新生時期往往由于通過十年的寒窗苦讀完成了他們的此一階段的人生目標,特別是家庭條件好、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由于缺乏自信,沒有很好的人生規劃。對于他們的培養,我們應該營造公平的教育環境,更多地從他們的自身挖掘他們的潛力,通過內部與外部的不斷強化,達到育人的目的。
最后,要為特殊群體搭建前進平臺,在具體的工作中認真分析特殊群體的長處,針對所具有的特長給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漸找回自信。
通過多次與學生的交流我發現,當代的大學生更需要的是一種引導式的新型教育方法。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的“填鴨式”的單向的教育灌輸,而是在互相了解過后有了初步的信任和理解后將心比心的在具有公平地位的背景下更易進行。而且,與校園教育同樣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般更偏向于傳統教育模式,造成了孩子的反感與叛逆更不利于對孩子的今后的教育。校園教育應與家庭教育聯合起來給予孩子一個合理溫馨的教育環境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未來的發展。
[1]張洪華.和而不同 和合而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合作的生態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10).
[2]丁鋼.教育經驗的理論方式[J].教育研究,2003(2).
[3]周永壘.學習困難生的學習策略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4.
[4]賈曉明,陶恒.大學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諧與適應[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
趙紫玎(1985-),女,河南焦作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