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瑛
論電視數據新聞對采編人員的挑戰
朱德瑛
大數據時代的發展使得可視化數據新聞成為新聞業的新興領域,移動互聯網憑借自身低準入性和數據海量化等特征已經走在數據新聞領域前端,而我國電視數據新聞尚處于探索階段。本文試圖談論當前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應該如何應對電視數據新聞的挑戰,旨在為電視數據新聞的良性發展提供相應建議。
數據新聞即數據驅動新聞,是基于大數據時代迅速發展的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以數據為中心,利用真實有效的數據來發現、組織、報道新聞事實,從其大致制作流程來看,分為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可視化圖表呈現和數據新聞傳播幾個過程。數據新聞作為一種全新的新聞生產形式,相比傳統的新聞生產,有自身的獨特之處:
第一,對新聞敘事形式的創新。“數據新聞改變了傳統新聞以文字為中心的敘事方式,數據成為主體,也是敘事語言”,新聞文本起對數據來源的簡單介紹或者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呈現方式更直觀,也進一步增強了信源的可信度;第二,對新聞生產思維方式的變革。傳統新聞生產思維方式主要從縱向入手,更多著眼于對事件前后因果關系的報道;而數據新聞的生產思維方式不僅止于縱向上對數據的深入挖掘,通過數據的變化趨勢對事件進行預測性報道,而且在橫向上將事件作為重要節點,運用海量數據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解讀;第三,對新聞可視化效果的增強。數據新聞運用先進的可視化技術,將重要的新聞信息以鮮活圖表的形式動態呈現,更能抓住受眾眼球,更具吸引力。第四,對新聞推送方式的個性化提升。傳統的新聞推送借助媒體直接向公眾傳播,難以引起對新聞不感興趣的受眾的關注和重視;而數據新聞則借助對原有累積數據的分析,定位讀者的不同地域和不同興趣,實現了個性化推薦和定制推送。
當前,基于移動互聯網自身低準入性、數據海量化、參與互動性強等特征,網絡數據新聞的發展已較為成熟,在新聞網站、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上都可以看到豐富的數據新聞報道實踐。而我國的電視數據新聞源于央視在2014年推出的《“據”說》等系列新聞節目,它不僅開創了我國用數據報道新聞的先河,同時也宣告了中國大數據電視新聞時代的到來。現如今,電視數據新聞也取得了許多可喜成績,例如2015年央視推出的“據”說過年系列節目、2015年和2016年的“兩會”報道等等,均將難以理解的抽象數據可視化處理,并在敘事方式上增添一定趣味性,受到了受眾的廣泛好評。我國電視數據新聞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題材更多樣,內容更豐富;第二,數據新聞的播報形式更具草根性,更貼合老百姓生活;第三,數據來源更加廣泛,數據分析更加精準;第四,數據的可視化呈現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更具專業性。但與此同時,相比網絡數據新聞的發展水平,我國的電視數據新聞尚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很多不足,這也對電視數據新聞從業人員提出更多更嚴格的要求。
(一)記者編輯如何做
第一,轉變新聞敘事思維。在數據新聞制作過程中,新聞采編人員要摒棄傳統的新聞敘事方式,學會用數據講好新聞故事,“將抽象數據具體化,挖掘出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形成新聞文本的同時,制作出高度互文性、動態性、參與性的可視化信息,用動態、直觀、互動的文本挖掘出數據背后的深層意義”。第二,提高自身的數據素養。新聞采編人員要提升數據采集、整理、分析和數據呈現的能力,實現從傳統的新聞采編人員到數據采編人員、全能采編人員的轉變,同時要提升自身的數據意識,能夠從海量數據中嗅到有用的信息,發現其中的新聞價值,進而找到新聞線索,為進一步的采訪和寫作做好鋪墊。第三,強化自身的專業能力。電視新聞工作者類屬于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電視數據新聞工作者同樣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將多年寶貴的采編經驗應用于數據新聞的制作中,發揮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做好數據新聞的深度調查報道。
(二)電視臺如何做
第一,積極引入先進技術。電視臺需要在硬件上為數據新聞保駕護航,在技術上保證畫面生動、通俗易懂,使文化水平較低的受眾也能充分理解;第二,完善數據管理體系。大數據時代一方面為新聞行業提供了海量的數據信息,為數據新聞的制作提供極大便捷;但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低門檻、把關較為松懈等原因,也導致信息質量參差不齊,虛假信息泛濫成災,這就需要電視新聞從業者做好數據庫建設,完善數據庫管理系統,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為數據新聞制作提供良好平臺。第三,組建專業的新聞團隊。對于電視媒體來說,可視化數據新聞的制作僅僅依賴個別記者單打獨斗難以滿足電視行業的快速發展,因此電視臺需要引進優秀的數據人才,組建專業的工作團隊,發揮集體智慧,增強數據新聞制作過程中整體的數據分析和編輯能力,保證數據新聞作品的高質量完成。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 264003
朱德瑛,男,漢族,黑龍江牡丹江人,煙臺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