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研究
劉婷婷
(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進入21世紀,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老年人的家庭照顧和社會服務的問題顯得日益重要。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包括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兩種。機構養老必不可少,但是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益性的機構養老設施發展比較滯后,同時受老年人收入和心理因素影響,機構養老不能滿足老年人的主體需求。老年人一般都樂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家庭依然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最佳處所。如今社區居家養老在全國各大城市開始發展起來,成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與傳統養老模式相比社區居家養老具有顯著的優勢,實現了家庭養老和社區照顧的最佳結合。
老齡化;養老;社區居家養老
據統計,從1990年到2000年,65歲及以上人口從0.63億上升到0.88億,占人口總數的比例由5.57%增長為6.96%。由于人口的流動,即城鎮化的發展,可以預想到城鎮老年人口的增速將越來越快,較之相比,農村老年人口會出現下降的趨勢。可以看出,城鎮人口老齡化將會給我國社會帶來更多的難題。
2.1 老齡人口的增長率加快。目前,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擁有了最多的老年人口,而且老年人口仍然在持續快速地增長,尤其是高齡老人所占的百分比也在增加。
2.2 貧富差距。我國的老齡化現象初次顯現是在富人居住的區域,因為他們可以享受良好的醫療設備,也有比較充足的物質精神保障。貧民生活條件較差,享受不到這些保障,因此與富人相比,貧民的平均年齡就會較低。
2.3 老齡人口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目前農村的老年人口的數量已經多于了城鄉的老年人口;其次是發達地區的老年人口較多,使得一些地區出現了老年人口聚集的現象。老年人分布呈現出嚴重的不均衡的特點。
除此之外,許多老年人是貧困居民,即未富先老現象顯現,這對經濟的發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壓力增強。大部分國家都是在能夠承擔養老問題之后才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我國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無法絕對地承擔老年人的養老問題。
3.1 養老現狀。隨著老年人需求的多樣化,政府共同推進社會養老、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的發展。從而進一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3.2 存在的問題。老年服務形式化嚴重,老年人的配備設施以及服務短缺問題。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缺乏專業培訓。醫療保健和護理設施不健全,服務不專業。精神文化生活、社交娛樂不夠豐富。
我國城鎮人口迅速老齡化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因此而生。它的開展和推進可以提高我國城鎮社區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能夠促進我國的社會和諧。
4.1 定義
將西方發達國家的社區照顧的理論與中國城鎮目前的情況相結合,即城鎮社區居家養老。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養老為依托,充分使用社區網絡資源的一種綜合服務方式,目的是為老年人提供一種既有質量又有標準的系統化社區助老服務。
4.2 優勢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使用的設施資源大多來源于接受服務的老年人家庭,成本較低,有利于普及。讓老年人在享受親情的同時接受專業服務。開展城鎮社區居家養老需要許多服務人員,可以提供許多就業崗位,是一種互利雙贏的新就業形式,為解決養老和就業的社會難題有著潛在的貢獻。社區居家養老對促進家庭和諧和社區和諧起著重要作用,能夠進一步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社區居家養老將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的優勢相結合,二者得到了優勢互補。在提升城鎮中老年人的生活品質的基礎上,不僅讓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還有利于緩解子女壓力,促進家庭和諧。
4.3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項目
生活照料類:為老年人提供托老等一般照料和陪護服務。既可以為一些家庭提供喘息式的服務,還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各種各樣的康復訓練。不過規模一般較小。
醫療保健類: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復護理、臨終關懷服務。
法律維權類: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詢等服務。
文化教育類:為老年人提供老年學校、學習培訓等服務。
體育健身類:為老年人提供活動場所,體育健身設施等服務。
志愿服務類:為老年人提供鄰里互助,談心交流,精神慰問等服務。
4.4 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傳統觀念的影響,導致對社區居家養老認識上的不足;法律法規既不健全也不完善;資金嚴重不足;服務內容單一,服務體系不完善;專業人員匱乏,志愿者缺乏;政府、社區的職能需要理清、理順。
4.5 對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發展的建議
第一,資金來源應多樣,需要個人、社區、政府付費的同時需要社會上的捐贈。鑒于此種模式的性質即福利性,所以需要各界的努力。
第二,要加強服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并提高服務人員的薪資水平,同時要廣泛吸收社會各界志愿人士的加入。同時為了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要對志愿服務人員建立一個信息網,方便聯系溝通。
第三,群眾的認識還不充足,所以要加強宣傳它目前的優越性,鼓勵老年人及其家庭積極參與。
第四,要加強領導、加強重視,增強管理力度,加強資源整合。
第五,參加服務的老年人家庭信息要清晰,并且經常與他們進行溝通,切實為老年人服務。
第六,堅持做到服務的多樣化,根據各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給予不同的重視層面,尤其要重視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例如建設文化娛樂設施、經??赐先?尤其是獨居老人)、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等等。
雖然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仍然存在許許多多的不足之處,但是目前看來這種模式適應了我國的國情。這種養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多資源、多層次且具有開放性。社區居家養老模式讓老年人留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之中,既可以與親朋好友繼續正常往來,又可以得到來自服務人員的專業服務。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可行的,努力逐步完善這一服務模式,更好地解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健康娛樂等各方面的問題從而更好地保障我國老年人群體的生活。
[1] Powell.Towards a Sociology of Trust:Community Care and Managing Diversity[J].Sociology Mind ,2011(5).
[2] Karlsson,L. Doing Care with Integrity and Emotional Sensibility—Reciprocal Encounters in Psychiatric Community Care of Older People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J].Sociology Mind,2013(8).
劉婷婷(1993—),女,漢族,吉林四平人,在讀研究生,長春工業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C916.2
A
1672-5832(2016)11-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