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嶺
(云南藝術學院藝術文化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用動畫的方式弘揚云南原始藝術
——以古滇王墓出土的“牛虎銅案”為例
楊 嶺
(云南藝術學院藝術文化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原始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歷史的變遷中經歷了不同形式的改變,而這些改變正式為了適應人們不同的需求,和表現人們生產、生活的內容等。隨著當今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眾多的地方特色文化、生活內容、生活方式等都在發生著巨變,部分文化面臨著消亡的危機。加強文化的保護工作,任務艱巨,以何種方式弘揚民族文化成為了關注的重點。傳統的文字說明、科普式教學,以及讓大眾被動了解,顯得枯燥無味,也無法讓大眾直觀、輕松、準確地了解文化,利用現代化方法,以及新媒體的技術及方式,可以更好的讓大眾了解目標文化,動畫就是一個重要的宣傳展現手段,從視聽兩個方面,將文化展現給大眾,現代的技術,甚至還可以達到觀眾與文化的互動,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化現象;弘揚民族文化;新媒體;文化互動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主要依靠各種相關行業的發展,以及政府的政策保護為主。云南省對于原始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大家最熟知的,比如旅游業,將原始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通過旅游過程中導游的介紹,以及旅游過程中的展館等。而政府對于文化的保護,主要依靠于博物館以及一些政府強制保護文化等形式的保護手段,這些保護手段雖然都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對于弘揚民族文化這一重要方面依舊無法徹底實現理想的效果。
如博物館中,早期的文化傳播形式,是以文字說明為主,而部分文化內容,尤其是藝術品,或生活器具、農具等,如果僅僅依靠簡單的文字說明,是無法將其內涵準確地讓前來參觀的人懂得的。所以,在傳承和弘揚文化內涵的是過程中,有必要考慮不同的傳播方式。
“牛虎銅案”是于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地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的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它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重要的獻祭。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銅柱頂端,為崇拜的對象。
“牛虎銅案”是戰國時期古滇國人民對生活對社會的理解,其制作工藝體現了當時南方青銅器的發展情況。不論從設計還是制作上,牛虎銅案無不閃耀著古人的智慧,不愧為天下無雙的國之瑰寶。
以“牛虎銅案”為代表的李家山青銅器是“國寶級的曠世文物”,是中華青銅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們既和中原及西北青銅文化有著歷史淵源,但又有著鮮明的邊疆民族個性。對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古滇國的民族史、農牧史、冶金史、美術史、民俗史等等,均具有重要的價值。
3.1 “老舊”的文化傳播是有局限性的
在以往的文化傳播過程中,不論以文字說明、圖文并茂等,對文化的內涵進行詳細的說明,還是像電視傳播這種,類似紀錄片的形式,盡可能讓觀眾了解到文化原本的樣子,都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是否能讓觀眾在感興趣的情況之下看懂文化,并通過文化了解到當時的人,是如何生存跟生活的。所以,在傳播手段上,應該加以改進,否則對于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文化內涵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3.2 當今用動畫的方式來傳播藝術,依舊有待改進
首先,對于“動畫”這一概念,有我們通常所說的“動畫”都是指動畫片,這樣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動畫片上,無論是電視節目、視頻影像,還是手機軟件,甚至是更多高科技的視聽技術都屬于動畫的范疇。
而常見的動畫形式的文化傳播手段,多數是“動態形式的文字說明”,這樣依舊沒有脫離文字形式本身,好一些的會有視頻形式的文化講解,如農民種地時如何使用農具、祭祀是怎樣的流程,再或者對于節日相關的民俗文化等,用動畫片的形式來展示和說明。
這些方式都有一個重要的特征,讓了解文化的大眾,被動的吸收文化的內涵,這樣的結果就是簡單的“知道”,而非“了解”。在弘揚文化方面,我們真正要實現的效果應該是讓大眾更加了解,而非簡單的知道而已,那么讓大眾直接或間接的感受在文化中,可以使大眾更加了解文化,行成自身對于文化的感受,最終達到傳承和弘揚文化的目的。
通過真正意義上的動畫形式,可以實現大眾對于文化的準確理解,甚至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和技術形式,切身體會在其中,更好地實現文化的切身體驗。
4.1 視聽結合
以往的“圖文簡介”式的文化傳播,只是從視覺上,讓觀眾對文化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視覺和聽覺的結合,可以讓大眾更好的看懂文化的內涵。
動態的影響可以讓大眾不僅僅依靠枯燥的文字,來被動了解文化。對于“牛虎銅案”這一文化產物,我們就可以通過動態的視頻,分別對“牛虎銅案”的藝術性、工藝性、實用性、歷史性,以及相關的背景文化,進行詳細的分解介紹,不能含含糊糊一帶而過,要讓大眾徹底了解其各方面的文化內涵。
4.2 交互
所謂交互,就是讓大眾在了解文化的過程中,參與互動,可以有親身體驗等,使觀眾更近距離地感受其文化內涵。
像“牛虎銅案”這種祭祀用的器具,就可以利用最新的科技,如投影,互動等技術,讓大眾,親身地感受在祭祀的過程中,對祭祀的整個流程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還會融入自身的情感,不僅有學習了解,還有感受和反饋,真正達到了“交互”這一概念。
結論
云南原始藝術,作為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往的傳播和弘揚的過程中,無法讓大眾充分地、直觀地了解一種文化產物,以及背后的現象。不論用什么方式,新興技術也好、傳統形式也罷,都應該堅持將其完整保留下來的理念,在此基礎上,依據其文化特質,選擇最適合的方式方法,而不只局限于博物館這種靜態的、靜止的形式僅僅讓現在的人知道它的存在而已。
一味地用單純的文字說明、圖文講解,會使大眾在了解文化的過程中,無法更直接地對目標文化產生深刻的了解,甚至會產生枯燥的情緒,沒有足夠的興趣繼續深入了解。因此,文化的傳播和弘揚,需要在形式上有所調整,要在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技術層面,尋求新的方法,使云南原始藝術,甚至是云南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弘揚,更能讓大眾所接受和熟悉。
楊嶺(1991-),漢族,遼寧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云南藝術學院藝術文化學院,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旅游項目與產業研究。
J705
A
1672-5832(2016)11-0187-01